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作业站

第二节 作业站



                 第二节 作业站
  一、第一管理区第一作业站
  第一作业站位于场部西南8.5公里处的东风岭,1958年3月由转业官兵建点。1969年 1月改制为兵团二十一团五营四十九连。1970年划归五十八团,改为一营一连。1973年一营撤销,一连直接由五十八团管辖。1977年,五十八团改制为红旗岭农场,一连改为一队。2005年,改制为农场第一管理区第一作业站。现有耕地17 090亩,其中旱田13 000亩,水田 3 200亩,退耕还林890亩。总人口465人,其中职工268人。拥有大、中、小型农机具 42台套,每年上交粮豆2 000吨。
  建点时,队长张文明,指导员郑瑞林,在小杨树林,即现在的作业站住区,建 4栋马架子草房,其中一栋伙房和办公室。有各兵种指战员69人,其中铁道兵9人、南海舰队官兵7人。当年开荒870亩。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由原来种植大豆、玉米、小麦转成了种植水稻、白瓜、红小豆等经济作物。2005年,全站112个家庭农场人均收入8 000元,从过去的粗放式经营到注重农产品品质,职工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变化。
  几十年过去了,从4栋马架子到 2005年,家家有机车,户户通电视、电话,住区建娱乐广场4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10余套,栽花1 400平方米,栽绿化树1 800多株,栽榆树墙800米,生活越来越现代化。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张文明、魏东怀、张务军、王云辉、孙吉广、高凤林、刘希年、杨广忠、韩福定、吴兰浩、刘方军、王兆龙、柳尧滨。
  历任书记(指导员):郑瑞林、席登录、何忠兴、陈太普、李常兴、靳玉岱、艾文林、范作善、刘建平。
  二、第一管理区第二作业站
  第二作业站位于场部西南12公里处,在东风岭西部,因此也叫岭西,第一管理区所在地。1964年建点,为八五三农场五分场修路队。1965年改为五队,1969年 1月改制为二十一团五营五十连,1970年划归五十八团改为一营二连。1973年一营撤销,直接由五十八团管辖。1977年改制为红旗岭农场二队,2005年二队改为第一管理区第二作业站。现有人口92户 276人,耕地17 958.2亩。
  建点初期由老一代垦荒战士建队。那时没路、没电,战士们住马架子,所有的开发靠的是人力、畜力。到了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充实了机械力量,加速了连队的开发进程。
  第二作业站是红旗岭建点初期的老连队之一,所以在投入资金、建设项目方面,给予很多的优惠。现今又是省级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各户都换上彩钢瓦,办公室也修建一新,内设游乐室、图书室、会议室、卫生所,有线电视入户率为100%,家家有电话,人年均收入15 000元之多,草坪、绿地达 8 000平方米,健身广场修建一新,农具厂硬件设施齐全,生产队曾多次被评为省级、总局级、分局级、场级先进单位。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孙如贵、孙玉清、侯绍增、艾文林、王全德、苑春发、韩维钦、聂作亭、苑晓平、蒋启军、付敬华、张军生、刘焕。
  历任书记(指导员):李吉武、王文章、宋翰卿、杨大明、高瑞武、李常兴、韩连华、刘义常、聂作亭、隋好臣、王智升、周志勇。
  三、第一管理区第九作业站
  第九作业站位于场部西18.5公里处,又名桦树林。始建于1978年3月8日,为红旗岭农场九队。由原二队、三队调入部分农业工人,基建队调入一个木工班,开始了建点工作。时任队长董新登,副指导员叶阿富。当年开荒 800余亩,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为主。人员构成由各单位调入,人员有四川青年、场直中学分配的初高中生,住户8户,76人。2005年有耕地14 424.84亩,其中水田1万亩、其他作物4424.84亩,控制面积27 411.7亩,2005年改为第一管理区第九作业站。
  作业站从建点初期到2003年底基本上是亏多赢少,原因是土地条件差,低洼易涝。1996年开始种植部分水稻,效果不太理想。1998年,农场进行种植业调整,提倡以稻治涝。但由于外引户的素质差、经营粗放、单位领导干部重视不够,经历了三起三落。到2003年,水稻生产到了低谷,80%多的种植户亏损、弃地、出走。为此,农场于 2004年调整了九队的领导班子,进行种植业调整,水田由3 000亩扩大到5 000亩。2005年又扩大5 000亩,使水田面积达到1万亩,彻底告别了亏损的历史。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董新登、陶云富、董新登、张春生、刘殿波、张军生、于兆君、余忠建、王杰、张月琛、师雁民。
  历任书记(指导员):叶阿富、张进科、董新登、李家全、于福仁、韩福定、唐作权、孙培军、周连福。
  四、第一管理区第十七作业站
  第十七作业站位于场部西南10公里处,又名畜牧队,1958年建点,为八五三农场五分场畜牧队。1969年 1月改为二十一团五营六十连,1970年划归五十八团,编为一营十七连。1977年改制为红旗岭农场十七队,2005年改为第一管理区第十七作业站。总面积28 073.4亩,其中耕地17 987.1亩。
  作业站现有大马力拖拉机4台,大型康拜因4台,小型康拜因38台,手扶拖拉机45台,小四轮20台。有人口266人,职工122人,退休职工45人。
  1985年全队吃上自来水,职工全部住上砖瓦房,现在家家有机车,户户通有线电视,家家有电话。生产队改为作业站后,种植花池 2 000平方米,栽绿化柳树1 500棵,栽榆树墙1 000多延长米。1982年盖办公楼,1990年建晒场围墙并迁移农具场。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张波、马宗金、高德亭、苑春发、万宝库、毛庆春、罗士林、吴新林、周晓红。
  历任书记(指导员):王景山、叶伯利、李常兴、杨连发、李书红、王殿富、吴立坤、刘殿波、王勤典、周礼彬。
  五、第一管理区第五作业站
  第五作业站又名暖泉子,位于场部西南15公里处。东与第一作业站交界,西与十四作业站毗邻,南与第七作业站接壤,北与第二作业站相望。地形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种。1958年由转业官兵建点,开始在果园队为八五三农场五分场二队,队长刘加林,指导员王文章,有14户,41人。1964年搬到暖泉子,有耕地3 500亩,62人。1965年改为四队。1968年10月1日,又从暖泉子搬到现址,打了两眼井,修水泥晒场、建油库、盖伙房、成立了学校。1968年,北京等城市知青来到生产队。1969年 1月改制为二十一团五营五十二连。1970年划归五十八团改为一营五连。1973年一营撤销,直接由五十八团管辖。1977年改制为红旗岭农场五队。1977年四川知青来到生产队。
  1985年,生产队的车长带头承包机车,建立家庭农场。1990年,农场把机车转让给个人。有几年职工不敢包地,怕赔钱。1999年出现包地热,水田从无到有, 2000年发展到1 000亩,2005年达到10 075亩。耕地面积17 814亩,其中旱田7 739亩。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由原来种植大豆、玉米、小麦变为水稻、白瓜、小豆等作物。
  作业站有链轨拖拉机3台,大中型轮式车5台,304机车、404机车8台,胶轮收割机3台,链轨收割机11台,手扶拖拉机39台,小四轮30台。
  2005年有人口227人。
  1980年全队都吃上了自来水,1984年职工全部住上了砖瓦房。现在家家有机车,户户通电视。2005年生产队改为作业站。建有娱乐场地4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10余种。种植草坪1 000平方米,栽花1 500平方米,栽绿化柳树2 000多棵,栽榆树墙 1 000多延长米。1974年盖俱乐部,1979年打机井一眼,1984年打机井一眼,2004年维修,让老百姓吃上了放心水。1985年建场院围墙。2005年维修了场院打更房和化验室。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刘加林、周宝林、胡文斗、孙如贵、王世崇、邵志敏、牟庆阳、李月臣、白玉林、郑红军。
  历任指导员(支部书记):王文章、范希圣、谢宝森、薛天民、邵志敏、程树青、唐作权、刘长禄、代作田、马成云、马传军。
  六、第二管理区第六作业站
  第六作业站位于场部西南17公里处,1966年3月 18日创建,又为转建,原为二十一团五营五十四连,1970年划归五十八团,编为一营六连。1977年改为红旗岭农场六队。2005年改为第二管理区第六作业站。总面积20 011.1亩,其中耕地15 204.4亩。
  1966年由转业官兵115人,在队长程国安、指导员信允广的带领下组建。在 20年,经几届领导和“66·3·18”转业军人、老铁兵、知识青年等人的奋斗,开垦耕地 15 000亩,建筑房屋2 000平方米,修建了2 000平方米的晒场和农具场,变成了农场的中型生产队。
  1985~2005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国家投入转为国家与个人相结合。生产经营由以队为主体,转向个人承包为主,经济核算由生产队承租转变为家庭农场承租,生产经营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人员素质提高,生产队建设有了大的改变。
  职工队伍由“66·3·18” 复员军人、泰来移民、老职工子弟、外引户组成,人口由原200余人增至300余人,住户由30余户增到60余户。
  职工住宅得以改善。1984年,在基建分公司的支援下,扒掉了建队时的泥土房 1 000平方米,改建成为砖瓦房。六队职工全部迁居新房。
  1988年,打了 100米深水井,铺设自来水管道,职工吃上了洁净放心的自来水。1997年,购置有线电视设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
  1989~2005年,生产队文明建设上台阶,铺设了砂石路面,种了草坪,建了 7 000平方米花坪,植了 1 000延长米榆树墙,上万延长米的路两侧种上了花,建了文化广场,购进健身器材,连续三年被评为农场文明单位。
  在生产建设上1985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于种植业调整,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加大,由旱田作物为主,转变为水田生产为主,低洼地得到改造,粮食生产进入稳定丰产期,职工从不愿种地转变为主动种地,土地由发包难变为抢着包,出现了良好局面。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程国安、董新登、刘少宫、付良君、周炳芝、刘学聚、刘喜文、万宝库、傅敬华、鄢建宾。
  历任书记(指导员):信允广、王元礼、贺绎奋、王连敬、李树志、吴兰浩、孙培军、孙建勇、胡海东。
  七、第二管理区第三作业站
  第二管理区第三作业站位于场部西16.5公里处,创建于1958年3月8日,为八五三农场五分场二队,又名红岩村。建点时有人口142人,其中转业官兵近百人。当年开荒8 000亩,种植作物以谷子、荞麦、大豆为主。时任队长胡文斗,书记李培义。
  1968年组建兵团时改为二十一团五营五十连。人口增加到 220人,其中有北京、台州、宁波、天津、哈尔滨、佳木斯、杭州等支边青年80多人,土地面积扩大到18 00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
  1970年划归五十八团改为一营三连,1977年改为红旗岭农场三队,总人口 300多人,土地面积21 000亩,后划给九队、四队、六队等3 000多亩,种植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
  1992年到1995年,三队用3年时间由旱改水17 000亩,达到95%的土地面积种植水稻,职工经济收入稳步上升。
  2005年改为第二管理区第三作业站,总户数98户,总人口340人,耕地面积18 300亩。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胡文斗、曲豫鲁、周宝林、王殿富、刘守宏、将平、倪长和、褚瑞才、李兴才、尹兆春、彭玉山、柏立秀。
  历任书记(指导员):李培义、顾书芳、于世友、成玉、李仪、贺松青、李物荣、朱继胜、刘炳清、李兴才、彭玉山、周洪林。
  八、第二管理区第四作业站
  第四作业站位于场部西南22公里处,又名五星湖,因五星湖得名。1969年11月20日,由抚远向阳团五连创建,为五十八团一营四连。建点时总人口 110人,由双鸭山青年、哈尔滨青年、部分转业官兵及本地青年组成。当时有一台铁牛、一台东方红—54,开荒 2 000亩,以种植大豆、玉米、小麦为主。第一任连长是被誉为“老革命”、“老八路”的王云辉,指导员时利建。
  1977年改为红旗岭农场四队,2005年改为第二管理区第四作业站。2005年总面积28 848.2亩,其中耕地8 405.7亩。
  1978年机械力量大增,东方红—75从原来的4台增加到8台,上海—502 1台,CK5—11台,康拜因6台。总耕地面积达到5 000多亩,总人口150多人,其中湖西地开荒800多亩,划给八五三农场。1978~1991年,开垦耕地总面积9 000多亩。1998~2000年利用3年时间,将 9 000多亩耕地改为水田,包括2000年六队划拨的2 300亩水田,成为名副其实的水稻队。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王云辉、苑春发、关振国、常建荣、刘天友、李兴才、李永生、金友明、吴兴财、艾鹏翔、张月琛、王方梅、曾昭全、李金、刘伟平。
  历任书记(指导员):时立建、陈铁牛、江九福、刘学聚、孟凡彬、刘广俊、王智升、石晓东。
  九、第二管理区第七作业站
  第七作业站处于宝清县境内,又名越岭,距场部南16.5公里。南隔越岭河与八五三农场相望。西与第五作业站接壤。1969年12月建点,为三师五十八团七连。连长于志先,指导员王奎茂。当年建了1个帐篷,1个地窨子,有老铁道兵4人,京、津、沪等知青120人,开荒 450亩。1977年改制为红旗岭农场七队,2005年改为第二管理区第七作业站。现有耕地16 119.2亩,其中水田5 163.4亩、旱田10 955.8亩,退耕还林70亩,现有86户,总人口 268人,在册职工173人,退休人员30人,管理人员6人,拥有大、中、小型农机具60台套。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生产队以农副业并举,累计烧红砖150万块,建民房9栋。80年代以种植大麦、小麦、玉米为主。90年代末种植业结构调整,开始大面积种植白瓜、红小豆等经济作物。2004年种植白瓜近万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白瓜种植村。1998年进行旱改水,截至2005年已开发水田5 163.4亩。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于志先、施一声、孙忠孝、毛庆春、王树山、史庆国、尹兆春、鄢庆新、王兆水、柏立秀。
  历任书记(指导员):王奎茂、关德福、何天福、周炳芝、倪永康,程远水,刘伟平、周连福、孙培军。
  十、第二管理区第十四作业站
  第十四作业站又名沼丰,位于场部西南18公里处。1970年由向阳团一连创建,为五十八团十四连,1974年搬迁到五连西部。1976年改为红旗岭农场十四队。队长孙德义,书记鄢玉林。人员主要由转业官兵及下乡青年组成,共198人,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1996年4月并入六队,统一管理。1997年恢复十四队建制。2005年改为第二管理区第十四作业站。总面积23 961.9亩,其中耕地19 630亩。
  1985年,农场进入第一轮承包,生产队以车组长挑头,形成承包组,建立家庭农场。1990年,农场转让机车。1990~2002年,土地承包一度困难,职工不敢承租土地,怕赔钱,生产队连年亏损。
  1997年,外引种植户尝试种植水田,当年开发802亩初见效益。2005年已达到 14 200亩,占土地面积的94%;旱田960亩,占土地面积的6%。水田种植效益可观,职工承包土地积极性提高。2005年已成为水稻队。
  作业站有链轨拖拉机1台,大中型轮式车4台,484机车,304机车、404机车 12台,水稻大型收割机6台,全链轨收割机5台,手扶拖拉机60台,插秧机48台。
  1988年全队吃上了自来水,现在有线电视已通到每家每户。2005年生产队改为作业站,建娱乐场地6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10余种,种植草坪3 000平方米,栽植绿化柳树 2 000余株,栽榆树墙 2 000延长米,每年种植各种花卉 4 000余株。2004年新建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200余平方米。2005年翻新晒场水泥场面近8 000平方米。
  2005年有人口222人,在岗职工103人,退休职工46人,异地居住68人,作业站所辖居民区、农具场及晒场总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
  作业站连续多年被农场评为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2年被总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安全文明队”称号。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孙德义、孙述德、陈际侠、王世崇、柏雪华、吴兴财、徐长喜、付敬华、艾鹏翔、王奎福。
  历任书记(指导员):鄢玉林、孙德义、郭贵和、徐长喜、陈建庭、孙培军、鄢建宾、成国强、师雁民、孙建勇。
  十一、第三管理区第十九作业站
  第十九作业站处于宝清县境内,又名马鞍山,位于场部东南15.5公里处,东与第二十作业站相邻,西与第八作业站接壤,七里沁河环绕作业站而过。地形为邻山地带,1971年由支边青年建点,为三师五十八团十九连,连长李月鹏,指导员关德福。时有 13户,132人。1977年兵团撤销,改制为红旗岭农场十九队, 2005年改为第三管理区第十九作业站。现有 46户,耕地6 705亩。
  十九作业站是农场建点较晚的农业生产单位。因地处山区,受小气候影响严重。农业种植与其他平原地区的作业站有一定不同,所有耕地均为旱田,以玉米、白瓜、红小豆等作物为主。由于无霜期短,大多种植中早熟品种。1996年与八队并为第二作业点,2000年又恢复生产队。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李月鹏、姜自发、刘喜文、李如仓、王连敬、刘平、丁国平、郭喜增、逯同然、陈顺利、方振杰。
  历任书记(指导员):关德福、王世贤、王连敬、郭玉章、刘学聚、逯同然、刘广军。
  十二、第三管理区第八作业站
  第八作业站又名岭东,场部西南7公里处,南与十九作业站交界,北与十七作业站毗邻,东邻七里沁河,西靠完达山,地形分为山地和平原两种。
  作业站组建于1969年,由二十一团的五十连、五十一连和五十三连各调派一个班组建了军马连,共计41人,其中包括双鸭山、佳木斯、天津和北京知青。王全德任连长,杨大明任指导员,建点于“大河镇” (后迁至现4号地靠七里沁河),生活艰苦,住的是帐篷,大通铺,男女用席子隔开,简易的伙房是用 4棵活着的大树,锯倒树头,用油毡纸和席子围搭而成,生活用水是冰化水,当年调入军马30余匹。1970年编入五十八团,扩为一营八连。
  1970年秋,开始选择新的住区点,也就是现在的队址,最初建的是土坯房,吃的是人工挖的土井水。到1972年秋,住户基本从原址搬到新址。到1975年秋,打了第一眼机井,各住户用人工挑水食用。1976年建成了一座办公室与食堂为一体的工字房。1983年又盖了一幢学校与职工宿舍及食堂、仓库为一体的长条型房屋,与办公室对称。
  改革开放后,种植业结构调整,外来种植、养殖户迁入。总户数已达到72户,其中外来种植、养殖户8户,20人。总人口234人,其中职工157人。在全部职工中,有男职工 81人,女职工76人。有旱整地机车8台,水田机车6台,小四轮30余台,水稻插秧机8台,收获机5台。有耕地10 098.1亩,其中水田2 518.9亩、旱田7 579.2亩,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王全德、艾文林、杜万发(代)、石瑞林、李月臣、熊华荣、刘喜文、李月臣、郭喜增、张继臣、钟柏平、王兆龙、刘方军。
  历任书记(指导员):杨大明、王克义、徐继新、徐赛许、熊华荣、逯同然、郭贵和、王杰。
  十三、第三管理区第十三作业站
  第十三作业站位于场部东南11.5公里处,又名峡口。1970年为五十八团十三连,由抚远向阳团四连建在十二连北面,1973年转迁到峡口,1977年改为红旗岭农场十三队,2005年为第三管理区第十三作业站。总户数27户,有职工57人,部分职工在场部居住。总面积17 971亩,其中耕地5 242.1亩。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司兆林、刘守宏、李兴木、孙德义、刘雨堂、柏雪华、仲伟强、周炳芝、刘广军、纪永启、胡海东、孙建勇、栾守玉。
  历任书记(指导员):靳玉岱、高士令、李兴木、朱继胜、郭玉章、孙培军、李金红、王忠。
  十四、第三管理区第二十作业站
  第二十作业站位于农场东南部山地林区,虎林县境内。距场部25.5公里。东南与虎林县东方红林业局河口林场和花砬子林场相邻,北与农场十九队相接。四面群山环绕,七里沁河沿作业站北边流过。1973年由工副业队和木材厂抽调部分老职工和城市下乡知青建点,为三师五十八团二十连。队长黄辉,指导员李红旗。1977年兵团撤销,改制为红旗岭二十队。2005年改为第三管理区第二十作业站。有住户63户,耕地面积10 860亩。
  作业站属林区山地地形,受山区小气候影响严重,常遭霜冻和早霜的侵害,年积温低,自然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土地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低洼草炭地,草炭最厚达 1米多,易涝怕旱。二是岗坡地,黑土层浅,白浆土多,肥力较低,雨水大时易产生水土流失。三是黑土,为山地冲击形成。农业以种植大豆、白瓜、红小豆、玉米等作物为主。1998年开始发展养殖业,现有养牛大户1个,牛存栏200多头。
  历任站长(连长、队长):黄辉、杨大明、莫申富、周平富、付金彦、张忠宝、罗士林、王兆水、刘伟平、杨培文。
  历任书记(指导员):李红旗、周富农,杨大明、李树志、王兆水、王文勇、范广全、刘广军。
  十五、第四管理区第十作业站
  第十作业站又名泉水,距场部4.5公里,为原永禄屯旧址。1958年4月由队长胡文斗带队建点,时任书记王珉,是红旗岭农场建点最早的生产队,当时称为八五三农场五分场三队。当年有人口150人,其中转业官兵138人、外来12人,开荒2 500亩,种植荞麦。1969年1月改为二十一团五营五十一连,1970年改为五十八团十连。时有总人口483人,职工295人,其中城市知青154人(北京55人、上海8人、天津12人、杭州15人、宁波9人、台州14人、哈尔滨30人、佳木斯11人)。有耕地面积8 613亩,种植作物主要为小麦、大麦、玉米、大豆。1977年改为红旗岭农场十队,总人口467人,其中职工212人,生产队有办公楼一幢,内有办公室、俱乐部、会议室、乒乓球室、老工人活动室、图书室、广播室、卫生所等。楼前建有篮球场、草坪花园,并有榆树墙相围。生产队有房屋6 848平方米,其中职工自有住房4 437平方米、种子库 280平方米、材料库420平方米、保养间397平方米。有水泥晒场8 400平方米,晒场建有烘干塔1座。有链轨拖拉机2台,大中型轮式拖拉机16台,联合收割机7台,水田机械40台。有线电视入户率100%,自来水入户率100%,职工家庭自装电话70部,自购小轿车3台跑出租。
  1996年,红兴隆管理局确定十队为“小康队”。1997年评为场级先进单位。2000年被总局评为文明队标兵,被分局评为安全文明队,被农场党委授予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5年改为第四管理区第十作业站。总面积14 748.5亩,耕地11 891.2亩。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张臻、刘希年、陆兴汉、胡文斗、张务军、李吉武、付玉臣、田建林、胡远武、绳同畔、陈锡文、姜本明、郭喜增、孙玉祥、白玉林。
  历任支部书记(指导员):王珉、郑瑞林、赵树海、薛天民、宋翰卿、胡远武、周仁茂、姜本明、汪盛炎、郭喜增、宋利滨。
  十六、第四管理区第十一作业站
  地十一作业站,又名永春,距场部 7.5公里。1968年组建向阳团武装十连。连长杨杰成,指导员李兴木,人员组成是原农场政治、技术骨干和北京知青共80余人,配备有部分步枪、六零炮。1969年12月转移到二十一团五营五十一连(现红旗岭农场十队)以北驻扎。时任连长李兴木,指导员郑兴祥带领兵团战士,一面军训,一面基建,一面垦荒。
  1970年在现址建点,为五十八团十一连,1977年改为红旗岭农场十一队,2005年改为第四管理区第十一作业站。总面积17 460.5亩,其中耕地13 337.4亩。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杨杰成、李兴木、钟灿荣、韩宝森、冷文福、陈锡文、安柏悦、范永生、纪晓辉、范斌。
  历任书记(指导员):李兴木、郑兴祥、何忠兴、彭春和、孙成国。
  十七、第四管理区第十二作业站
  第十二作业站又名七里沁,位于场部西北12.5公里处的七里沁河入挠力河交汇处。原为赫哲族聚居点保安屯故址。1958年,八五三农场五分场在此建打鱼队。时有人口50人左右,居住马架子房,分布的作业点有小亮子、大泡子、团山、驼腰子等,各作业点都有亮口,冬季以打大网捕鱼为主,8~10人为一组。
  1961年,打鱼队开始开荒,渔业与农业分开,时有拖拉机1台,当年开垦600亩。1965年,渔业与农业合并,开垦荒地200多亩。机械有“铁牛—55”1台,康拜因2台,拖拉机2台。
  1969年改为二十一团五营五十九连,1970年划归五十八团改为十二连。户数在70户左右,居住土坯房。1974年与十三队合并。1975年土地面积在1万多亩,拖拉机6台,自走康拜因 2台,铁牛2台。1975年以后陆续盖砖木结构房屋20多栋,每栋4户,职工340人,耕地 15 000多亩。1977年改制为红旗岭农场十二队。1996年开始开发水稻田,当年旱改水 600亩,至今已全部改成水田。2005年改为红旗岭农场第四管理区第十二作业站。
  历任队长:焦自善、程国安、孙如贵、李荣武、李吉武、朱连义、于振禄。
  历任书记:王珉、王克义、何忠兴、谢宝森、陈太普、雒长富、刘字孝、沈成君、朱连义、肖长海。
  十八、第四管理区第二十一作业站
  第二十一作业站,又名瑞丰,取瑞雪兆丰年之意,距场部10.5公里。1970年由抚远向阳团一连迁来建点,编为五十八团十四连。1974年迁到十五连南部。1975年10月10日,农场在此组建科研连,韩宝森任连长,叶伯利任指导员,调入 3名技术人员。王毓椿毕业于沈阳农学院,负责小麦品种试验;钟茂能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负责玉米品种试验;毕洪勋毕业于东北农学院,负责大豆品种试验。当年有耕地1 200亩, 30户,73人,38名职工。1977年 3月,科研连改为科研站。1992年1 月改为第二林场,有耕地1 760亩,27户,142人。1997年,耕地增加到3 360亩。1996年4月划归十一队。1998年 1月,与十一队分设,成立二十一队。农场把十五队6号地3个区的耕地划给二十一队,耕地由原来的2 940亩增加到5 700亩,水稻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0% 。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韩宝森、庄德全、刘慧铭、王毓椿、李英奎、常建生、于富仁、鲁敬武、范永生、路敦平。
  历任书记(指导员):叶伯利、王克义、钟灿荣、朱继胜、刘学聚、刘广军、宋利滨、任德英。
  十九、第五管理区第十六作业站
  第十六作业站又名东光,取东方光明之意。位于场部以北18公里处,1969年由向阳团九连迁来建点,编为五十八团十六连。1977年改为红旗岭农场十六队。2005年改为第五管理区第十六作业站。总面积28 073亩,耕地11 980亩。第一任连长莫申富,指导员王荫俊,时有耕地面积 7 000余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高粱、谷子、玉米。1977年改为红旗岭农场十六队,耕地面积达到 1.5万亩,主要作物仍是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1984年尝试种植水稻,由外地引进朝鲜族人种植水稻 200亩。但实际效果不理想,第二年改种旱田。1988年经营体制发生变化,全面实行家庭农场,机车全部转卖给个人,家庭农场以大联户为主。第一次由全体生产队职工选举队长,原机务副队长李玉泉当选。1996年生产队又开始在部分地块进行水稻种植。农场组建十八队,从十六队划出 3 800亩耕地。1999年,第二次民主选举队长、书记,张树清当选队长,崔支当选书记。 2005年改为第五管理区第十六作业站,有耕地 11 980亩,其中水田9 000余亩,旱田2 000余亩。
  历任站长(队长、连长):莫申富、韩宝森、周德川、张宗保、李玉泉、周平凡、周平富、仲柏平、张军生、张树清、孙能友。
  历任书记(指导员):王荫俊、石守祥、莫申富、周德川、代作田、祝仁政、崔支、周志勇、刘晋。
  二十、第五管理区第十五作业站
  第十五作业站,又名向阳沟,曾经起名向阳,位于场部北面14公里处。1968年11月兵团二十团二营抽调人员奔赴抚远县三角洲荒原组建向阳团二连。孙吉广任连长,俞乾禄任指导员。1969年 8月改称六师五十八团二连。11月从抚远县搬迁到饶河县境内。1970年编为三师五十八团十五连。1977年更名为红旗岭农场十五队。1992年有耕地21 170亩,常住户 72户,人口401人。1997年有耕地18 120亩,常住户94户,人口307人。
  2005年改称第五管理区第十五作业站,是第五管理区所在地。土地总面积23 444.9亩,其中耕地15 570.9亩。
  历任站长(连长、队长):孙吉广、司兆林、任增学、石瑞林、刘炳清、金永明、苑春发、代作田、张继臣、孟凡彬、范永生、王杰、刘伟平、吴新林、胡凤刚。
  历任书记(指导员):俞乾禄、郑兴祥、司兆林、蒋益湘、王元礼、刘正金、周洪林、刘焕、任德英、王海波、范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