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企业单位
第三章 工商运建服企事业单位
第一节 企业单位
第一节 企业单位
一、砖瓦厂
1969年,五十八团正式成立后,人口和建置单位迅速增多,职工住房异常紧张。为解决全团建筑用料,团党委决定成立工程二连。1970年以从抚远迁来的三连和建材连为基础,又从全团其他单位抽调部分人员,共200余人,组成工程二连。1971年投入制砖生产和红瓦生产。1972年建起18门小轮窑,1976年又建起了28门大轮窑,年生产红砖400万块。1984年,日产砖坯5万块,瓦 3 000块。解决了全场单位和职工生活建筑用砖瓦。改革开放后实行租赁经营、自负盈亏,生产经营不景气。1994年,农场对砖瓦厂进行拍卖,何江军以40.3万元竞买,砖瓦厂成为私营企业。
砖瓦厂历任厂长:孙新风、李吉武、郭喜良、张永利、王洪光、何江军。
历任书记:郭进宝、赵子朴、温纪军、赵龙生、刘伟平、陈绍平。
二、运输公司
运输公司位于东风岭,1969年由抚远向阳团迁至红旗岭的汽车连和原五分场的汽车班合并而成。汽车连直接为全团服务,一切里拉外运物资统一由团装备股下达运输任务,每年除麦收、秋收直接到生产连队同农业机械配合收割外,还负担各生产连队粮豆上交国库的任务。汽车连成立之初有汽车19辆,职工57人。到1977年改为汽车队,汽车增至49台,职工 200多人,规模逐年扩大,除完成运输和支农外,还自己动手兴建住房和大修理车间、停车场,平均每年建房面积在400多平方米。近 50台车的大中小修,二、三号保养,也都是车队自己进行。1982年,汽车增至57台。1970~1982年,除两年亏损外,其余均为盈利。1983年体制改革,汽车队改为运输公司,自负盈亏。1992年,运输公司对所有车辆进行一次性作价转卖。由于家庭农场卖粮自主,货运量逐步减少,运输公司连年亏损。1999年,运输公司更名为公路货运站。2001年,运输形成市场化,公路货运站解体。
历任队长(连长、经理):孟庆富、高玉德、孙文臣、李瑞隆、姜春义。
历任书记:李瑞隆、王俊琪、何忠兴、谭洪任。
三、水利公司
水利公司始建于1969年,位于场部以西两公里处的北山坡下,与职工医院隔路相对。原称九连,1972年改称水利机械连,有75型、60型、100型推土机8台,主要负责场内水利工程的施工工作。1973~1983年,农场先后又购进推土机6台,平均每年完成土方量 70万立方米,在农场筑堤排涝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水利工程施工外,还成立了井班、桥班、预制班和修理班等生产班组,负责全场各单位的生活用水机井的钻打、桥涵架设等。1983年体制改革,水利队实行租赁制,自负盈亏,利润分成。1984年成立水利公司。1990年,农场又购进挖掘机2台,140推土机 2台,结束了人工排水的历史。1998年,农场深化改革,对机械进行全部转让,产权归个人,集体经营。目前,单位个人有160型推土机3台,挖掘机8台,大板运输车1台及其他小车等。有住户134户,人口436人,职工 240多人,在农场水患治理、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农田改造中作出了主要贡献。
历任连长(经理): 刘向东、耿广军、侯作新、高德亭、江春龙、冯亚斌、张庭帮、王连敬、何江军。
历任书记:杨志武、范希圣、王文章、侯作新、高德亭、王文学、杨克宏、刘义常、王连敬、张玉明、赵龙生、徐兴、史光亮。
四、粮油综合加工厂
粮油综合加工厂于1969年12月成立,干部职工 170人,主要由抚远迁来的原向阳团六连人员组建,1970年建起了面粉车间、榨油车间、白酒车间、糕点车间,并盖了几栋居民住房,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开工生产,解决了全场人民生活用粮问题。1975年又建了油房、成品库、职工食堂,年生产白酒20余吨、豆油20余吨、粮食加工 800多吨。1979年,农场投资建了面粉加工大楼,1980年投入使用。1984年又在厂区周围建铁围栏,厂区内又建酒库和粉碎间各一栋。1989年实行厂科合一,成立粮油公司。 1990年实行厂长负责制。1990~1995年生产面粉4 000余吨,产品除供应本场外,还大量外销。由于管理不善,外欠货款逐渐增多。1997年实行委托经营,张洪振以72万元中标。因经营困难,1998年农场终止委托经营合同,实行股份合作制,经济效益不佳。2000年经拍卖,转为民营。
历任厂长(连长):贾春荣、张贵勤、侯绍增、王学起、任增学、朱力强、张殿平、陈锡文、张洪振、张立添。
历任书记:王方信、王元礼、王克义、袁艺、张奠国、李元、刘义常。
五、北大荒米业红旗岭制米厂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水稻生产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由于受市场和卖粮难的制约,水稻销售成为农户最关注的问题。为解决农场职工卖粮问题,增加水稻附加值,2001年,农场与二九一御绿公司共同投资,在红旗岭粮食处理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御绿公司红旗岭分公司。2002年 5月建成投产,划归北大荒米业。2003年,北大荒米业投资对大米生产线进行更新,使加工能力和加工质量都达到先进水平。2004年,公司又投资近百万元,新建日处理能力 300吨的烘干塔1座。目前,北大荒米业红旗岭制米厂有万吨库一座,地坪5 000多平方米,色选机、抛光机、各种型号的上粮设备、地中衡等设备,固定资产1 650余万元、流动资产2 500多万元,年加工能力3万吨。原粮储存能力在4万~5万吨。
历任厂长:郝青春、李令义。
六、通信中心
1969年起农场通信工作由通讯股负责,下设通信班、外线班和话务班。1973年后通信工作归武装部领导。1980年归办公室领导。1986年与办公室分开,成立通信站,下设话务班、传真、载波班和外线班。1989年农场成立通信科。2001年通信科上划,通信科改为通信中心,下设外线站、机务站和经营站。现有400多平方米的通信楼1栋,技术人员 8人,配有先进的数字交换设备和传输设备。
历任科长:铝岩、沈玉德、孙学武、张志平、陶国安、温纪平。
书 记:王志、王连敬、谭洪任、要敏生
七、修造厂
修造厂建于1970年,职工主要是向阳团转移过来和各连队抽调上来的技术人员组成。建厂初期主要任务是建设厂房。第二年就建立起修理、车工、钳工、电工、锻工等车间,主要对红旗岭地区的农用机车及机械进行检修保养。1976年又建立热加工车间,增加了锤缸瓦机台,进行农用机具和零配件生产。1977年建立了翻砂车间,能够制造一些农机配件,暖气设备和民用锅炉等,1980年建立机械加工车间,在加工生产零配件的同时修旧利费降低成本,保证农用机车的正常运行。在国营大农场时期修配厂发挥了重要作用。体制改革后,随着农业机械的转让,修配厂业务量严重不足,出现连年亏损现象,修配厂也在改革中实行承包和租赁经营,但仍不能扭转亏损的局面。1998年农场对修造厂进行转卖,胡全芝以45万元买下,修造厂转入民营。
历任厂长:高玉德、熊龙坤、夏海龙、石守祥、金德勋、任宪法、陈锡文、苑春发、刘清玉、袁艺、王惠杰、胡全芝。历任书记:张富慧、成玉、石守祥、陆书龙、李占英、刘义常、李建国、许兴、纪永启、尹兆春。
八、畜牧渔业公司
1984年农场开始体制改革后,畜牧、渔业体制多次调整。1996年畜牧科从机关分离,与渔业合并成立畜牧渔业公司。1996年畜牧渔业公司解体,重新成立畜牧科,2001年畜牧渔业再次合并,成立畜牧渔业公司,既是行政机构又是管理机构。渔业部分负责渔政管理、渔业、养殖、捕捞等工作。畜牧科负责行政管理、畜牧防疫、检疫、良种引进、繁育畜禽市场管理监督工作。制定年度和长远的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开展技术指导和义务咨询等项服务工作。畜牧渔业公司现有综合办公楼1栋,渔业畜牧技术人员17人。
历任经理、科长:石守祥、顾恒福、苑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