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开发土地资源

第四节 开发土地资源


   
                第四节 开发土地资源
  农场的土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大面积可垦的土地已所剩无几,怎样对土地进行二次开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价值,农场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创办开发性家庭农场
  在兴办家庭农场的过程中,熟化的高产地块职工愿意承包;对土质较差、开垦后没有熟化的土地,因有的不连片不成形,地势低,投入高,产量低,职工不愿意承包。农场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鼓励职工建立开发性农场,让职工自筹资金开发农场界内荒地或低产地,对荒山、荒地、荒草、荒水进行开发性经营。前三年不收税利,只交土地占用费,第一年每亩3元,次年5元,第三年 8元。通过承包吸收农场的富余劳动力和闲散资金,把各种潜力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起来。在政策的调控下,农场建立开发性家庭农场 9个,为农场开垦荒地近6万亩,扩大了生产规模,拓宽了融资渠道,使农场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二、大面积开发水田
  农场由于地形的原因,经常遭受内涝灾害,以往的广种薄收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减轻旱田作物的自然风险,1995年开始,农场实施了低产田改造工程。1997年成立水稻办,大力投资开发水田,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扶持水稻户,15年间,改造易涝面积27 000亩,使水稻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显著增加了粮食总量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农场引导职工种植玉米、白瓜等高效经济作物,提高了土地的经济价值。
  三、施行土地对外承包出租
  农场职工在水田开发前,都以种植旱田为主,对水田种植没有经验,认识不足,加上承租能力有限,土地出租出现一定困难。农场采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对土地进行对外出租,欢迎外地个人、财团、企业来农场种植水稻,承租旱田、牧场等。1998~2000年,全场年均引进场外资金1 600万元左右,出租土地8万多亩,引入外地种植人员近千人,保证了全场耕地的种植,增加了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