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耕地面积 第二节 耕地面积
一、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时期
1958年初春,解放军转业官兵,在这杂草丛生的七里沁河两岸,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建立了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房无一间,路无一条,地无一垄,全凭这些征服自然的转业官兵,在铁道兵农垦局的五边(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扩大、边积累)方针指引下,踏着一个个泥泞的荒草甸子,点火烧荒开垦土地,揭开了这里的亘古沃野。那时,每开一犁都是十分困难的,只好选择地形较高的地方,烧一片开一片,开一片再联一片,联一片种一片。部分新翻地耙不碎,就用镰刀头或木棍,在犁铧片上捅眼人工点播,当年开荒播种粮豆作物两万多亩。1959年,土地发展到 4万亩。1960~1963年由于田间排水措施跟不上,出现开垦后的土地又撂荒现象,耕地面积出现升降复沓情况。1964年东风截流沟修成后耕地沟渠不断配套,耕地面积逐年扩大,到1969年已达7万亩。第一章种植业
二、生产建设兵团时期
1970年春,五十八团刚组建时,在二十一团五营 7万亩耕地的基础上,立即勘察开荒,因为当年降水量偏少,利用有利时机,遵循“先吃肉后啃骨头”的原则,那里好开就在那里下犁,结果首战告捷,当年开荒连片47 000亩。
1971~1973年,“天公不作美”,降水偏多,尤其是 1972年,降水量超过了正常值的120多毫米。水涝灾害延续了 3年,加上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田间沟渠不配套,未能有效排除积水,形成了十分严重的内涝。不仅开荒困难,而且致使许多耕地撂荒。仅以二连为例,1970年有耕地14 089亩,1971年减少到13 600亩,到1973年只剩下9 170亩。三年共减少耕地4 919亩,即减少了 35%。由于地湿陷车,农机具故障相应增多。条件困难,也暴露出那些上车时间不长的农机手经验不足和技术不熟练的问题,因而开荒工效不高。回垄立垄较多,质量有所下降。这个时期也是兵团的困难时期。尽管环境恶劣,困难重重,第一线人员还是战天斗地,坚持开荒生产,每年开荒连片约在1万亩左右。
1974年至1976年发展较快。连续三年涝灾给人们以深刻的教训。1974年,团党委提出“涝患未除,大干不已”的口号,农田水利建设被高度重视。此后每年都大搞水利会战,挖沟筑坝,疏通沟渠,陆续完成田间排水系统的配套工程。这一阶段,每年降水量比较正常偏少,出现了干旱天气,是开荒的有利时机。随着生产的发展,农机具数量显著增多,经过锻炼的农机手技术水平和经验也比以往提高。这一阶段开荒的工效、质量和数量都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是农场垦荒的大发展时期。从1970年到1976年底已有耕地210 590亩,兵团时期的7年中增加耕地两倍多。
三、恢复农场时期
1977~1978年,是扩大耕地面积高峰,年增加土地 5万亩左右。1979~1984年农场土地基本定型,转入持续增长阶段,各农业生产队都没有将开荒连片作为主要生产任务。1985~2000年场内可垦的荒原已不多,多是些难啃的骨头,工作难度大,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减缓。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在 262万亩。从1985年至2005年期间,农场对土地开发的重点放在对原有土地整形和改造上,对连片后的低洼地进行清理。1985年初农场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兴办家庭农场,土地由国营变为国有民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对土地进行二次开发,改造耕作和栽培措施,由单纯追求产量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化。农场农业生产跨入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2005年农场开发耕地6万多亩,到2005年农场耕地达27.5万亩。
耕地 开荒面积表
(1958~2005年)
表4—1 单位:亩
续表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