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粮豆作物产量

第三节 粮豆作物产量



               第三节 粮豆作物产量
  农业生产中,以经营小麦、玉米、大豆三大作物为主。历年来,粮豆作物的播种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 92%~95%,而三大作物又占粮豆作物面积的99%以上。三大作物的产量直接影响经营成果,举足轻重。粮豆作物产量的发展情况可分以下阶段。
  一、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时期
  五分场创建时期,实行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扩大、边积累“五边”方针,百业待兴,为赶农时,粮豆作物只好播在刚翻过来的立垄片上,耕作极其粗放,管理措施也不到位。职工在播种之后,又要完成紧张的基建任务,因此,1958年的粮豆每亩平均单产仅10.5公斤左右,连种子也没有收回来。以后随着耕地不断熟化,亩产量也不断上升,到1961年,粮豆亩产已达到66.5公斤。1965年,时值风调雨顺天时地利与人和,亩产量已达到 150公斤以上。1966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各种经营管理制度,都当作管、卡、压和唯生产力论给砸烂了,粮豆亩产量逐年徘徊在130~110公斤之间,处于每况愈下时期。
  二、生产建设兵团时期
  1970年,五十八团经营的耕地基本上是原二十一团五营的老地号,土壤熟化程度好,基础肥力较高,当年气候也比较正常,因而获得了较好的收成,粮豆亩产在250斤以上,总产量8 800多吨。
  建团初期,由于生产上缺乏经验,经营管理不善,耕作粗放。1971~1973年许多新垦荒地投入经营,这些耕地没有熟化,土地肥力未能有效发挥,耕作困难,大部分种植大豆,产量较低。加上严重水涝,低洼地块绝产或严重减产,农业生产受挫。这几年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产量,都逐年下降。粮豆作物播种面积由十几万亩降到95 000亩,亩产降到一百多斤。粮豆总产量同1970 年相比,尽管播种面积增加了三四万亩,但总产量增加不多,到 1973年反而减少了2 000多吨。耕作粗放,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是这个阶段的特点。
  兵团经营连年亏损,受到中央首长的批评,引起了各级领导对农业生产的重视。1974年至1975年即兵团改制前夕,开始注重科学种田,提倡推广新技术,如确立轮作耕作制、引进良种、增施肥料、合理密植、加强植保、强调标准作业、精打细收等,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转机。播种面积增加较快,粮豆作物面积从不足10万亩增加到15万亩,亩产量由一百多斤上升到二百八九十斤,总产量也突破两万吨大关。这两年出现了许多高产连队和高产地号。如1974年13 000亩大豆上“纲要”,占大豆面积 32%,其中十五、十六两个连大豆全上“纲要”。1975年成果更显著,全团实现了“粮超三百,豆超纲”的口号,粮豆双超纲的有 8个连队,其中十五连小麦亩产405斤,最高产的地号(号外地120亩)达到 683.3斤,十六连和十七连熟地大豆的亩产都达到400斤。
  三、红旗岭农场时期
  兵团改制前夕,提倡科学种田,农业生产有了显著发展。改制成农场后,进一步强调科学种田,尽量顺应自然规律,创造条件不违农时,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更加扎实、更见成效,使农业生产基本上保持着上升势头。
  1976~1980年,耕地面积突破25万亩,粮豆作物面积增加到24万亩。兵团时期开垦的荒地都基本上变为熟地,肥力水平较高,经营管理上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上年降水量较为正常,因而连年夺得丰收。1976年和1977年粮豆亩产连续两年突破 300斤,1980年粮豆总产量达到3万吨以上。
  1981是个特殊的年份。当年小麦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预测亩产在 300斤以上。由于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135 000亩小麦只实收87 000亩,损失70%,亩产量降到83.3斤。88 000亩大豆仅明水绝产就有28 000亩,损失32%,亩产量只有58.9斤。2 300亩玉米也因涝灾绝产了9 000亩,损失39%,亩产量只剩180.4斤。粮豆作物亩产量仅有84斤,总产量也下跌到1万吨,单产、总产都下降到历史上最低水平。这一年的洪灾,还影响到1982年的农业生产,使1983年的麦播严重推迟,因而又影响了下一年度粮食作物的产量。
  1982年至1983年,农业生产恢复较快。由于1981年的洪灾影响,1982年小麦和玉米的播种受阻,农场领导果断地压缩这两大作物的播种面积,将大豆面积扩大到14万亩,成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这一年,麦播严重偏晚,加上夏旱,亩产量仅80.6斤,玉米也仅有 154.1斤。由于耕地撂荒,播种面积减少了3万亩。值得庆幸的是大豆获得丰收,亩产量为254.3斤。大豆的播种面积占的比例大,所以这一年粮豆总产超过了二万吨。1983年粮豆作物播种面积又恢复到240 000亩以上。当年风调雨顺,三大作物同获丰收,粮豆作物亩产达到336斤,总产量接近4万吨,单产总产创红旗岭最高纪录。1984农场开始兴办家庭农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家庭农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提高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责任心。1985年全场 1 112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24万多亩,开发家庭农场9个,计划当年开荒7 500亩。完成农业总产值 2 648.8万元,超额完成管局下达的指标。职工收入有所增加。同时农场加强对各家庭农场的标准化作业、科学种田的指导。1989年仅平土技术的运用,就增收粮豆442吨,增值 26.5万元。到1990年农场粮豆总产4.2万吨,平均每公顷单产2.5吨。1991~1993年三年连续的自然灾害,使农场领导看到了抵御涝灾、改造低产田、发展水稻种植的前景。1995年农场出台了种植水稻的优惠政策,开始了对水稻的开发,水稻面积达13 000亩,粮豆总产 46 005吨,超历史,其中大麦亩产250公斤,超历史,水稻亩产 400公斤,超历史。1997~2000年水稻面积逐年扩大,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农业产值稳步上升。
  2001~2002年耕地面积26万亩。2005年耕地面积27.5万亩,粮豆总产达12.9万吨。
               播种面积和粮豆作物产量表
                 (1958~2005年)
  表4—2                           单位:亩、公斤、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