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作物种类及栽培
第四节 作物种类及栽培
第四节 作物种类及栽培
一、麦类作物
麦类作物的面积历年都占总播种面积的一半上下。种植麦类作物成本低,管理简便,具有“工省效宏”的好处。其次麦类作物收获后,能进行伏翻地,为来年的生产争得主动,所以麦类作物占有较大的比例。麦类作物以小麦为主,大麦面积很小。兵团初期。收割机械数量不足,而大麦比小麦早熟,可提前收获。故每年都种植部分大麦,以争取麦收主动。后来随着农机具的增加和分期收割的推广,种植面积迅速下降,由1970年的7 900亩,减少到1972年的190亩。1973年以后基本上就不再种植了。1992年以后,随着大麦市场的转变,有的生产队又开始少量种植,但品种和以前大不相同。2001年以后,大麦种植基本上按与麦芽集团签订的合同种植,大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小麦生产,1985~1989年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36%~47%。由于受内涝影响,小麦种植经常是丰产不丰收,加上小麦价格那段时间处于低迷状态,经济效益不高,种植面积开始压缩。1996年随着水稻种植的逐年开发,小麦种植逐渐缩减,2000年以后基本不种了。
二、玉 米
玉米是高产作物,能起帮助完成粮食产量指标的作用。其次,种植玉米可以协调轮作换茬,进行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历来都有一定种植面积,一般约占总播种面积12%~18%。但因其管理费工费时,价值较低,颇不受欢迎,因而面积波动较大。1976~1979年的全盛时期,每年播种3万亩以上,以后又有所下降。1985~1989年玉米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 3%左右,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农场畜牧业的发展,1996年以后种植面积开始扩大,栽培全面实施秋起垄栽培技术,部分实施秋施肥栽培技术,根据测产调查,玉米秋施肥比常规施肥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2001年农场研究组装成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在农场和分局全面推广,玉米单产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
三、大 豆
大豆以经济价值高而受人关注,尤其是出口大豆,更是倍受青睐。豆茬地又是下茬作物的良好茬口,豆秸是生产队家庭的主要燃料来源。同时若遇春涝麦播误期,可用播大豆来补救,所以历年大豆面积仅次于小麦,一般约占总播种面积的 30%。1982年春涝麦播困难,当年大豆面积扩大到 1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6.4%,为历史上最高值。1985~1989年大豆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 60%左右。在栽培上坚持以提温增墒为核心,在坚持三垄栽培的基础上,研究应用玉米原茬卡种大豆栽培技术、大垄密栽培和少量深窄密栽培技术等。1996年旱改水以后,大豆播种面积锐减,主种单位集中在七队、八队、十九队、二十队等山区生产队,在品种上优质品种应用达100%,秋施肥、秋起垄技术广泛推广。2001年又引进高油、高蛋白品种,使大豆的品质和价值不断提高。 到2005年大豆仍是农场第二大主栽作物。
四、水 稻
1972年开始种植,面积七八百亩。当年低温寡照,加上早霜,终于失败,以后很久再未问津。1981年开始,又有小量试种,约150亩。1983年增加到370亩。水稻抗涝能力强,产量高,至2005年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水稻种植情况见水稻开发部分)。
五、高 粱
种植很少,兵团初期每年在 900亩,1973年至1975年没有种植。1976年以后,有些连队为了轮作换茬,又试验种植一些高粱顶替玉米,数量也较少,每年仅几公顷。 1981年发展到600亩,以后又没有种植了。
六、谷 子
兵团时期种植较多,每年在 2 000亩上下。当时连队的机动运输车不多,需要牛、马车。种植谷子是为了解决饲料,要草不要粮。随着机械运输力量的加强,牛、马车数量日益减少,种植面积也随之下降。
七、小杂粮
小杂粮包括小豆、糜子等。这些作物是为了改善和调剂群众生活而种植的,面积有限,多的年份1 000亩上下,少的年份100亩左右。
八、经济作物
包括大烟(代号—100号)、线麻和向日葵等。兵团时期,大烟有少量种植,每年在100亩上下,是上级指派的任务。线麻的播种数量更少,每年不到 100亩。农场改制后,这两种作物基本上不再种植了。向日葵的种植面积也很有限,因为种植的目的在于改善群众的生活,而不是当成商品油料作物,一般生产队每年种植10亩左右。兵团后期才开始种植。
九、白瓜子
白瓜子分为角瓜子和南瓜子。1983年以前一直被作为菜粮补给品种植,各单位种植面积不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收购白瓜子,因为价格比较稳定,农户有的开始作为经济作物种植,农场又引进“桦南无杈”等板大多籽品种,亩效益可达300~400元。白瓜子成为职工致富的经济项目,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97年农场试验站选育的红岭 97—1号品质好、产量高,得到推广。2002~2005年农场每年种植白瓜、角瓜4万多亩。
十、红小豆
红小豆喜温耐旱,收获早,进入20世纪90年代,红小豆经济价值高,易管理,每年都有农户少量种植。
十一、绿肥作物
主要是复种的大豆和油菜,间种的草木樨和民豌豆。兵团初期,即有大豆绿肥,最多年份500亩上下。1975年间种草木樨达到4 000亩。油菜和民豌豆最多的年份也只在1 000亩左右。绿肥作物的种植基本上集中在1975~1978年,以后几乎空白。
十二、蔬 菜
蔬菜是本地居民最主要的副食品,年种植面积都在三四千亩上下。这里地处高寒区,气温是影响蔬菜生产的最主要因素,使得蔬菜的品种和数量四季分布不均。一般的规律是:春天到初夏间,是淡季。去冬贮存的秋菜将尽,春菜收采晚,品种极少,往往只有少量的大葱、韭菜、菠菜等。这时吃菜最困难,集体伙房常以腌制的咸菜和生黄豆芽等为主,家庭有的到野外采些野菜调剂,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夏季蔬菜生产开始好转,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陆续增加,等到黄瓜、西葫芦、菜豆、包心菜等上市后,已能满足消费需要,并逐渐过渡到旺季。夏末秋初是蔬菜生产的黄金季节。此时,品种齐全,数量充沛,除了春夏菜的品种以外,土豆、萝卜、大白菜等供冬贮的蔬菜都产于这一时期,形成数量的高峰。加上众多小菜,如辣椒、茄子、西红柿、芹菜等等,形成品种上的高峰。这个时期,还有大量的香瓜、西瓜等瓜果类上市,这对缺少水果的北大荒来说,是深受欢迎的。到了冬季,单纯靠贮存的秋菜食用。从历年的情况看,蔬菜生产是随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
1975年以前,蔬菜生产比较落后。各单位的菜组都凭老经验种植,缺乏指导,未能学习新的栽培技术。除草、病虫害防治等项工作比较薄弱,蔬菜的种类和品种都寥寥无几。蔬菜的种子更不重视。量少质差,70%~80%的种子靠外地买进,常是“百家姓”品种,谈不上有什么良种。蔬菜收获后,保管也不善,尤其是集体的蔬菜,非冻即烂,严重影响食用价值。
1975年后至1979年以前,农场对蔬菜生产较为重视,形势大大好于以往。从种类到品种,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明显的好转。如引进了大洋葱、椰花菜、雪里蕻等新的菜种,增加了同类蔬菜的不同品种。种子上开始注意选优去劣,引进良种。栽培上也开始采用一些新技术,如早春塑料薄膜覆盖韭菜,提前采收期,采用化学灭草,加强对跳虫甲和地蛆的防治等等,这一时期蔬菜工作的进展,是同生产部门设置负责抓蔬菜工作的技术人员的措施分不开的。
1979年以后,蔬菜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生产科从良种供应到栽培技术等方面,都给各单位以具体的指导,采取了几项重要措施,推动了蔬菜生产的发展。
品种方面,更加注意多样化和良种化。如引进适合本地栽培的通化大白菜,解决了历年大白菜不包心、早抽薹的弊病,小菜类引进了巴彦大椒、克茄一号、西红柿的早粉和北京大黄、萝卜的跷头青、五兆红等良种。这些品种的引进,不仅增加种类,而且高产、优质,有的还具有早熟的优点,很受欢迎。西瓜品种也引进了 “旭东”、“100号”、“蜜宝”等,质量、熟期都过关。提倡各类蔬菜、瓜果的优良品种自繁自给,防止混杂,基本上满足需要,减少了购买量。1983年,许多蔬菜种子都自给过剩。
推广新技术方面,更加大刀阔斧。普及了早春温床、冷床育苗法。使许多夏菜如西葫芦、茄子、辣椒、芹菜、包菜、西红柿、椰花菜等提早半个月上市,缩短了春夏间的蔬菜淡季。大力宣传留“三根茬”,即越冬大葱、菠菜和韭菜,增加了早春蔬菜的供应。广泛推广保护地栽培技术。如更多地应用早春塑料薄膜覆盖韭菜,建立塑料大棚栽培黄瓜、芹菜和育苗,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苗床等方法,都起到提早采收、增加产量的作用。一般都能提早半个月到二十天。更加注意蔬菜的植保工作,为苗前施用拉索,2.4—D丁酯等防治杂草,杜绝草荒,掌握地蛆活动规律,及时采用敌百虫等灌根,收到良好效果,此外还有喷施甲基托布津防治各种蔬菜病害等,保证了蔬菜的食用价值。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广,使整个蔬菜生产的情况引人注目。
1979~1983年,注意提高各单位菜组的技术水平。每年冬天都要举办一期蔬菜栽培学习班,从理论到实践都给予具体指导。为了交流经验,总结推广新技术的成果,每年春、秋两季各召开一次育苗现场会和品种鉴评会,推动蔬菜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在秋菜越冬贮存上,开始注意改进方法,改生火取暖为冷窖贮存,减轻了冻烂现象,提高了贮菜的质量。
历年,农作物的种类均以粮豆为主体,在粮豆作物中,又以小麦玉米大豆占绝对优势。经济作物和蔬菜数量极其有限,处于从属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