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种子 第五节 种 子
一、种子管理经营机构设置
2001年 3月,依据总局黑垦发〔1999〕44号文件的要求,种子行政管理执法部门与种子经营单位由过去的“两位一体”改革为政、企分设,以便农作物种子管理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农作物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不受损害,保证农作物种子市场秩序的有序运行。从3月2日种子管理科与农业科合并办公,设科长一人。
种子经营单位(种子公司)在2001年5月至7月进行了机构和体制改革,原种子公司、种子加工厂人员总数共10人,精减至5人,其余5人做转岗分流处理,改革后的种子公司人员全部上划到红兴隆种业集团,原红旗岭农场种子公司更名为红兴隆种业红旗岭农场分公司,设经理、副经理、会计、良繁、加工人员各1人,检验、经营人员各1人。
二、发展概况
农场良种的繁育发展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老品种杂乱阶段
建团之初,种子工作比较落后,良种繁育比较杂乱。
这个阶段,三大作物的品种,尤其是主栽品种,都是多年延续下来的退化、过时的品种,小麦的“松花江二号”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千粒重由原先的32克降到24克;纯度好的70%~80%,差的仅有 50%,田间表现老少三辈。生长参差不齐,成熟不一致。玉米品种在外单位早已大量使用单交种、双交种,而这里还是“宝清杂”当家。大豆的“东农四号”和“黑龙江41号”也都已沿用了10多年。特别是后者,千粒重下降,即将淘汰,但还是主要的早熟栽培品种。其他作物的品种也都杂而乱,全是“无名氏”当家。
品种结构上也很不合理。这里每年总是从麦收开始不久便逢雨季,而当时的农田水利设施差、收获机械力量不足, 本应适当扩大麦类早熟品种面积, 但当时惟一的一个早熟小麦品种“免849”,面积仅占6%,其余全是“松花江二号”和 “明尼2075”等中熟和早晚熟品种,经常造成收获被动局面。玉米品种清一色熟期偏晚,屡遭早霜威胁。1970~1972年连年绝种。到了来年不得不拿白面去宝清县老百姓家换玉米种,这就是“宝清杂”名字的由来。大豆的早熟品种比例也偏小,“黑龙江41号”仅占10%上下,而90%的面积全是中熟的“东农四号”、“合交六号”等品种。这些品种如果播期偏晚,一遇早霜便遭厄运。
各单位对种子的管理比较混乱。晾晒混种,调换混种等时有发生。如玉米“宝清杂”就窜混了不少原有的“西丰红骨”等,真是杂上加杂。
(二)新品种探索阶段
为了克服种子工作软弱无力的状态,以实现良种化的目的,这一阶段采取了两条重要措施:一是大量引进新品种,并进行筛选对比;二是依靠科研班对现有的品种进行有目的提纯扶壮。
引种工作颇有声势。从1972年到1975年为高峰。在这 4年中,小麦共引进20多个品种,其中应用较广的有农大1169、新曙光1号、钢107、钢108、农大71—243、克丰 1号、克坚、克刚等中早熟和中熟品种。这个时期早熟小麦品种也较多,但主要的是垦 149(1974年引进)。玉米引进了10多个单、双交组合和相应的自交系品种。主要有黄牙维尔100、弗罗马斯HD103、五福195A、英44等。大豆也相继引进了十几个品种,如灰长白、丰收10号、绥农3号,钢6634—7—7等。 其他作物也引进了一些较纯的品种,但还是以三大作物种子的引进为主。这些新引进的品种,有的抗旱,有的耐涝,有的不嫌瘠薄,有的性喜肥水,有的秆强不倒,有的抗病害,各有千秋。但共同的特点是丰产性好。一时间,作物的品种,出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但这一段时间的引种工作带有盲目性。引进的新品种,有的在大田示范,有的在科研班的试验地上进行品种对比试验。农大1169、钢107、钢108等品种还到广东南繁。
提纯扶壮主要采用两种办法。一种是在大田种子田中进行拨杂去劣;另一种是试验地进行稳行整理、扩倍高繁。前者粗放一些,但速度高,见效快。后者较细微、质量好,但见效缓慢。由于当时科研班的科研活动比较活跃,提纯扶壮工作得到全面开展。
众多的品种,容易造成混种,给管理带来困难。而更重要的是一个地区只能依据自身的气候特点、土壤条件、机械力量等情况来选择最佳的品种,作为本地区的主栽品种,考虑到中、早熟品种的搭配,它的数量只能是少数几个。所以良种工作就从探索繁育过渡到选育阶段。
(三)选育主栽品种阶段
通过几年的大田观察和小区的试验对比,1975年以后,逐渐从众多的品种中筛选出一批适合本地情况的主栽品种,并调整了品种的熟期结构。同时,带有目的性地继续引进新品种,作为主栽品种的后备力量。
小麦淘汰了“松花江二号”,“克丰一号”发展成主栽品种。确定“垦149”和“农大1169”等分别为早熟和中早熟配搭品种。其他如钢107、钢108、克坚、克旱 7号及一些墨西哥小麦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早熟品种的比例曾占 20~30%,后来随着收获机械力量的加强、水利工程的发展,“垦149”逐渐被淘汰。 1981年以后,小麦的品种结构变成中熟品种为当家品种、中早熟品种为搭配品种的格局,获得了较好的收成。1983年计划扩大“克丰三号”和“垦大一号”的面积,压缩“克丰一号”面积,淘汰“钢107”、“钢108”、“克旱 7号”,高繁“克丰四号”。这几个更新的品种,表现出更大的增产潜力。大麦品种主要有垦麦 2号,占总播种面积的96.3%;二棱大麦品种垦啤麦三号因每亩产量较多棱大麦偏低 50公斤左右而退出生产。小麦因市场价格等多种原因未再进行生产。
玉米随着单交种、双交种面积的扩大,“宝清杂”被自然淘汰。最初引进的杂交组合是黄牙维尔100,丰产性好,一般亩产在400公斤以上。但该组合熟期较晚,如遇早霜便有灭顶之灾。经两度种植, 终站不住脚。根据本地区无霜期短、有效积温偏少的气象特点, 往后对杂交组合的选择侧重于考虑成熟期早的品种,如含有 HD103成份的各组合,其中弗罗马斯 HD103最有代表性,沿用至今,仍为主栽品种。1982年以后,开始进口一些外国杂交种,如西德木挺等。1983年决定繁殖好 HD103和195A—英44等自交系,以配制早熟、高产的杂交组合。1986~1991年又引进东农248、红玉7等中早熟品种为主。1992~1994年以东农 248、合玉15等品种为主。1995~2001年以东农248、合玉17、绥玉7、新垦单1等品种。2001~2005年,以种植早熟、优质品种为主,单产都在500公斤以上。玉米主栽品种为东农248,占播种面积的50%左右,搭配品种四早11、绥玉7、新垦单1等。
2004年覆膜育苗移栽,年收两茬试验获得成功。随着农场养牛业的发展,又引进了青贮玉米品种。
大豆的早熟品种较多,其中“合交13号”和“丰收10号”表现较好,因而逐渐取代了其他品种。中熟品种 “东农四号”因其适应性、丰产性、品质稳定性都较好而经久不衰。 1982年以前都有其踪迹。 1975年以前,种植面积历年都占大豆的一半以上, 是一个使用年限较长的主栽品种。只是碰到早霜年份或播种期偏晚时,有不成熟的风险。引进新品种之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丰产早熟的 6634—7—2被选育出来之后,便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主栽品种。 1983年,又从品种比试中,筛选出早熟大豆良种 “合交77—276”,这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后备品种。1986~1995年,引进种植的品种有合丰25、红丰3、垦农4等,1996~2000年种植品种有合丰35、绥农14、垦农14、红丰11、北丰系列等,中早熟品种占多数。2001~2005年以绥农14为主,其他品种还有绥农10、高油大豆垦农18、垦农19、红丰11、高蛋白大豆黑农35等。
三、选育新品种及推广
良种繁育工作的过程中,兵团时期的科研班、科研站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品种对比试验,初步的丰产示范、大田和小区的提纯扶壮,对于选育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优良品种,起了加快步伐的作用。各连的科研班基本上都以下乡的知识青年为主体。1979年以后,大批知青返城。此后,良种引进、选育的任务就全落在科研站头上。科研站原设在十一队和十五队之间,有专业技术人员 4人,负责新品种的试验选育工作。1981年农场成立种子公司,科研站归种子公司管理,良种的引进选育、推广有了专门的负责机构,从1982年起,试行了种子基金制度,规定按照计划面积,每亩提取种子基金五角,用以补助繁殖种子单位。繁殖出来的良种,按一等商品粮价调给生产队使用。1983年重新建立健全两级供种、三级繁育体系。种子工作日趋完善,良种繁育也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1992年科研站改为实验站,并迁址到十队,有技术人员 3人,2003年实验站归生产科直接管理,农业科引进的新品种由实验站进行对比实验,挑选优良品种进行推广,推广的主要品种有:
(一)白瓜子
1997年前,农场所种植的农家品种白瓜的表现类型较杂,多达 10个品种。“红岭97—1”为红旗岭农场于1997年以当地所种植的农家南瓜中通过系谱法选育出来的,当年代号为红岭97一号。通过1998~1999年的隔离繁殖,于2000年参加分局联网试验,公顷产量 1 114.5公斤,比照农家种增产35.1%;2001年公顷产量 1 197公斤,比照宝清大板增产30.6%。2002年和2003年示范 40 050亩,产量为140斤/亩,效益158.25万元。 受总局品种审定委员会委托,以总局种子管理处品种科科长朱晶为首席专家的专家组于2003年9月5日,对红旗岭农场试验站选育的“红岭1号”籽用南瓜进行了田间鉴定及评议, 认为,该品系经多年系选,株型、瓜型、果色整齐一致。生育期适宜,瓜扁圆、果肉橘黄、籽多、板宽、品质好。抗病、抗逆等农业性状均好于当地农家种和对照品种。鉴于当前垦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市场需求,农场及周边农村种植面积可迅速扩大,同意对该品系予以认审推广。2004年 2月17日,总局品种审定委员会在哈尔滨召开全体委员大会对农场申报选育的南瓜品种进行了审定,参加评审的18名委员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评定,获得了 17名委员的通过,被命名为“红岭1号”白瓜子。从此,农场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农作物品种。
(二)玉 米
玉米生产主要推广应用东农248、四早11两个品种,搭配种植新垦单一、克单八等品种。
(三)大 豆
大豆优质品种应用100%,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品种为绥农14,在生产上应用的优质品种还有绥农10、高油大豆垦农18、垦农19、红丰11,高蛋白大豆黑农35等品种。
(四)水稻
水稻总种植面积20万亩,主栽品种为11片叶优质品种空育131,12片叶垦93—341、绥92—188,由于2002年 10月中旬的大暴雪,12片叶品种被雪捂,产量、 质量造成较大经济损失。2003~2005年品种进行了大面积更换,11片叶优质品种空育131居主导地位,占种植面积的90%左右,优质品种覆盖率达100%。
作物种植结构表
(2005年)
表4—3
四、种子执法检查
农场制定下发了种子管理文件,通过媒体和冬训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进行了广泛宣传和讲解,使广大干部、职工知法、懂法、守法,生产者、经营者依法生产、守法经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每年3~5月份春播之际,积极配合总、分局关于在全垦区开展农作物质量监督检查和“打假”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农场实际,制定出本场工作方案,组织有关部门对两家具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和两家种子代销店进行了种子经营资格、质量的抽查和专项检查,配合分局种子执法检查。被检查的种子经营企业和代销店均能按《种子法》的规定合法经营,无违法经营的现象发生,从源头上保证种子的质量。
在良种生产上严格执行种子生产许可证制度。年初,根据各作物种植面积,需种情况,农场统一下达良种繁殖计划,种子生产单位繁殖的种子田由种子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严格按良种生产程序、技术要求,统一繁殖生产。
在春播、生产阶段种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下基层,到地号了解种子来源及种子田的生产播种情况,五年来各单位(种植户)均能按农场作物品种区划布局方案的规定种植审定品种,无未审定和越区品种的种植,无种子纠纷案件的发生。
为进一步规范本场种子行政执法行为,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治种,加快农场现代种业体系的建设,根据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关于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农场种子行业实际,制订了实施方案,确定了实施范围和实施的内容及时间,保证了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