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土壤改良
第十二节 土壤改良
第十二节 土壤改良
兵团初期,对土地的经营近于掠夺式。连年白种下地,不施肥料,秸秆非拉则烧,种地不养地。土壤中的养分只有不断地消耗而没有合理的归还。长期收支不平衡,导致养分含量大幅下降。仅以白浆土有机质的含量为例,1981年土壤养分普查,老地号一般下降到4%左右。昔日那黑油油的光泽再也不复存在了。水涝时期,对耕地进行粗耕湿整,又使良好的结构受到了重创:上是板结耕作层,下是坚实的犁底层。“干时硬梆梆,湿时软囊囊,种豆不得豆,种粮不打粮。”就是当时情景的写照。
1975年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改土措施,逐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深松改土,打破犁底层。1975年开始,在耕作上全面推行深翻和平翻深松法,深度达到22~24厘米。比以往增深了4~6 厘米,打破了犁底层。80%以上麦茬地深翻深松,其中十连达到了100%。以后各个年份,各队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伏翻地上进行这项作业。尤其是准备来年种植玉米的地号,都搞深松。三年之内,熟化的耕地基本上都深翻或深松一遍。这项措施的推行,使得耕层加厚,蓄水透气,大大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
2.宜耕期整地,恢复土壤良好结构。一次湿整地,土壤结构经过二三年的时间也难以复原如初。掌握墒情,控制在宜耕期内作业。不仅可以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也有助于从板结现象恢复到疏松状态。1975年以后,各生产连队普遍重视这一问题,湿整地基本上被克服。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死坷垃解体,板结层松软,僵死的土地开始改变了。
3.秸秆还田。以往只图翻地方便,常将绝大部分秸秆烧毁,仅有极小部分玉米秸经耙茬后翻压入土。兵团中期开始提出秸秆还田措施,但强调多于督促,加上粉碎和抛撒的机械不过关,小麦和大豆的秸秆还田质量差,数量少,只有玉米秸秆能以重耙耙碎翻压,基本上全部还田。1979年以后,处理秸秆的机械改装有了进步,还田面积也有所增加。
4.有机肥料和草炭改土。有机肥料因其数量少,历来都以玉米地和蔬菜地为施用对象,草炭则以白浆土为施用对象。有机肥料和草炭都是富含养分和有机质的优良肥料,见效快,而且持久性长。农场草炭资源较丰富,用它来改良易板结“三相”比不协调的白浆土,可谓对症下药,既增加有机质,又改善其结构,效益显著。施用有机肥料和草炭以1975~1977年为高潮,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形成了积送有机肥料和草炭的群众运动。每年都有万吨到几万吨的数量施入地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单位都有专业积肥组。
5.翻压绿肥。也是培肥地力的措施,但这项工作一直比较薄弱。兵团前期即有少量的大豆绿肥,1975~1978年引进草木樨、民豌豆等绿肥。主要用于小麦间作,很少清种。白浆土上种植草木樨效益较广。草木樨根系发达,能穿透坚实的白浆层,促其分解,并能转化吸收土壤中的难容性磷,贮藏在体内,一旦翻压入土、便连同自身其他养分释放出来供下年作物利用。由于在种植中没有解决好灭草问题,翻压面积不大,坚持时间也不长。数量最多的年份也只有四五千亩。
其他的改土措施还有草炭地客土等,数量较少,尚未开展起来。
1983年,场里制定了土肥培肥基金政策。规定除三年内的生荒地外,其余耕地每亩提取两元作为基金。返还办法是:秸秆还田每亩返还1元,地里送有机肥料每吨返还 3~5元;送黑土改良草炭地每吨返还3元;深松每公顷返还 30元。此外,还规定建立了专业积肥承包组,坚持常年积送肥料,实行验收制度。这就使土壤改良有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