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三节 耕作体制

第十三节 耕作体制



                 第十三节 耕作体制
  一、荒地熟化前的耕作和轮作
  荒原初开,黑油油的垡片比比相邻,一望无际,千里沃野展现出本来的真面目。原先生长在上面的各种野草群落,被翻压到下面 。整个垡层被无数草根所盘踞。 这就是被开垦的处女地——生荒地。这种地不易耙透耙碎,耕作较难。头一遍作业只能使用缺口重耙(或草原耙)顺着垡片或成较小角度的方向耙地,而不能取大角度,更不能横耙,因为这会将垡片拉乱,造成地表极不平坦,影响播种和收获。生荒地一般要耙三到四遍,最后一遍也可使用园盘重耙,使垡片表面形成一层约十厘米深的细碎土层,即可播种。生荒地既不能进行中耕管理,也不便于机械收获。需要经过二三年以后,待到土垡层中的草根基本上腐烂,逐渐熟化,才能进行耕翻。
  新垦荒地一般都是种植大豆为主,不列入轮作区。
  二、水涝年份熟地的耕作和轮作
  水涝年份的耕作和轮作是最差的年份,以连续三年涝灾的1971~1973年为最典型。这几年是兵团初期,耕作十分粗放。熟地连年耕翻,耙地最少 3遍以上(2遍重耙、1遍轻耙),机械作业遍数多。加上涝地湿,农时紧迫,急于抢种,常常湿整地,土壤结构受到严重的破坏。形成了“耕层越来越浅,松土层越来越薄,犁底层越来越厚,土坷垃越来越多,土壤越来越板结”的局面,耕作也就越来越困难了。由于土壤中的水、肥、气、热不协调,即使再增加机车作业遍次,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相反,产量逐年下降,事倍功半。据调查,24厘米的深耕层,每减浅1厘米,小麦的亩产量将降低3.5~7.5公斤。
  有几年,轮作挂不上号 ,原来几个老连队所实行的麦—麦—玉—豆四区轮作制(麦类约占50%,玉米和大豆各占25%)也逐渐崩溃,变为 “合理换茬”。所谓“合理换茬”就是尽量避免过分重茬,把各类作物安排在合理的茬口上。然而,合理换茬也很不易做到。如年初计划某地号种麦类作物,在实施中由于春涝严重,误了播期,只好改种大豆;而另一个原计划种大豆的地号,可能由于地势较高,相比之下干燥些,就改种麦类。这样“合理换茬”的原计划被打乱,又变成了“由天安排”。当时二连4号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支配下,小麦4次重茬,可谓典型。
  1981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也严重地影响了次年作物的种植比例。当年的秋涝造成第二年的春涝。1982年的春天,明水盖地,耕地迟迟不干,小麦和玉米的播期受阻,使这两类作物的播种面积锐减。当年的小麦仅占粮豆面积的26%,比正常年减少了一半;玉米仅占 4%,下降幅度更大。结果,大豆面积相应扩大,约占68%,成为创纪录的数字。这样,轮作换茬又被打乱。
  这一年的耕作,由于有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没有重陷上次水涝年份的覆辙。当年的耕地大部为春翻地,基本上都能做到因地制宜、适期耕作,注意墒情,保证质量。
  三、干旱年份熟地的耕作和轮作
  1974~1980年是一段连续的干旱年份。在这段时间里耕作和轮作有新的起色。
  在耕作方面,由过去的粗放作业逐步改变为精耕细作。尤其是1975年以后,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提出了许多科学种田的措施,讲究效益。如在耕作上,创造条件耙茬,减少连年耕翻,恢复四交替(耕向、深浅、开闭垄和枕地线),深松改土,打破犁底层;中耕作业上提倡早耕、深耕、勤耕,飞土作业;整地作业提出“平如镜,细如面”的口号。此外,还有扩大伏、秋翻地面积,春翻地实行翻、耙、播、压一条龙作业,以保证有较好的墒情。这一阶段,基本上克服了湿整地现象,土壤的耕层结构和肥力得到显著的改善。如二连的许多地号,在水涝年份湿整地后,土壤板结,形成无数死坷垃,土块没有结构。这样的耕地,即使在土壤水分适宜的情况下作业,这些土坷垃也像滚刀肉似的从耙片间隙中钻过去。耙不碎、整不平,拖拉机手常为此而烦恼。经过三四个年度的恢复,才改变了这种不利的局面。
  轮作方面,1974年开始提出“建立合理的轮作换茬”制度。1975~1978年,大部分连队实行了麦—麦—玉—豆四区轮作制,但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轮作区。部分连队过渡到麦—玉—豆三区轮作制(三种作物都约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其中玉米面积少一些,加上杂粮合占一区),并开始进行轮作区的规划。1979年以后,受强调经济效益和发放奖金等政策的影响,使用工多、价值低的玉米作物被贬,而经济价值较高的大豆受到青睐,两者的种植面积一减一增,使刚恢复起来的轮作制度又受到一次冲击,后退到“合理换茬”上去。
  1983年,生产科总结了历年的情况,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轮作—耕作制度,根据平原、山区的不同情况,设计出两种轮作方式以适应不同的生产队。
  平原生产队实行两种轮作区划
  (一)近六区(即靠近村庄的地号划分为六个轮作区)
  轮作麦—麦—豆—麦—杂—豆
  耕作 平翻深松 平翻 耙茬或浅翻 平翻深松 深翻 耙茬或浅翻
  耕向 顺 横 顺 横 顺 顺
  秸秆 还田 褥草 还田 烧柴 还田 还田 烧柴
  (二)远三区(即远离村庄的地号划分为三个轮作区)
  轮作 麦—麦—豆
  耕作 平翻深松 平翻 浅翻
  耕向 顺 横 顺 秸秆 还田 还田 还田
  (三)山区生产队实行五区轮作
  轮作 麦 豆 麦 麦 豆
  耕作 平翻深松 浅翻 平翻深松 平翻 浅翻或耙茬
  耕向 横 顺 顺 横 顺
  秸秆 还田 还田 还田 还田 烧柴
  按照这套制度,所建立起来的耕作制是以深松为基础的蓄水型耕作制,平原生产队的作物比例是:小麦占50%~58%;大豆占30%~35%;杂粮(包括玉米)占 8%~10%。山区生产队的作物比例是:小麦占60%,大豆占40%。考虑到玉米成熟困难,故没有设计杂粮区。
  综上所述,在实行轮作—耕作制度这条道路上,常常走得“山穷水尽”,但在“疑无路”之后,毕竟还是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旱田耕作以松、耙为主,少数耕作条件不适宜的进行翻地作业。主要耕作程序为:秋起垄种大豆,大豆茬耙茬种植麦类作物,麦茬深松起垄种经济作物或玉米,玉米原茬卡种大豆。
  水稻开发后,旱田面积减少,农户以经营效益高的大豆和经济作物为主,作物重茬现象比较严重,为避免重茬减产,有的采用防重茬药物调节与适时轮作相结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