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业机械

第二节 农业机械



                 第二节 农业机械
  1958年初,分场的机务队伍以铁道兵和转业官兵为主体。农业机械一部分是铁道兵部队退役的旧拖拉机,全部是外国车,主要机型有K凸—35(匈牙利)、斯大林—80、100(苏联)、DT—413(匈牙利)、K—55(西德)、K—95(英国)、热托—25 (捷克斯洛伐克)等拖拉机。1959年进场的一台CK—3自走式联合收割机(苏联)和3台云—4·9牵引式联合收割机(国产),还有少量犁、耙、播种机等农具。
  建场初期,农机具是各队分散管理。由于机械少,管理水平低,修理条件差,机械使用管理问题很多,为了更好地发挥机械效率,分场于 1959年成立了机务连,将全分场 18台拖拉机(其中:“斯大林—80”2台,“K—55”5台,“K—95”2台,“DT—413”6台,“KT凸—35”1台,“热托—25”2台), 4台联合收割机和2台脱谷机,由机务连集中管理。1960年以后,国产东方红—54拖拉机开始进场,河南开封生产的GT—4·9联合收割机也逐年增加。1962年到1969年期间,耕地面积15 000亩地的生产队,一般配备3~4台东方红—54(或东方红—75)拖拉机,轮式车以罗马尼亚进口的尤特兹—45为主,一般连队只有 1台轮式车。1965年以前全分场只有2台自动收割机,其余牵引收割机每个生产队也只有1~2台。生产队机务人员一般为 20~30人。
  连队修理设备一无所有,只有烘炉可以锻打制配一些工件,毫无机加能力。1958年底分场成立了修配所,到1962年修配所有职工25名,车床2台,钻床2台和电焊机 1台,只能做拖拉机高号保养和一般修理,拖拉机大修要到总场修配厂进行。
  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多,农机修理工作也随之发展起来,到1984年为止,全场已有修造厂、修配所、水利队等3个修理网点,从事修理工作的职工203人。农场修造厂拥有金属切削机床21台,台钻4台,锻压设备3台,曲轴磨床等各种专用设备 12台,3个修理点平均每年完成冬检大修机车47台,能保证全场农机具的完好状态。与此同时,农场还大力装备连队的修理设备,大部分连队都有专职修理工、电焊工、电工、钳工,有 9个单位有车床,每个生产队都有大小台钻、电焊机等主要修理工具和检测仪表,有砖瓦结构的修理间,做到高保不出队。由于连队修理制配能力的加强,保证在大忙季节农机具处于完好状态,不失时机地完成各项工作。1975~1980年,生产队一线配机务技术员的有一队、三队、五队、八队、十队、十五队等少数单位,1980年以后,除九队、十三队、十八队、十九队外,其余各队都配齐了机务技术员。1983年经上级批准为工程师的5人、助理工程师7人、技师2人。
                 机务人员人数统计表
                 (1970~1984年)
  表4—11


  
               拖拉机 农机具保有量统计表
                 (1974~1985年)
  表4—12



  1985年以后,由于改革没有统计。
  截至2005年,农场有各类农用动力机械1 516台 ,农机总动力76 861千瓦,农业机械保有量3 637台套。
  1985~1995年这10年间农机发展与农机保有量处于一个平稳阶段,这10年中经历了一个承包、回收再转让的起伏过程。加之涝灾严重,职工、农场都无力更新。除了几台播种机和部分旧机械改装外,其他基本保持原状。
  农场主要机械如下:东方红—75/54链轨拖拉机110台,G—4·9牵引康拜因,东风120收获机108台,大小轮式车80台,大犁110台,播种机26台,割晒机45台,机械状态老化陈旧,技术性能较差。
  机械数量最多的阶段是1996年至1998年,这个阶段是农场水田发展的鼎盛阶段,来农场承包或开发150亩水田的农户,农场垫资一套水田机械(手扶拖拉机1台,插秧机1台,座机、水泵1套,还包括大棚和塑料布),在农场的优惠政策吸引下,外来开发水田的人员纷纷涌入,农场水田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水田机械大量购进,带机来种地的也非常多,原有的旱田机械还没有得到处理,农场机械保有量一度达到4 072台套,农机总动力达 37 270千瓦。1998年更新农业机械总量567台套,投入资金735.3万元,其中1002拖拉机12台,天津654拖拉机2台,水田用手扶拖拉机203台,插秧机110台,座机150台,农具64台,当年创经济效益551万元。
  从1999年起农户手里资金有了积累,农场不断出台优惠补贴政策,鼓励农户更新机械,淘汰老机型和小动力机械,向大中型和水旱田两用机上发展。到2005年为止,农场已全部淘汰了75—54链轨拖拉机。15马力以下的小四轮,铁牛—55,老上海—50等轮式拖拉机基本全部淘汰,小动力车和老车型淘汰后更新了一批水田两用机型,机械数量有所下降。
  1985年前的机械已淘汰。2005年农场机械结构是以水田机械为主,过去的链轨式拖拉机,已更新成大中型轮式拖拉机,过去的轮式收获机现已更新成大中小型不同的链轨式收获机,农场种植面积27万亩,到2005年平均每自然亩拥有机械动力28.4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