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机械管理
第三节 机械管理
第三节 机械管理
国营农场在建场初期,机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沿袭了苏联国营农场的一整套管理方法和技术规程,虽然有些内容繁琐,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但总的管理制度是系统的,能够保证田间作业的标准化。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砸烂了“条条框框”,农机管理也处于“无政府状态”。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各条战线开始转入正轨。农场总局决定,从1978年开始,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为期五年的“机务管理标准化”活动。在开展这一活动的五年中,每年都要进行两次全场性的检查评比,以标准化的十项要求为评比条件。 5年评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17个,占全场农业生产队的81%。5年建成砖瓦结构永久性保养间19栋、永久性零件库15个、油料库16个,达到沙石化和绿化要求的农具场20个。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农具检修和农具场管理竞赛评比活动,先后有三队、十四队、二十队等单位夺得了流动红旗。全场机车五净四不漏工作也大有起色,以治漏先进车组,被评为标准化车组的97个,农场党委拨款给每个标准化车组发皮夹克两件,管局给每个标准化生产队机务副队长发电子计算器一台,手提式电焊机一台。有力地推动了机务管理标准化活动的开展。1984年农场被总局评为机务管理标准化农场,奖给修理车一台。
通过开展机务管理标准化活动,农场机务管理工作从动乱中恢复起来,建立了正常的秩序,增加了管理能力,保证了农机具完好的技术状态,为适时、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机务管理标准化作为一项活动,于1983年结束,从1984年起,总局又转入了以田间作业标准化为内容的竞赛活动。
一、农机具第一次承包转让
1985年农场对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所有机具全部转让承包到个人,兴办家庭农场,农场农机管理及标准化作业处于下滑状态,由于个人积累不够,资金不足,机械修理保养出现了困难,对付的情况十分严重,作业标准下降。
针对这一情况,1986年农场及时进行了调整,将机械全部收回,集体经营管理,为了尽快恢复管理机制和机械技术状态,农场采取了以下措施:
1.配齐编制,农场设机务办。负责全场农机的技术保证、大修计划、技术改装、保养技术督导、购车计划、档案管理、技术资料积累等工作。
2.生产队配机务副队长 1名,负责机械管理、机车作业派工、收缴规费、农机安全、机车、驾驶员档案等工作。
3.配农机技术员1名,负责机械维护保养、调整鉴定、技术档案记录等工作。
4.配机务统计1名,负责检查作业地号、机车作业量、机车出勤、作业质量等情况。
5.链轨拖拉机配车长1名、驾驶员1名、学员1~2名。
6.收获机配车长1名、驾驶员1名。
7.轮式车配车长1名、驾驶员1名。
8.农场规定凡大修和高号保养的机车必须到大修厂进行,农场农机部门根据每台车的具体情况给生产队下达大修或高保指标。
9.农机部门还规定每台车按主燃油提取大修基金:链轨拖拉机每公斤燃油提 0.2元,收获机每公斤燃油提0.8元,轮式拖拉机每公斤燃油提0.5元,专款专用。
10.农机部门对农机具专门制定了检修验收标准:(1)农具验收标准要求达到“五不”即:不变形、不缺损、不松动、不钝刃、不锈蚀。 (2)车要求达到“五净”、“四不漏”、“六封闭”、“一完好”。“五净”即油净、水净、气净、机车内外干净,使用的工具干净。“四不漏”即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不漏电。“六封闭”即主燃油箱口、副油箱口、发动机油口、机油检视油尺口、汽化器、磁电机。“一完好”即技术状态完好。
二、农机具第二次转让
1986年以来,农场除了经常组织地头现场学习班以外, 冬季学习班每年都有, 学习课时5~7天。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技术人员、农机驾驶员受教育面在98%以上。
1996年,从10月份开始农场对农机又进行了改革,把所有机械转卖给个人经营,全部变成私有,农场吸取了1985年的承包教训,使这次改革一步到位,改革非常成功,职工买回机械后积极性高涨,根据需要对自己的机械又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同时农场对农机建设也注入了大批的资金。
1996~1998两年时间,农场新建成了6个保养修理间(配有吊车),建成了 14个机务区会议学习室,建农具场铁围栏3 000延长米,建了 12个标准化油料库,砖围墙 500延长米,铺沙石2 500平方米,铁农具简易棚100延长米,木制棚470延长米,总投资额292.7万元,平均每年投入建设资金30万元。对生产队的农机实行统一停放,进行标准化管理。
三、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一)油料库
由生产队实行统一购油、集中保管、分车记账的形式服务于生产队,严格按照油料使用标准,分号储存、三级过滤、按时沉淀、浮子取油等过滤措施向车组提供合格可靠的燃油。
(二)材料库
生产队从物资供应部门统一购进材料,以集中采购、集中保管、分车记账的形式为车组提供服务,材料库严格按照配件储存管理规定进行上架保管、分类存放、涂油防锈、库内通风干燥。
(三)修理间
生产队建有保养修理间,配有吊车,各种工具和量具齐全,配技术员1人,修理工1人,负责机车的故障排除、技术鉴定、机车保养调整、技术档案填写等。1996年后不再配专职修理工,由技术员兼职。
(四)建立体制
设地号员 1名,负责作业区的规划、机车派工、机车每日工作量的统计、机车的“三率”情况,即出勤率、利用率、完好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农场形势也发生了变化。从2000年开始个人购车形势非常火爆,机械转让时所购买的链轨拖拉机、收获机悄然退出了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水旱两用的四驱动轮式拖拉机和水旱两用的收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