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晒场机械化
第八节 晒场机械化
第八节 晒场机械化
建场25年中,前15年都处于肩抬手装背扛的状态中,农工要扛着85公斤的麻袋上6~7米高的跳板入粮囤,装车、集、摊、晒、检斤等作业,全靠人海战术,每到收获季节,工人要从天亮干到天黑。坚持12个小时的繁重体力劳动,有时遇到阵雨,更是钟声四起,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友邻单位紧急支援,还难免大雨把粮食浇湿冲走。
建场初期,晒场上只有扬场机和选种机。繁重的晒场劳动,早就引起了一些领导和机务工人的关注,群众性的技术革新为晒场机械化打开了新局面。1970年,一队研制出多级水平搅龙式拌种机,代替了多年来人力摇动的油桶式拌药机;十队研制出刮板式入囤机,用报废的轮式车改装成摊场机;以后各队又相继改装成功灌袋机、皮带式装车机等,计84台件,使晒场机械化水平达到了40%。
1975年后,农场相继购买了皮带式入囤机、清选机、升运机等, 全场的晒场机械达到199台件,摊收场、灌袋、集堆、入囤、装车、拌种,选种等实现了机械化,晒场机械化水平达到了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