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第三章 水利
章下序
红旗岭农场的河流属乌苏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挠力河、七里沁河、越岭河、大牙克河。场内水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水资源总量11.03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9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0.12亿立方米。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年平均分配不均匀,加上耕地又多处于低湿易涝地区,导致洪、涝、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增加了农场水利建设的难度,红旗岭农场是与洪、涝、旱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1958年 4月,八五三农场五分场创建时就开始排水治涝,当时主要是解决截山水排内水,解决一片荒原开垦一片土地,几年开垦荒地76 000亩。
1970年,五十八团大搞以治涝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使大片汪洋似海的荒原被开垦出来,年底耕地达到118 632亩。
五十八团从抚远县转移过来后,组织全团劳力开始兴修排干3条,支沟6条,斗沟56条,截流沟2条,共完成土石方6.2万立方米,对保证开荒建点发展生产起了很大作用。但在1971~1973年,连续三年的丰水年,仍然造成了有荒不能开,开了种不上,种上管不了,丰产不丰收,甚至水灾威胁住区的安全,使广大的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治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治水就站不住脚,不治水就不能生存,不治水就不能生产,不治水就得被水赶跑。1971年兵团勘测设计大队,在原八五三农场五分场规划的基础上,考虑现有布局,做了土地水利规划:以防洪治涝为主,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水利规划“近期要以治涝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逐步的发展灌溉面积”,1973年至1976年连续三年进行了15次水利会战,从而保证遇旱灌水,遇涝排水,达到稳产高产。
1977年,红旗岭农场又根据水利建设发展情况,在原兵团勘测设计大队规划的基础上,又重新修订了农场的水利规划,直至1983年又一次地修订规划,使农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确保了开荒种地,为国家不断地作出贡献,尤其在1981年的特大洪水面前,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更显示了农场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截至2005年,红旗岭农场在昔日的大地上兴建了纵横交错的灌排沟渠和星罗棋布的各种水利建筑工程,已基本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和水保四大水利工程体系的格局。累计完成投资1.65亿元,土石方18 937 500万立方米;建永久建筑物101座,机电井260眼,固定机电排灌站6处,加固提高标准防洪堤125.17公里,保护耕地面积218 000亩,保护人口 1.0万人、村屯22个;除涝面积达到26万亩,其中达到3~5年标准的62 000亩,5年以上标准的198 000亩;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处,其中中型灌区2处,灌溉面积20万亩,全部为水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 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