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排水工程

第四节 排水工程



                 第四节 排水工程
  建场以来,在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方面,以农场水利规划为依据,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踏察、测量、设计、施工,在上级党委和农场党委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战,至2005年农场基本上解决了截住山水、挡住外水、排出内水的问题,五年以上的除涝面积达317 000亩,占总涝区面积的65.8%。
  农场划分的五个涝区,均为中型涝区。没搞单独的涝区设计,根据多年生产的实践证明,平均涝灾多于旱灾,一般年份旱涝交替,晚春和初夏旱,晚夏和秋涝。
  红旗岭农场背靠完达山,面向挠力河、七里沁河。在挠力河、七里沁河的常年积水的河滩、沼泽地上,地势低、年年受涝,粮食产量很低。春汛和雨季,山坡水汇成巨流倾泻而下,造成大片土地受冲,水土流失,河身不能容纳,河水泛滥,倒灌淹没,致使农场涝不保收。洪涝灾害给农场带来的损失巨大,农场的水利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治涝史。
  农场现有涝区4处,涝区总面积466 000亩,截至2005年修筑干沟71.62公里/7条,支沟171.07公里/59条,斗沟749.52公里/750条。完成土方13 055 000立方米,累计投资 37 064 400元。至2005年,农场根据上级精神,采取以稻治涝的办法,从改变种植物方面来治理涝灾,涝情已基本得到解决。
  一、东风岭涝区
  位于东风岭、七里沁河以南,越岭河以北,挠力河以东地区,地处宝清县,包括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四、十七等作业站,涝区总面积245 000亩,易涝面积171 000亩,除涝面积(P=20%)143 000亩,尚有易涝面积128 000亩。现有耕地面积157 000亩。
  至1984年水利工程有排水渠 305条,449.5公里,其中干沟 3条,33.8公里;支渠302条,416.1公里;截流沟3条,18.9公里。防洪堤50.3公里,大小水工建筑物72座。国家已投资402.8万元。设有临时性半永久性抽水站2座,配备水泵5台。
  设计的标准:干渠P=10%,堤防P=5%,田间配套P=20%,水工建筑物P=5%。至1984工程已见效益,外水不进,内水能排,基本能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农田水利工程尚需续建,1985年前预算需完成土方170万立方米,石方0.4万立方米,混凝土0.2万立方米。
  农场对涝区总的规划原则是:先挖截流沟,而后筑堤,再进行田间配套,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来进行治理。建场初期,农场的机械力量并不雄厚,干工程主要采取人工会战的方式。20世纪70年代完成截流沟长度10.98公里,田间配套沟渠长40.25公里,土方 41.28万立方米。进入80年代完成沟渠长10.5公里,完成东风截流沟土方 6.2万立方米,完成桥、涵共 6座。到1990年农场对涝区内的第九作业站进行低产田改造,完成沟渠长23.1公里,土方 2.5万立方米。1991年又对涝区内的东风截流沟进行清淤,对涝区内的堤防进行加固,完成截流沟长11.6公里,完成总土方13.95万立方米。
  东风岭涝区内现有抽水站1座、排防闸2座,即大河口强排站、五星湖排防闸和小亮子闸。大河口强排站位于农场西北部的挠力河右岸,原站址下游约80米处。东风岭涝区自筑挠力河堤防筑堤以来,内水不能自排,造成大面积耕地淹没,原强排站强排流量较小,不能满足需要,故于2001年重新修建。大河口强排站采用闸站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强排流量 12立方米/秒,安装水泵4台,总装机720千瓦,设计净扬程4.16米,控制面积18万亩,工程总投资 676万元。五星湖排防闸位于农场西北部,挠力河西堤0+000处,排水流量14.12立方米/秒,建于2002年,工程总投资为 167万元。小亮子闸位于农场西部的第十七作业站北侧,挠力河红旗岭西堤与七里沁河左堤交接处,挠力河西堤 16+853处,承担三、五排干可自流时的排泄任务,建于2004年,工程总投资47.59万元,国投17.0万元,自筹30.59万元。
  截至2005年,东风岭涝区完成排干5条/56.1公里,支沟35条/106.34公里,斗沟449条/459.7公里,除涝面积达216 500亩,其中除涝标准达到五年一遇的 179 000亩,累计完成投资1 759万元。强排站1座,排防闸2座,容泄区是挠力河和七里沁河。
  二、红旗岭涝区
  位于红旗岭,七里沁河以北,挠力河以东,完达山以西,地处饶河县。包括第十、十一、十二、十五、十六、二十一作业站、水利队、医院、砖瓦厂、粮油厂、电业局等。涝区的总面积144 700亩,易涝面积95 000亩,除涝面积(P=20%)79 000亩,尚有易涝面积16 000亩。
  现有水利工程:排水渠138条,165.14公里;其中:干沟 2条,11.04公里,支渠 136条,154.1公里;防洪堤49.5公里;截流沟2条,17.94公里;大小水工建筑物61座。国家已投资227.3万元。涝区设有临时性抽水站4座,水泵16″丰产—504台;水泵 14″丰产—404台;14″HB—357台。
  设计的标准及效益同东风岭涝区。
  农田水利工程尚需续建,1985年前预算需要土方160万立方米,石方0.2万立方米,混凝土0.13万立方米。
  涝区内的沟渠采取干、支、斗三级沟道布置,农场自建场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涝区治理。70年代,在该涝区内修筑向阳截流沟南线7.05公里,土方4.74万立方米;北线8.1公里,土方 3.82万立方米。1991年农场又依据黑农开办发〔1991〕54号文件对向阳截流沟清淤、加固,完成长度5.3公里,土方5.35万立方米,投资8.03万元。到了20世纪 90年代,涝区内已修建排水沟138条,共计265.19公里,其中干沟2条/13.42公里,支沟18条/36.26公里,斗沟136条/154.1公里。
  红旗岭涝区内现有强排站3座,即二号强排站、十二作业站强排站和十五作业站强排站。由于原三座强排站的防洪标准低,排水流量较小,无法及时排除内水,故在2003年对这 3座强排站进行了重建,将 3座强排站的防洪标准提高到二十年一遇。二号强排站位于农场北部的十六作业站,挠力河东堤18+860处,设计强排流量为2.2立方米/秒,安装水泵 3台,总装机165千瓦,控制面积 25 000亩,工程总投资 172.54万元。十二作业站强排站位于农场挠力河东堤3+118处,设计强排流量为4.7立方米/秒,安装水泵6台,总装机330千瓦,控制面积 6万亩,工程总投资295.62万元。十五作业站强排站位于农场挠力河东堤 11+320处,设计强排流量为2.0立方米/秒,安装水泵3台,总装机165千瓦,控制面积为25 000亩,工程总投资172.54万元。
  截至2005年,红旗岭涝区已建成排干2条/19.41公里,支沟18条/36.26公里,斗沟201条/206.51公里,截流沟1条/11.45公里,除涝面积达134 600亩,其中除涝标准达到五年一遇的89 600亩,累计完成投资1 593万元。强排站3座,容泄区为挠力河。
  三、创业涝区
  创业涝区位于大牙克河以东,饶河公路以南,小牙克河流域,地处饶河县,作业站一个,涝区总面积53 000亩,易涝面积53 000亩,始建于1971年。
  农场自建场便对该涝区进行治理,70年代修建截流沟长2.85公里,小牙克河改线1.79公里,沟渠清淤长4.34公里,完成总土方5.32万立方米。进入90年代,完成治涝土方7.63万立方米。
  截至2005年,创业涝区已有支沟2条/7.02公里,斗沟26条/32.82公里,截流沟 1条/5.3公里,除涝面积达16 500亩,其中除涝标准达到五年一遇的10 500亩,累计投资184.48万元。
  四、新垦涝区
  新垦涝区有三个部分:
  (一)位于七里沁河上游南部
  农场的东部,地跨宝清县、饶河县,有第十九、二十作业站。涝区总面积64 000亩,受涝面积45 000亩,除涝面积(P=20%)14 000亩,耕地14 000亩。
  2005年有水利工程:排水渠8条,12.3公里;支渠8条,12.3公里;防洪堤12.4公里;截流沟12.86公里。大小水工建筑物15座。国家已投资40.5万元。
  (二)新垦涝区位于七里沁河上游南部
  农场东部,地处宝清县,作业站有第一作业站,涝区总面积63 900亩,易涝面积54 000亩,始建于1971年。
  20世纪70年代,修建沿山截流沟4.3公里,田间配套工程沟渠29条/23.5公里,完成总土方46.95万立方米;80年代完成土方 36.43万立方米,建涵 10座:20世纪90年代完成治涝总土方26.29万立方米。
  截至2005年,新垦涝区已有支沟3条/10公里,斗沟66条/50.94公里,截流沟 1条/4.3公里,除涝面积达22 500亩,其中除涝标准达到五年一遇的19 000亩,累计完成投资169.96万元。
  (三)位于大牙克河上游流域
  在农场的北部,地处饶河县,农业连队十八队。涝区总面积39 000亩,易涝面积36 000亩,除涝面积(P=20%)3 000亩,有耕地面积3 000亩。
  水利工程有排水渠54条,101.6公里;防洪堤5.7公里;截流沟1.5公里;大小水工建筑物3座。国家已投资6.8万元。该区情况同创业涝区,1985年前预算需石方62.5万立方米,石方0.8万立方米,混凝土0.02万立方米。
  设计标准同前。
  1991年,十八队土地面积划给东方红林业局,十八队建制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