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引水工程

第五节 引水工程



                 第五节 引水工程
  农场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内有七里沁河,外有越岭河、挠力河界河,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山区水库较多,对农田灌溉用水十分有利。由于农场建场初期以截山水排内水为主,近14年来,主要以治涝、防洪为主,适当地逐步考虑农田灌溉。1974年,团曾利用建场前的原大牙克河水的老灌溉引渠,在十连播种过 2 000亩的水稻,1976年,开始修建“红旗自流灌渠”,其主干渠道21公里,完成土方17.1万立方米,修建进水闸一座:Q=3.22 立方米/秒,分水闸一座,双曲扁壳桥一座,已完成投资34.2万元。从1977年以后每年均能灌溉一部分农田,由于灌溉渠系不配套,采用小白龙灌水及部分自流灌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995年前农场有农田井 3眼,主要用于灌溉生产队菜地。四队、十队、十一队、十七队、都设立了临时的抽水站,用来临时抽水灌田,效果较好。
  1996年,农场加大了种植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了由原来低产的旱田作物向高产的水田作物发展的速度,农场的灌溉业才随之发展起来。农场当时以“养羊种稻奔小康”为目标,力争发展水田22万亩。
  1998年,农场克服水利资金严重短缺等困难,完成土方233万立方米,新建灌渠3条,整治支、斗渠190条/233公里,新打水井118眼,新增水田面积2万亩,改善水田面积5万亩。
  进入21世纪,农场水田面积达到20万亩,2000年以来,水利投资5 717.22万元,其中国投2 954.70元,农场自筹2 762.52万元,累计完成土方1 041.25万立方米,建成抽水站 5座,建筑物283座,累计开发水田10.6万亩,改善水田面积9.4万亩。
  截至2005年,红旗岭农场水田总面积达20万亩,大致分为自流灌溉、提水灌溉和井灌三种方式。设计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灌区有 5处,即红旗灌区、红岩灌区、七里沁灌区、悬索桥灌区和狼窝灌区。
  一、红旗灌区
  红旗灌区为红旗岭农场的唯一自流灌区,该灌区有主干渠一条(红旗灌渠),渠首位于场部东南约1.5公里,大牙克河与七里沁河汇口以上1公里处的大牙克河上。据说原是毁弃的日伪时期的旧灌区,当时为了落实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农场于1971年春在此临时堆石筑坝。当时溢流坝高2米,长20米,顶宽4米。1977年在溢流坝后引水渠下干渠上修建了进水闸 1座,过水流量3.87立方米/秒,并于当年修建红旗灌渠。该灌渠全长20.66公里,途经 4个作业站,渠尾延至十六作业站,完成土方 25.4万立方米。到了 1980年完成渠系配套工程,修建支渠19条/44.9公里,土方14.8万立方米。1991年在十一作业站修建分水闸2座,投资 5万元。该灌渠自施工以来,一直未被利用,直到1996年农场种植业结构调整,大面积发展水田,该灌渠开始发挥它的作用,当年灌溉面积 4 000亩。由于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红旗灌渠取水水源为大牙克河水,而大牙克河为山水汇集而成,属季节性河流,春季桃花水来时水量很大,而后逐渐减少,不能满足灌溉需要。为缓解这一矛盾,农场于1998年对溢流坝进行续建,在溢流坝前打混凝土防渗墙一道,并用角铁带木板以蓄桃花水,坝长30米,投资19万元。1999年又对溢流坝进行混凝土护坡,进水闸续建。
  截至2005年,该灌区的灌溉面积已达 4万亩,渠首建滚水坝长 60米,引水流量为6.0立方米/秒;进水闸1座,分水闸3座;干渠1条/14.45公里,支渠7条/17.75公里,斗渠13条/21.5公里。
  二、红岩灌区
  红岩灌区为提水灌区,提水水源为挠力河水,灌区位于农场西部,包括第三、四、五、六、十四作业站 ,设计灌溉面积10万亩。
  该灌区自1999年开始兴建,当时灌溉面积只有 2万亩地。随着农场水稻种植力度的加大,该灌区也随之扩大,至2001年,该灌区水田面积已达73 000亩。农场举全场之力自筹 20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平原水库、2座提水泵站(即红岩灌站和第五作业站二级提水站)、100多座桥涵和207公里的灌渠,在原有水田基础上迅速扩大发展了5万亩水田,将分散零星的水田扩展连片,形成独立完整的灌区规模,并使灌区迅速投入使用,为灌区今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因资金不足,灌区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面对红岩灌区的情况,2004年,农场水务局在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前提下,向农场党委提出了申请“小水”资金扩建改造红岩灌区工程。建议书报到分局水务局,得到了分局和总局的认可,被批准。整个扩建工程上级投资 195万元,建设内容包括:红岩灌站前池、海漫、泵站、消力池、厂房、管理站房和灌区涵闸等工程。为了使田间工程与之相配套,农场自筹资金270多万元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简易桥涵 25座,永久桥涵8座,渡槽1座,渠道清淤265条/270公里/土方45万立方米,购置水泵 5台/总装机容量345千瓦及配套管路和闸门。
  截至2005年,红岩灌区内有提水站 2座,即红岩灌站和第五作业站二级提水站。红岩灌站为永久泵站,设计流量12.0立方米/秒,水泵10台,总装机870千瓦,控制面积10万亩;第五作业站二级提水站为临时泵站,设计流量6.0立方米/秒,水泵5台,总装机 430千瓦,控制面积5万亩。灌区内有红岩干渠1条/14.0公里,支渠4条/5.55公里,斗渠11条/11.86公里。
  三、七里沁灌区
  七里沁灌区为提水灌区,提水水源为七里沁河水,包括第十一、十二作业站,设计灌溉面积10万亩。
  七里沁灌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只是在七里沁河右岸架设一座临时泵站,进行抽水。随着农场大规模发展水田,供水设施就显落后了,农场于1997年对该泵站进行改造,建成一座永久的提水站。七里沁灌站位于七里沁河入挠力河口处,设计流量 4.5立方米/秒,水泵 3台,总装机285千瓦。灌区内的灌溉渠系现已基本配套,灌区内有七里沁干渠1条/5.18公里,支渠5条/10.55公里,斗渠14条/18.34公里。
  四、狼窝灌区
  狼窝灌区取水水源为挠力河,控制面积 3万亩。灌区始建于1996年,当时在灌区内的渠系进行施工,完成土方总量为9.91万立方米。1998年,农场在第十六作业站和十八队分别建了一座临时抽水站,安装水泵 5台,从而满足该灌区水田的用水需求。农场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资金对灌区进行续建,现该灌区已粗具规模。截至2005年,狼窝灌区有干渠1条/4.25公里,流量1.77立方米/秒,支渠3条/5.65公里,斗渠10条/8.29公里,完成总土方 19.55万立方米;临时抽水站2座,装泵5台;可灌面积33 000亩。
  五、悬索桥灌区
  悬索桥灌区取水水源为挠力河,灌站位于挠力河右岸,农场第十五作业站与第十六作业站交界处。该灌区的建设从1996年开始,灌区渠系的施工于1997年完成,当时完成总土方7.32万立方米。悬索桥灌站是农场在1998年建的,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该灌站是座临时提水站。随后,每年农场都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该灌区进行续建。截至2005年,灌区内有悬索桥干渠1条/4.5公里,流量1.78立方米/秒,支渠3条/3.87公里,斗渠4条/6.12公里;临时抽水站1座,安装水泵2台;可灌面积13 000亩。
  六、打井提水灌溉工程
  第二、八、十七作业站等单位地表水资源贫乏而地下浅层水资源丰富。农场从1996开始,在这些作业站发展井灌,成井分大井、小井两种。大井开孔径750~800毫米,井管 400毫米,设计井深40~50米,设计灌溉面积300亩,井距200~400米。小井开孔径 350毫米,井管160毫米,设计井深25~35米,设计灌溉面积150亩,井距150~200米。1996年成井 35眼,其中大井27眼,小井8眼;1997年成井166眼,其中大井21眼,小井145眼;1998年成井118眼,其中大井56眼,小井62眼;1999年成井69眼,其中大井57眼,小井12眼。
  成井采用机械为泵吸反循环钻机,泥浆护壁,井管有铸铁管和塑料管两种,管壁用18目尼龙网包2层,滤管孔吸率为21.5%,滤料采用筛过的河卵石。每口井的施工从定位到洗井出水,都有技术人员跟班作业,并由施工队做好每一口井的记录。
  截至2005年,农场已有成井388眼,其中大井161眼,小井227眼,可灌面积 52 000亩,总投资1 677万元。
  七、提水喷洒灌溉工程
  农场共有8台红管局二机厂制作的滚移GB4002喷灌机,其中:第十作业站3台,第十一作业站3台,第十二作业站2台。这8台喷灌机曾担负着三个连队 52 000亩地的喷灌任务,取水采用渠道引水。总投资178.18万元,其中国投104万元,自筹74.18万元,2005年已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