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水土保持

第七节 水土保持



                  第七节 水土保持
  农场大部分土地在完达山与挠力河之间的冲积平原上,总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全场山区占总面积的 19%,丘陵占14%,平均坡度为1/20~1/200,平原占67%,平原坡降为1/7 000左右。地面海拔高程为53.0~333米之间,属低山丘陵地区。
  农场水土流失面积326 437.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46.8%,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100 68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38.7%,集中分布在东部与南部的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给农场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截至2000年底,水土流失毁耕地825亩,毁林地300亩,毁农路14.8公里,毁排水沟15.9公里,毁桥5座,毁涵洞24座。造成第一作业站水库、五星湖淤积严重。年跑土约 58.1万吨,年跑肥 1 743吨。造成水土流失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降水、地形和土壤等因素;人为因素有毁林开荒、破坏原始植被、垦建脱节、现有水土保持工程标准低且不配套等因素。
  1999年,农场通过实地勘察,结合土壤、地形资料。将一、八、十、二十队、考山林场划分为重点治理区。这5个农业单位,地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治理迫在眉睫。2001年8月,农场委托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对农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农场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必要的防治措施。农场的水土流失现象主要发生在农场东部沿山地区。该地区地面坡度大,山洪对农田影响较大,造成坡地冲刷和涝灾,并发生沟蚀。农场便沿山建截流沟,截住山水,以减少对山下的冲刷,并续建水工建筑物与之配套,提高原有工程的标准。对现有的第一作业站水库与五星湖进行治淤、治污,对挠力河与越岭河部分河段发生的槽蚀也采取了修补措施。
  截至2005年农场已有截流沟35.77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 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