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防汛抗旱
第八节 防汛抗旱
第八节 防汛抗旱
一、防 汛
红旗岭农场场区的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场内有 4条河流:挠力河、越岭河、七里沁河及大牙克河。七里沁河横贯全场注入挠力河,场区有一部分是山区和山谷水线,海拔在68~600米之间;有一部分为平原及岗坡,海拔在53.5~68米之间。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湿润,雨量较多。年降雨量 581.6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1 202.1毫米,湿度56%,平均气温1.8摄氏度,结冰期211天,由11月上旬至次年 4月中旬,土壤冻深度一般为 1.8米。由于降雨量分配不匀,常因秋雨和冬雪过多,造成春涝导致丰产不能丰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场有四次大的汛情。
第一次1981年,由于头一年降雪过多,再加上春季降雨又大,农场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水灾,七里沁河、挠力河、越岭河、大牙克河发生了大洪水,农场185 310亩农田受灾。农场4 000多名职工参加抗洪抢险,出动49 923个工日,汽车1 429台次,拖拉机217台次,用麻袋29 860条,草袋12 000条,木材77.5立方米。洪涝灾害经济损失1 700万元。全场职工抗洪救灾奋战 42天,党委书记、场长郝忠彦总结时说,我们的干部职工在水里整整泡了36天,终于保住了百里大堤,免遭灭顶之灾。
1982年,“一年受灾一年恢复”,春天排出水 3 700万立方米,播上的大豆丰收,农场盈利400万元。
第二次1989年7月,连降大雨和暴雨,降雨量达263.8毫米,7月29日至30日的 14个小时内降雨84.9毫米,顷刻之间山洪暴发、沟满壕平,七里沁河河水猛涨出槽,水位比1981年还高出30厘米,造成农场历史上罕见的山洪暴发,坝体 6处滑坡决口,洪水越过截流沟直泻农田,场部附近路基1米多高的宝饶公路过水高度30厘米。挠力河防洪堤苇子沟段350米过水,东风截流沟、向阳截流沟、红旗渠全线漫水,耕地积水10~15厘米,砖瓦厂数百万块砖坯转眼间泡成了泥浆。6个居民点被淹,其中3个居民点水深60~80厘米。十八队两栋民房倒塌。农场境内公路过水20公里,10公里路面、11座桥涵被洪水冲毁。农场紧急动员,抗灾抢险,堵住了决口,控制住了洪水泛滥。
第三次1991年7月,连降暴雨,降雨量达274毫米,29~30日的38小时降雨就达 161.6毫米,全场 20多万亩丰收在望的农田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汪洋一片。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 500万元。1992年由于上年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其持续降雨52天,致使10.5万亩农田弃耕,农场再次陷入经济低谷之中。
第四次1994年7月上旬,农场已降雨60毫米,7月13~14日两天降雨84.6毫米,降水过程、降水量、降水强度都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1991年。14日凌晨,东风、向阳等截流沟相继漫水乃至决口。巡堤人员发现险情及时上报,防汛指挥部积极组织抢险。堵住了十一队、二林场段,但仍有大量河水浸入农田。随后越岭河七队段堤防决口,七队与十四队交界处决堤,经过抢险整治,其危害不算太大。
14日晚七里沁河鱼池上游的堤坝决口,大股河水进入农田,淹没八队 2 000多亩长势很好的庄稼,宝饶公路漫水1米多深,中断交通20多个小时。
15日早,二排干回水堤一侧倒灌,另一侧告急,防汛指挥部组织了 8个单位、320人、2台140推土机,1台挖掘机抢堵,但仍有部分河水进入九队农田,其他干沟水也有溢出,河水的入侵,对本来就受内水威胁严重的农田来说更是灭顶之灾。田间积水靠抽水站强排短时间排不出去,这就加大了农田受涝面积和加深了受灾程度,部分农田绝产。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场20多万亩耕地不同程度受灾,毁坏桥涵20座,冲毁堤坝5公里,冲毁道路8公里。
这次抢险动用了2 000人,死守堤坝 12小时,直到洪峰过去,险情解除。这次抢险,挖掘机用了160个班次,推土机用了120个班次,运输车用了80个班次,用抢险物资价值 8万元。这次水灾造成农场经济损失2 668.5万元。
农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各级领导认真总结经验, 分析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
1.农场气象资料表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81.6毫米,最大日暴雨47.6毫米,每年有56%的水量集中在七八九月份。
2.挠力河、七里沁河、越岭河、大牙克河,由于河道弯曲,平均弯曲系数为 1.5,河道狭长,坡降大,平均为1/200~1/1 000,流水不畅。一到汛期及桃花水下泄时,河水暴涨,使河道容纳不了,迫使河水出槽,浸淹大面积的荒地和耕地,大平小不平,使之常年积水。
3.农场土壤大部分为白浆土、草甸土,土质黏度大,透水性差,保水性差。农场属半山区,地形变化比较复杂,微地形变化较大,对排水十分不利。不少地区形成常年积水,成为沼泽。
4.山区面积较大,造成沿山连队一遇雨季、春夏季节就形成较大的坡积水,浸淹山坡地及平原耕地,且形成尿炕地,有不少地区造成渗透的暗流,致使坡地上也出现积水。
5.农场下游的容泄区主要是挠力河,该界河每年桃花水下泄时,河床容纳不了,水出河槽,水位抬高,且高于农场一部分低洼地,严重影响内水下泄而造成顶托,而挠力河水位回落历时均较长,达20~30天,对内排水十分不利。
从建场到现在,农场深受洪涝灾害的侵害。40多年来发生大洪水10多次,每年的经济损失都达数十万元,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农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损失。农场领导认真总结每次洪水经验,摸清实际,每年都组织不同规模的水利大会战。动员全场职工,包括干部及家属,带铁锹、动用机械车辆进行抢险救灾。农场不断修改建场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整套治涝措施,加固堤防,使堤防标准达到防洪标准,加强各涝区的内排量,修理截流沟,使之能够达到彻底地防洪除涝。
农场非常重视防洪工作,在汛期成立防汛指挥部,由农场领导亲自指挥,水务局干部职工奋力作战,动员全场各条战线的人员进行防洪抢险。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昼夜有人值班,并设固定电话,值班人员及时记录发生的汛情,掌握汛情的变化,并按照防洪预案和汛期调度运用计划进行操作,遇到重大险情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以求解决。在汛期,气象站、水文站、雨量站都及时准确地向指挥部提供适时水文信息,提供有关天气预报和有关水文预报。
在发生洪水灾害的地区,物资、商业、财务、公安、武装、水利、民政、卫生、交通、工会、教育等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都为抢险救灾提供物资供应和人力保障,做好人民群众的生活安置、医疗防疫、学校复课及水毁工程修复等救灾工作。进入21世纪,农场的洪涝灾害有所减少。
2002年,水利局根据历年抗洪的经验,准备了防汛物资。有石头200立方米,碎石100立方米,木桩4 000根,草袋1万条,麻袋5 000条,编织袋4万条,土工膜4 000平方米,铁丝2 000公斤,绳索200米,油料40吨,运输车50辆(4吨以上),及照明器材。
截至2005年,农场已经建成永久性强排站4座,加固防洪堤125.17公里,排水干渠7条/71.62公里,支渠59条/171.07公里,斗渠750条/725.49公里。
二、抗 旱
红旗岭农场主要以春旱为主。春季风多雨少,蒸发量又大,气候比较干旱,加之春季播种时前一年的降水和降雪比较少,当年的雨和雪又接济不上,因而时常干旱。
20世纪70年代,农场发生的旱灾相对都比较严重,由于刚建团,各方面都还不够完善,对抗旱工作没能尽如人意,使受灾面积达上千公顷。进入80年代,1982年,农场出现了严重的旱情。从5月底到7月11日,仅下了一场雨,40多天不见雨,山顶上不少的柞树都旱死了,小麦接近绝产。
1986年,春旱、伏旱近两个月。六七两个月降雨36.7毫米。4~6月蒸发量为 653.1毫米。4~9月降雨314.7毫米,全年降雨仅344.2毫米。
1987年5月17日~7月22日,连续66天没下雨,持续干旱,是历史上罕见的。
1992年6月以后逐渐出现干旱,至7月24日,38天仅有几次零星小雨,最多不超过 3毫米,加上高温,旱情加剧,严重影响了小麦灌浆,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
1991年,中灌计〔1991〕9号文件下达了节水灌溉贴息贷款工程项目, 农场粮食作物计划喷灌面积9 000亩,经过审查、评估,确定国投135万元,自筹100万元,贷款35万元。到了1992年,农场粮食作物喷灌面积6 000亩,总投资140万元,自筹与贷款各70万元。农场在发展喷灌上得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使农场在旱年里减少了农业经济损失。
抗旱节水型井灌也是发展农场农业生产的一种手段。1996年,农场根据国办通〔1996〕374号文件、农发行开字〔1996〕169号文件及农水机〔1996〕49号文件精神, 编制了节水型井灌工程项目。计划井灌面积6万亩,投资930万元,申请发行贷款465万元,自筹465万元,当年已有一部分完成。据1998年统计,抗旱水源工程共完成机电井118 眼,其中大井56眼,小井62眼,投资达400万元,贷款和群众自筹各200万元,其中打井投资 319.48万元,机械配套投资80.52万元。
为了抗旱,1980年农场兴修了一座水库,即一队水库。总库容 67.6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0亩,保护耕地39 800亩,投资 3.75万元。但由于当时农场的施工技术不精,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等原因,该水库一直未发挥作用,现已不能正常运行了。
进入21世纪,农场不断加大抗旱资金投入的力度,对农场现有的天然湖泊及大洼塘进行围堰,将五星湖周围筑起大坝,拦蓄湖水流失;在靠近挠力河岸边的大洼塘四周修筑围堰,建成平原水库,将汛期外溢的挠力河水拦储在水库中,以备旱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