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水利投入

第九节 水利投入



                 第九节 水利投入
  建场初期,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几乎全部都是农场自筹,每年农场都会组织不同规模的义务工水利大会战,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全场投工投劳努力奋战,并取得了很大的收效。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农场水利建设大发展时期,防洪、除涝、水库和灌溉工程全面完善,新建、续建和工程配套,尤其是垦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实施,促使水利建设迅速发展,水利投资渠道拓宽了。水利工程投资分为“大水”、“小水”、“农业开发”和农场自筹四大块,“大水”由国家投资,“小水”由省里投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则由农场自筹资金兴建。国家对大水专项资金建设项目采取补贴政策、扶贫政策、贴息贷款政策,农垦总局实行水稻基金政策、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每亩提取5~15元)、义务投劳斥资政策等。
              农场历年水利工程建设投资表
                 (1970~2005年)
  表4—15



  续表4—15



  农场水利累计投资16 707.82万元,主要用于防洪堤防 2 697.21万元,治涝工程4 929.89万元,灌溉工程6 386.51万元,水土保持工程12万元,人畜饮水132.53万元,其他2 549.68万元。水利资金管理,1985年以前水利投资一直由农场财务部门专人管理,统一结算支付,审计部门监督,大水和水利专项资金使用由审计署在项目完成后进行审计。1985年以后至今,水利投资由垦区水利局财务部门管理,农场内由水利局财务管理,农场审计部门负责监督,审计署定期审计。
  水工建筑。1980年以前,农场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水工建筑物跟不上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桥涵均就地取材,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1980年以后,逐年安排资金建设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工建筑物。1996年以来,农场27万亩耕地旱能灌涝能排,条条沟渠畅通无阻,至2005年,累计建成永久性抽水站4座,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2座固定提水站;1座拦河坝;8座临时抽水站;渡槽1座;打机电井337眼;桥涵闸283座;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36座,钢结构的247座;人畜饮水安全工程4处,有场部、修造厂、粮油厂和第十二作业站。
  水利工程效益。红旗岭农场水利工程建设伴随着农场事业的发展而壮大。水利工程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治理标准从低到高,治理方法从单一到全面规划、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农场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收到了显著的效益。可以概括为三个提高,三个推动和三方面效益。
  三个提高:一是提高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水田面积由几十亩至几百亩,以致现在的二十万亩;经济作物从无发展到现在的51 000亩。二是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以前由于工程措施不完善,致使有些耕地连年受灾,几进几出,几增几减。到目前全场耕地已全部治理过,除涝面积达100%(3~5年一遇标准),灌区5处,灌溉面积20万亩,保证率75%。堤防提高标准40公里(10年一遇标准),保护面积26万亩。这些工程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保证农业生产丰产丰收起到了巨大作用。三是提高了粮食单产和总产,从十年九不收的贫困场变成现在的商品粮基地场。
  三个推动:一是推动了农场的经济发展,由于水利的治理,保证了农业稳产高产,促进了农场经济的发展。2000年农场国内生产总值和工农业业总产值分别为12 346万元和17 964万元,到2005年则为28 912.9万元和 33 169.53万元。二是推动了各业的发展,由于水利的治理,改变了大环境,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规划,各业用地相对合理,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三是由于水利的治理,改善了生活、交通和生态环境,推动了两个文明建设。
  三个方面效益:一是经济效益。经初步计算,到2005年水利工程减灾效益为2.82亿元,效益费用比 5.5倍。特别是几年来的大旱和春秋雨雪灾害,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没有水利工程,就没有农场,水利工程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场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命脉。二是社会效益。水利建设项目的实施,扭转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协调了用水户之间的水事纠纷,促进了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三是生态环境效益。由于水利规划使工业用地比较合理,田、渠、林、路得到了综合治理,林成网、田成方、渠路纵横交错,美化了环境,提高了地温,改善了土壤结构,并使水、肥、热向良性转化,使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