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造林与绿化
第五节 造林与绿化
第五节 造林与绿化
一、育 苗
1972年以前,农场每年靠买苗或取苗用于造林。从1973年开始,场内自设苗圃,育苗量逐年增加,不仅解决了全场各生产队的需要,到1978年还自给有余,而且支援了红兴隆管理局,曙光、八五二、八五三和饶河农场,到1984年,农场拥有年产苗 100万株以上的半机械化苗圃1个,生产队小苗圃20个,家庭苗圃 6个,年总产量为272万株,基本能够满足农场造林的需要。
二、造林工作
1982年以前,造林偏重于山地林冠下,主要是怕占耕地面积。由于单纯任务观点,依赖天然林思想严重,所以年年栽树不见树,群众说:“春一片,夏一半,秋不管,冬不见”。成效甚微,劳民伤财。年年造林面积不小,株数不少,但所栽地区总是重复在住区周围的山前山后,实际拥有面积不大,树苗成活率不高。
1983年4月,为鼓励造林,又采取以下措施:1.造林一包3年不变。当年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管理符合要求,合格率不低于造林面积的90%者,农防林拨投资 15元/亩,用材林20元/亩,薪炭林15元/亩。合格率每递减10%,投资则递减10%。第二年抚育管理合格者,每亩2元。两三年内若未管理,亩株存活率不足80%,又未补栽者,扣回原投资。2.4年以上的人工林管理,凡固定专人抚育管理,林木生长良好,地面干净,按年末实际验收保存面积(110株折合为一亩),每亩拨款4元,否则不付报酬。3.育苗。育一亩松苗,当年产量不低于 15万株,符合质量要求者,农场拨给400元,每递减10%,其补贴亦递减10%,杨柳插条,亩产8 000株,补贴40元,不合格者以10%递减。4.义务植树。每人必须保活5棵,凡11岁以上的人,一律登记注册,死一棵罚一元,以作奖励先进之用。
全场人工造林面积到1984年底,已有20 105亩,其中用材林8 693亩,农防林8 641亩,绿化林885亩,经济林1 886亩。绿化公路100公里,绿化居民点 30个。1985年开始实行自费造林与义务造林相结合,建立家庭林场 9个。农场每年投入资金约十万元,投入人力上千个工作日。2003年开始大面积退耕还林工作,当年退耕还林达6 000亩。2004年封山育林5 000亩。2001~2005年造林21 150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5 525亩,占造林保存面积的 73.5%。自费造林总户数从2001年的3户发展到2005年的250户,其中已办理林权证220户。
三、园 艺
1973年以前,全场有两个果园(小沙果),占地50亩。1970年从外地购进一批果树苗,由于缺乏技术指导,果苗多栽在次生林边或荒草甸上,管理不善,结果全部枯死。1973年,又从友谊农场购进果树苗一车,在场果园队栽植 100亩果树。1974年,开始筹建连队果园,到1976年已基本达到队队有果园。但在1981、1982两年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果树基本死光。从此果树栽植走向低潮,1984年又生产3万株果苗,由于无人要,只得全部销毁。
黑豆果生产。1981年,工副业科科长田建林,在外地开会,参观了帽儿山等地种植的黑豆果树。该地区早在1926年,从苏联引进黑豆果,是生产果酒的高级原料,经济价值很高。农场当年引进10万株试栽,由于气候土壤适宜,次年又引进20万株,分散在各职工家庭栽培。到1984年底,黑豆果地已遍及全场。这些苗木,都是播种生产的实生苗。1983年,农场投资已分到各队专业户承包黑豆果地。但是由于管理粗放,又无经验,实生苗结果太多,因此造成大面积的毁掉,农场损失50万元左右。1984年以后,大量繁殖扦插苗,并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效果良好,全面推广,多数生产队都有黑豆果园。有大面积黑豆果果苗培植基地,为生产果酒准备了原料。后因果酒生产销售问题,农场已不种植黑豆果。
四、绿化工作
农场绿化委员会领导机构,农场场长任主任,农场林业副场长、农场常务副场长任副主任,各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林业局,林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农场绿化委员会首先对场部进行了总体规划:以农场小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利用场部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本着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的原则,街区、道路、排水沟涵等综合分区,分而不散,形成一个中心组团结构。
以越岭路为中心线场部分成南、北两个区。越岭路两侧栽植银中杨、绿篱,种植草坪。
观轴线分为沿越岭路布置公共建筑及新型商住建筑,形成场部现状风貌景观轴;场区中央大街两侧形成完整的集健身、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广场及经典公园中心区,路、树、绿地合理搭配,形成观形、观叶、观景相结合的小游园,形成现代风貌景观;在越岭路两侧规划北山公园、南山公园,形成独特北方园林景观;在南区西端沿山而建“红旗岭高标准住宅小区”,在北区东西两端沿山而建“东源高标准住宅小区”“北山高标准住宅小区”,并沿南北山修建环山道路,形成山区特有的园林公寓景观。以景观轴为界,维修、改建北区山峰最高点的防火瞭望塔为防火瞭望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红塔”,沿山构筑微观的绿色长廊,使北区山峰最高点的“红塔”与“南山公园”南区山口低洼处的“明月湖”遥遥相映,从而使场部形成“东林”“西园”“南湖”“北塔”的独特风貌景观。
农业生产作业区规划:农场作业区营区周边实施环城林工程,营造以高大乔木为主、针阔混交、20米以上宽度的护城林,形成有森林生态景观的绿色城堡,全场 5个作业区绿化覆盖率达 23%以上;作业区及各作业站点的营区内栽植花、灌木、绿篱、草坪、花带,形成乔灌草立体绿化,作业区及各作业站点的营区绿化覆盖率达26%以上。
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及绿化工作,使农场场部小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
其中2000年首次在农场大面积种植草坪,第二、六作业站最为突出;分局在第六作业站召开草坪种植、 绿化现场会。 2003年设计建设完成第二、三、五、六、十、十五、十七作业站“绿色城堡”营区高标准绿化工程。2004年农场各作业站新栽绿篱 (榆树墙)2万延长米,使用榆树苗40.4万株。各作业站新栽补栽柳树6 500株。2004年在场部中学门前新建小型植物园1处,栽种珍贵绿化苗木银中杨200株,核桃秋、水曲柳、白桦等乡土苗木132株;丁香 130株;场部新栽柳树400株。2005年农场绿化工作又上新台阶:各作业站新栽绿篱(榆树墙)3万延长米,使用榆树苗83万株;各作业站新栽补栽柳树3 500株;场部栽种珍贵绿化苗木银中杨350株、栽柳树400株,种植草坪5 405平方米。
绿化工作以“三绿四园”建设为重点,抓营区高标准绿化草坪种植,实施造林绿化示范方案,促进农场绿化工程。这些绿化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全场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生态治场、生态兴场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