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野生动物养殖

第三节 野生动物养殖



                 第三节 野生动物养殖
  一、养 蜂
  农场位于完达山西北麓,挠力河、七里沁河流经农场,依山傍水,具有丰富的蜜源。春有柳树花,夏有椴树花,还有其他山花和水生植物花,给发展养蜂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1958年,八五三农场五分场的工副业队和靠山生产队,已经建立相当规模的养蜂专业队伍。洁白纯正、营养丰富的椴树蜜,闻名场内外。
  1970年,五十八团建立后,养蜂业又有新发展。恢复农场体制后,到1983年,已有15个单位养蜂,蜂群从51群发展到837群,平均单产由1970年的15公斤,发展到1979年的75公斤,1980年椴树花遭虫灾未流蜜,但平均产量还达63公斤,在全管局平均单产第一,其中十六队蜂场连续两年平均单产105公斤,1980年高达115公斤。1976年蜂群375群,总产5 970公斤,由于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1979年蜂群与1976年差不多,但总产是1976年的 3倍。随着养蜂人员的科学养殖技术不断提高,蜂群的成活率、产蜜率都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实行人工育王分蜂,改室内取暖越冬为室内不取暖越冬等新技术。同时,开展养蜂“多王共存”技术研究,为养蜂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以后逐年由公养转为私养。
  1980年,省政府办公厅发出文件,将饶河、虎林、宝清三县划为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农场从1981年开始蜜蜂换种,1982年基本实现一代换种。1979年,饶河县升级为东北黒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旗岭农场在自然保护区内。
  农场职工饲养的东北黑蜂,是我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地方优良品种。它有越冬安全、耐低温、抗病抗逆性强、节省饲料、早春繁殖快、维持大群、采集力强、性状稳定、产蜜量高等特点。多年来,农场养蜂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攻克了寒地蜜蜂安全越冬的难题,安全越冬普遍成功。购入蜂王引进蜂王和自繁蜂王,促进了蜂王的快速繁殖,保持群势强大,保证了产量的提高。
  进入21世纪,农场养蜂人员培育蜂王、普及良种、提纯复壮、蜂病防治、蜂具改革等技术都有突破性进展。徐长金、陈云志等老养蜂户都有自己的绝活儿。刘长禄、阎宝成一箱双王多王共存试验成功。李志鸿还认真总结,把室外地槽越冬经验写成《寒地养蜂地槽越冬法》,在《中国养蜂》杂志上发表。
  2001年大流蜜,养蜂户收入颇丰。2002年养蜂户卖蜂卖蜜,实有收入。2003年全场养蜂达到高潮,养蜂户73户,有蜂近4 000群。
  二、养 鹿
  农场东部的完达山林区,盛产野鹿,其体型高大,角长近一米,性机警,善奔跑,活像小马,故名马鹿。鹿的茸、胎、鞭、骨、筋、尾均可入药。据医书记载:鹿茸有生精补髓、益阴助阳、强筋健胃功能;鹿胎能补血补精、补肝、补肾;鹿鞭能补虚、助阳;鹿筋能补虚力、壮筋骨;鹿尾能滋补壮阳;鹿骨能制药;全鹿丸能补虚力;鹿肉可食;鹿皮是很好的制革原料。尤其是公鹿头上的鹿茸,每年可割一次出售,为国家换取外汇。养鹿是农场经济价值很高的牧业。
  1961年,当时的五分场,在副业队设立了打猎组。为保护农作物和人身安全为主,上山捕杀野猪、熊和狼。狩猎时发现常有马鹿出没。后来本着“五业并举”精神,开始观察鹿的活动规律,学习捕鹿技术,进行圈养马鹿。猎人们在野鹿经常出没的地方,挖下长宽各四米,深三米的鹿窖。夏天,在窖上铺盖木板,木板上装有活动“机关”,顶盖上铺土、草皮和落叶进行伪装,还洒下鹿爱吃的咸盐。鹿行走在两山之间漫岗的地方,有一定路线,好吃柞树嫩叶、青草和盐。鹿为了贪吃盐向鹿窖靠近,脚下踩翻了“机关”,全身掉进窖内不能自拔。蹓鹿窖的猎手发现后,邀人从窖中将鹿取出,拉回农场圈养。1963年,已成功圈养 10余头。同年6月,饲养员因喂料忘了关圈门,逃走7头鹿,所剩的鹿全部上交,自此养鹿业停止。
  1973年,五十八团又开始养鹿,当年挖鹿窖20余个,捕获马鹿80余头,由于饲养员不懂驯养野鹿技术,造成了大批死亡和逃跑,1975年仅剩 4头“在产品”。在此期间,打猎组有目的地在果园队着重进行驯养野鹿的试验,先后共放进鹿圈10余头,由于马鹿胆小性急,结果是进一头死一头,很难成活。后来学习外场的驯鹿经验,先盖一小暗室,让抓获的野鹿在暗室内熟化一个过程,然后群体圈养。
  初盖的暗室太矮太小,一起圈进9头野鹿,因拥挤和踢咬,结果死亡8头,剩下一头是体强力壮的大公鹿,那些弱小新进的鹿常被老鹿、强鹿欺凌致死。从此,将暗室扩大加高,同时给一头鹿7至15平方米的运动场地。自改变暗室条件后,捕鹿驯养成活率已达 70%~80%。新鹿送进暗室的驯养时间一般在一月左右,这要视野鹿的熟化程度而定,鹿的熟化程度还取决于饲养员与它频繁接触的程度而定。
  1974年,五十八团在十连南山林地边缘建立鹿场,摸索饲养经验,同时为统一集中饲养创造条件。
  1979年,红旗岭农场的鹿场已有马鹿79头,当年又抓 42头,年末存栏120余头,饲养员多达8人,年盈利3万多元。农场又动员机关干部义务劳动,投资兴建砖瓦结构的大型养鹿场1.29万平方米,按1:1的配备,拨给饲料地100余亩。这时,是农场养鹿业的鼎盛时期。
  1985年,鹿场实行家庭承包,由于承包户缺乏科学管理技能和存在严重的临时观点,使养鹿业又呈下降趋势。
  1985年,养鹿场由国有转为民营,存栏54只,以后由于野生资源保护,不能捕捉野生马鹿,靠自繁自养,存栏量不断下降,到1995年剩下30只,到2005年只有 2只。鹿消亡的原因是饲养管理粗放,成本高,又不能正常繁殖,缺乏鹿茸的深加工技术,产茸又少及饲养管理不当等等。
                   养鹿统计表
                  (1963~1986年)
  表4—21



  
  三、养麝鼠
  农场的河滩、堤坝地区多产麝鼠。麝鼠穴居,毛黄褐色,食草根杂粮,体形似鼠,但大于鼠。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毛皮动物,雄麝鼠尚可提取麝香入药,其肉可食。以往曾有猎人捕杀卖皮。
  1985年 5月,原工交科科长离休干部田建林在农场支持下,集资购进预制板、铁皮、角铁等物资,在七里沁大桥北边的砖瓦厂附近,兴建围栏人工圈养麝鼠,占地63亩,当年放养麝鼠1 246只。并请来哈尔滨特产研究所的助理兽医师李世良合作, 研究了沼泽地大围栏放养麝鼠的方法和管理措施。
  1986年10月20日,总局科委来农场主持召开沼泽地大围栏放养麝鼠研究鉴评会,一致认为这是新技术,易于推广,为开发利用沼泽地资源开辟了新途径。但是经过以后三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围养方法不科学,全部失败。
  四、养 貉
  貉,俗名孬头,是农场珍贵的野生毛皮动物之一,属于乌苏里貉种。体型像狐狸。面部极小, 眼下部有倒八字形的黑条纹,毛色斑驳,毛质丰厚温滑。 从古至今是制裘的原料,据清《会典》介绍:“官三品褥用”,可见它的名贵。建场初期的老职工,均喜欢戴孬头皮帽越冬,抗寒防寒效果最佳。
  貉,性好睡,日伏夜出觅食。冬季半冬眠,食物最少。多居住在苇塘、榛林,好吃鱼、蛤蟆、蛇、野鸭崽和老鼠等小动物,有时偷食地里的玉米、大豆等粮食。貉是杂食动物,便于人工饲养。
  人工捕貉笼养,是农场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后,出现的新兴养殖业。1970年春,十连一位老职工从野外捕获了二只貉崽,笼养一年后母貉产仔八只,成活两只,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对野生貉的生活习性和规律了解不够,没有发展起来。1984年,有部分职工从有关报纸杂志上获悉,貉皮在国际市场上畅销,每张貉皮价值 80~120元,是致富的一大财源,都纷纷投资购买种貉,有的还利用早春和初冬到野外去捕捉,实行笼养。经过两年的繁殖培育,农场和红管局都在场部分别举办了养貉学习班,进行了养貉专业技术讲座。公养私养貉的热潮蓬勃兴起。经过多年实践,笼养是成功的,但因国际市场貉皮价格低,制约其发展的兴衰。
  1986年,全场貉存栏550对;1987年产仔482窝,成活仔貉4 325只,成活率75%;1988年,貉存栏数量大增,由于市场的原因,造成种貉和皮张滞销,造成养殖户淘汰种貉,有的养殖户将仔貉放生;1997年,貉皮和狐皮在市场上价格上扬,农场职工从饶河县大量购入种貉、种狐80多组,到2005年,貉存栏8 800多只,狐存栏5 520只,发展前景乐观。
  五、其他养殖
  1998年起农场出现了肉狗、肉兔、獭兔、火鸡、鸽子的养殖户,规模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