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自然捕捞与养殖

第二节 自然捕捞与养殖


  
                 第二节 自然捕捞与养殖
  红旗岭农场渔业生产开始于1958年的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时期,专门设有打鱼队。一直到1984年的26年中,主要是捕捞渔业。从产量上看,20世纪60年代以前,平均年产量多在 600吨左右,最高年产量达 800多吨。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农场开垦事业的发展,人员逐渐增多,捕捞强度无限扩大,加之渔政管理混乱,资源受到极大破坏,捕捞量逐年下降,80年代后的10年中,平均年产量只有50~100吨,1985年捕捞量170吨,最高年产量也不过250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农场的人们逐步认识到,光靠自然捕捞不行,改革势在必行,至此开始了渔业生产内部结构的调整,养殖渔业纳入了振兴农场渔业的轨道。尽管初养产量很低,效益很差,但经过多年来的养殖实践,广大干部和群众逐步认识到,发展水产养殖,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门路。一个时期,集体个体修池养鱼的逐渐多了起来。1986年人工养鱼已达24处,比1984年增加了 6倍,投放鱼苗29万尾,比1984年增加了5倍多。渔业生产已由单纯捕捞初步转向养殖渔业的轨道
  1985年成立渔业公司以来,农场的池塘养殖,多年来鱼苗大部分靠外进,由于全场养殖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另加多种因素,造成国营养殖企业生产亏损。1992年星湖渔场 500亩的池塘逐渐被废弃。进入21世纪,农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人工养鱼悄然兴起,尤其农场扩大水田种植面积,开始稻田养鱼,和泡泽养蟹,产量逐年上升。 2005年底农场池塘养殖面积330亩,水库养殖面积200亩,稻田养鱼200亩,河蟹养殖 200亩。养殖户的利润年年上升,全场年产鲜鱼80吨。
  2005年,红旗岭农场有水面20 688亩,其中自然水面20 299.5亩,养殖水面 388.5亩。年自然捕捞鲜鱼70吨,养殖鱼16吨,渔业产值9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