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副业生产发展概况
第二节 工副业生产发展概况
第二节 工副业生产发展概况
五十八团初建时,只有廿一团五营合并过来的一个为修理服务的修配所,和一个为生活服务的工副业队。工副业队有一座生产红砖的土砖窑,生产酱油、粉条、豆腐的简单设备。五十八团组建后,一个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工副业体系,从小到大,逐步建立起来。开始,为解决全团的吃住,先后建立了粮油加工厂、木材厂、砖瓦厂,这些工业企业基本上以自给为主。
这期间,全团工副业单位深入贯彻“鞍钢宪法”,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克服了建厂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厉行增产节约,狠挖生产潜力,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为全团提供日益增多的工副业产品。其中面粉生产 1975年产量达到 1 710吨,比1971年增长4倍多。建材生产,1970年至1976年,累计生产锯材15 308立方米,砖2 240.6万块,石灰7 601.6吨,与1970年建团初期比,生产能力增长1~3倍以上。工副业总产值从1970年的 84.73万元增加到1976年179.3万元。工副业的发展基本上摆脱了一切依靠外团的状况, 初步保证了团内粮油自给自足、建筑材料自给自足。
随着生产建设的需要,又新建成了修造厂,各类机械维修可以不出场区,还能进行一些简单小农具的生产,但由于修理技术水平较低,工艺陈旧,生产方式落后,发展速度缓慢。
1977年,恢复农场建制后,工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生产速度稳步上升,产品资金积累不断增加。1984年,工副业总产值331.2万元,比1971年的178万元增加了 86%。平均年递增12.2%。经营成果除1977年略有亏损外,其余年份均有盈利,其中1984年盈利达 17万元。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过去的11%,上升到1985年的33.7%。农场工副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农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调整了农场的产业结构,为发展多种经营、改善职工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农场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很低,1983年全场工农业总产值2 55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 899.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74%;工副业总产值281.9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1%,而其产品的 95%,属于自给性生产,生产结构单一,缺乏机动财力,资金周转很慢,一遇灾年,农业歉收,造成严重亏损无法补救。
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1984年农场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了整顿,落实了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内部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全面推行了“利润包干”,同时加强了经营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如粮油厂1984年“调整”以前,由于经营管理混乱,以致连年亏损。1984年农场调整了这个单位的领导班子,改变了混乱局面,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3年面粉亏损6.4万元,1984年减亏4万元,出品率达到81%,比1983年提高36.8%,全厂经营盈利18万元,被管局评为扭亏增盈先进单位。通过改革的工业企业普遍加强了质量管理,豆油、白酒、果酒、红砖质量都有提高,跨入质量标准化企业行列。
至2000年农场较大工业企业 6家,其中粮油综合加工厂、修造厂、木材综合加工厂、砖瓦厂,原都是农场所属国有企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这 4家工业企业到2000年为止,已分别转为民营,年产值180万元(不变价),实现利润15万元。
筷子厂是农场较大的私营工业企业,年实现产值1 040万元(不变价),纯利润 20万元。农场有5个大米加工点,均为个体私营企业,年加工大米18 000吨,产值1 493万元(不变价),实现利润10万元。
2000年全场工业总产值2 713万元(不变价),经营利润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