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通信 第二节 通 信
1970年,五十八团因条件限制,团部仅开设了一台 100门磁石交换机,东风岭地区仍使用原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沿用的50门磁石交换机,在1969~1978年,全场电话均使用手摇电话,电话由人工转接,对外无法开设长途,对垦区之间的联系只是由单路载波电路传输。随着农场经济的逐渐好转,到1978年,长期使用简陋、落后的磁石交换设备更新为共电交换,其容量为150门,东风岭磁石交换机更新为电子式交换机,这时期全场电话容量由150门增至200门。场部地区手摇电话机基本改为共电话机。
1988年,农场通信科再次申请更换设备,并于 1988年年底引进上海设备一厂HJZ—12Ⅲ型纵横交换机,其容量400门,性能是HJZ—921型和 HJZ—906型综合于一体,就当时对农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而言, 400门自动交换机基本能满足用户的需要。此交换机市话自动直拨,长途有 4条直拨中继电路,基本上实现了场内、场外直拨电话。由于中继电路数量有限,又设有共电交换与纵横机并存,话务员负责查号,人工转接场外的中继电路3条,东风岭 50门供电交换机仍为人工操作。全场电话容量由原来的200门增至450门。
通信科在1995年再次引进交换设备。科领导和技术人员亲自奔赴山东潍坊华光集团考察,引进华光设备JSN—1程控交换机,并于1995年12月27日开通。交换容量已由400门增至1 024门,实现了国内、国际直拨,并开发了各种特服新业务。
随着农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认识到快速传递信息的重要性,到1998年 1 024门交换容量已满负荷运行了,通信科再次扩容,为节省资金、增加效益,农场通信科多次与饶河县电信局协商,以低价租用该局闲置的电路板,并于1999年3月增容256门,暂时缓解了电话用户装机难的问题。
随着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现有交换设备对外接口及容量,限制了农场电话的发展,2001年2月农场通信科再次引进长春513厂HJD—04型交换机,交换容量达2 048线,并在东风岭地区增设模块局DLE512线,为发展电话用户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农场的用户越来越感觉到电话对生产生活具有的重要性,随着农业生产队用户对电话需求越来越多,而生产队当时电路只是明线,发展电话村,只能用(1+4)载波,只能解决一个连队 5部电话,对家家户户装上电话,就当时条件,不可能实现。自从通信科上划农垦通信后,农场接入网工程全面实施,并建立 5个光点网,三队DLE512线,五队RSU256线,十二队RSU128线,十五队RSU256线。接入网工程的全面实施,彻底解决了农业生产队明线电路和电话容量的问题。红旗岭除了3个偏远山区生产队,没有电话外,其他 18个生产队全部被农垦通信网覆盖。
一、机 构
1970年,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八团通信股铝岩任股长、季福山任参谋,王西牛任电话班班长,下设通信班、外线班、话务班。
1973~1975年,电话班归武装部领导,沈玉德任参谋,王西牛任电话班班长。
1975年 3月,沈玉德返城,1975~1980年通信站与武装部合署办公。王西牛任通信参谋,豆学奎任电话班班长,通信股下设外线班、话务班、载波班。
1980年9月,电话班仍然归办公室领导,由王西牛任通信参谋。下设机构不变。
1983年9月,孙学武任通信参谋。
1986年10月,电话班与办公室分开,成立通信站;孙学武任站长,陶国安任工作人员,下设话务班、传真室、载波班、外线班。
1986年10月~1989年为通信站。1989年10月农场成立通信科,孙学武任科长。下设自动班、载波班、话务班、外线班、传真室。
1987~1989年期间机构不变。到1992年 6月因工作需要孙学武调离通信科。1992年 6月~1993年3月张志平任科长,工作人员:苑春江。
1993年4月~1997年2月陶国安任科长,王志、谭洪任先后任党支部书记。
1997年 3月,温纪平任科长,王连敬任党支部书记。下设机构有程控机房、光端传输室、电源室、外线班、传真室、载波室、话务室。
1998年7月,要敏生任通信科党支部书记。
2001年通信科上划,通信科改为通信中心,下设机构仍然不变。
2003年11月30日,农垦通信进行了“三定”改革,各通信中心的党支部书记编制取消,温纪平任通信中心主任,下设三大站,王铁军任外线站站长、张宏任机务站站长,王淑珍任经营站站长。
二、电话发展概况
1958年,八五三农场五分场领导派转业来场军官刘希年,回武汉空司老单位求援,要来一台手摇单机和一些部队用过的电话线,因陋就简地开始了五分场的通信工作,同相距40公里的八五三农场场部和五分场内18公里线路的3个生产队取得了电话联系。1960年,增设到5个生产队的线路。1961年,八五三农场拨给五分场一台南京造30门磁石总机,从此,五分场各办公室安上了电话。
当时室外的架线杆,全部是竖立在荒草甸上的杨木杆,很快就腐烂歪斜了,一遇大风,不是断线就是倒杆,外线工特别辛苦。电话班设内勤2人,昼夜值班,外勤1人,修理线路。老铁兵外线工陆乃祥担任电话班长,经常默默无闻地进行外线作业,曾两次在电线杆顶上随折断的朽杆落地,腰部摔伤,仍继续坚持工作。
1969年,五十八团转移到五营后,原总机仍在东风岭地区使用。在红旗岭团部新增置了一台100门磁石总机和一台150门供电总机。通向各连的电线杆,都用松、杨混合白色木杆,单线通话约30%,双线约70%。
1978年3月,场部 100门磁石总机更换为150门共电交换机,场部地区的手摇电话机更新为共电话机。到1986年 9月东风岭50门磁石总机更新为50门共电交换机,这时期全场电话全部改为自动振铃交换制式,手摇话机全部淘汰。这期间,开通了对管局ZMX—201和ZMX—305三路,十二路载波设备,从而增加了农场与垦区各场、局之间中继电路数,同时管局对农场开通了传真电报业务。农场利用单路载波开通了对东风岭、十一队、十五队、十八队、石灰厂的电路,提高了电路的利用率,并利用24路电话会议机,开通了场部至生产队之间的电话会议机。1989年3月 11日,农场共电总机更新为 400门纵横交换机,场部地区实现了自动拨号,并建立出局HYA—0.5径市话电缆4根,共计2公里。
1995年5~12月,机房改造成531平方米。28日,旧纵横交换机停止使用,数字程控交换机、光端机、电源站正式开通运行。场部实现国际国内直拨。
1996年4月16日11时15分,无线电寻呼机开通。5月1日,东风岭150门供电人工交换机停止使用,80个用户与场部自动号接通,可全球通话。10月23日中午,数字移动机开通。12月 5日,农垦内部微波直拨电路正式开通,旧设备12路实线载波机停止使用,
在1996年12月开通30路微波通信,一跃成为垦区通信网上的设备先进单位,并实现了程控、传输微波数字化一体的通信网路。1996年共建通信线路HYA—0.7径电缆 9公里,实现全场电话自动直拨。随着通信日益发展,到了1998年 1 024门交换机的容量已满负荷,通信科领导为了再次扩容,从节省资金的角度出发,科长温纪平以低价租用饶河县局淘汰不用的交换机电路板。并于1999年3月增容256门。 1998~1999年共改建电缆 6.5公里,1999年8月对越岭河——原十八队共计 33.30公里的明线全部更换为光缆,实现了农场对外光纤数字化,并将东风岭至场部这段光缆加芯,为东风岭开通DLE模块机奠定了基础。这几年共建立4个电话村,到2001年初全场总容量1 300余部。
2000年末,全场拥有电话总数1 442户,其中公用电话167部,住宅电话1 275部。
2002年底,接入网工程的全面实施,生产队普遍开始装机,全场达到2 413部。
2001~2005年,面对交换机容量的限制,从2001年 2月,通信中心把JSN—1型交换机淘汰,更新为HJD—04型2048线,东风岭增开了模块 DLE512线。扩充东风岭地区电话容量,为接入网工程全面启动奠定了基础。
2002~2003年,接入网工程全面启动,2002年5月6日~2003年 4月,接入网工程电缆铺设41 338公里,光缆铺设37 239公里。在三队、五队、十二队、十五队建立了 4个接入网点,红旗岭21个农业生产队除3个处于偏远山区外,有 18个生产队全部被农垦通信网覆盖,彻底结束了多年来生产队只有一部电话的历史。
2002年11月30日,开通数据宽带业务,到2005年已发展宽带用户150余户。
2003年5月开始,对场部、东风岭地区15个单位的营区电缆进行改造。
2005年农场通信已成为垦区通信中枢,通信楼建筑面积为 531平方米,全场通信拥有技术术人员8人,技术工人2人,并配有先进的数字交换、传输设备。
三、载波 传真
(一)发展情况
农场的载波通信事业随着整个垦区通信的事业发展,不断更新、改造、逐步发展成为垦区通信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70年五十八团开通的单路载波机,通过逐级汇接承担着团至三师的直拨电话,1975年开通了叠加三路载波机,使中继电路由 1路增加到3路。解决了长期困扰团至三师通话困难的问题。1981年安装的ZMX—201和 ZMX—305三路、十二路载波设备,使电路容量大大增加,农场成为管局下设的中转站、负责饶河农场的中转任务。
1991年,十队、十一队、十五队开设了(1+4)载波复用设备,使这3个生产队的电话由 1部增加到 5部,解决了生产队打电话难的问题。随后又在六队、七队安装了这样的设备,一直沿用到接入网工程实施。经济的发展,信息量的不断提高,对传输容量的需求,载波通信作为传统的通信传输手段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促进农场经济发展,1996年农场开通了30路微数字通信系统,它的传输通信容量大,传输效果好,受环境影响小,成为垦区传输通信的主体。
1999年10月,农场至分局光缆线路架通,彻底解决了垦区传输不畅的落后面貌,架光缆33.3公里,同时利用沿途东风岭至场部的这段光缆开通了光板机,将1996年 5月架设的电缆替代,增加了光路,为接入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2002~2003年,接入网工程全面实施,电路由原来场部对生产队的明线线路全部更换为电缆、光纤。铺设电缆41.338公里,光缆37.239公里。同时在三队、五队、十二队、十五队建立了接入网点。
(二)网络设备
1970年3月,五十八团开通了100门磁石交换机,这是五十八团开通的第一台磁石交换机,它的开通,担负着团机关所有科室及附近单位的电话转接,这时期电话由人工转接。
1970年,单路载波B845开通,此电路通过逐级汇接,承担着团及三师与各团之间中继电路转接。
1975年,开通了叠加三路载波机,使团至三师的中继电路由1路增至3路。解决了团至三师电路紧张的问题。
1978年,农场将100门磁石总机更新为 GJL—8型共电交换机,使场部地区磁石电话机更新为共电话机。
1981年,安装了ZMX—201和ZMX—305三路和十二路载波设备,使农场的中继电路容量大大提高,同时农场载波站,成为管局下设的中转站,负责饶河农场的中转任务。
1982年,通信站购置会议终端机20台。
1982年,管局对红旗岭农场开通了122型文字传真机。
1987年5月4日,管局至红旗岭并网干线全部更换水泥杆,并采用多层八线钢担。
1987年12月,滚动式传真机更新为UF—2EXCB型三类传真机,提高了传真电报收发质量。
1989年3月11日,正式开通400门自动交换机,这是红旗岭农场交换发展史上的第一台自动直拨交换机,它标志着红旗岭农场直拨电话的开始。
1991年,十队、十一队、十五队开设了(1+4)载波复用设备,使农场生产队电话机第一次由1部增加到5部,初步解决了生产队打电话难的问题。
1995年12月27日,正式开通JSN—1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它的开通标志农场通信进入国内、国际直拨网,并为今后通信向数字化业务网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6年5月,通信科全体员工架设场部至东风岭电缆100对 9公里,用了一个月时间,此线路的架设使东风岭地区的电话进入自动拨号网。
1996年12月,随着传输设备的不断发展,于12月 9日开通了30路微波通信系统,具有中继电路容量大、传输效果好、受环境影响小等特点,成为垦区传输通信的主体。
1998年10月,PABX型会议电话终端开通,接收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000年10月,传真更新为FAX—288型,收发报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1年2月,JSN—1型淘汰,更新为HJD—04型交换机2048线,在东风岭增开DLE512线,解决了电话容量问题。
2002年10月,开通了分局至农场的可视电话会议接收系统。也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应用。
2002~2003年,接入网工程全面实施,电路由原来场部对生产队的明线线路全部更换为电缆、光纤。铺设电缆41 338公里,光缆37 239公里。同时在三队、五队、十二队、十五队建立了接入网点。
2003年5月,对场部、东风岭地区15个单位的营区电缆进行改造。使各电话住宅区的线路达到了规范化,蜘蛛网式的线路全部拆除。
1995~2005年机房总面积为531平方米。
四、通信线路
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建立国营八五三农场五分场以来,最初的通信线路是一线一地接上手摇电话单机,这便是最简单的通信线路,经过30年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场部通往各生产队的电话线路已形成网络。各时期线路改建情况如下:
1958~1969,五分场通往各生产队的通信线路共计27.3杆公里,线杆全为杨木白杆和松木白杆,采用的制式为三排八线木担,逐渐由距离近到远缩减成二排担,一排担到四线木担下设弯钩。
1969~1977年,五十八团共建通信线路184杆公里,全团各生产队均通电话。
1977~1978年,红旗岭农场将各生产队通信的线路由单线变双线,单排八线担,由近至远逐渐变到下设弯钩到位,采用铁线4.0径和3.0径两种。
由于全场电杆全为杨木白杆、松木白杆,一经风吹雨淋电杆容易腐烂,经常遇狂风暴雨,就造成电杆断裂,给外线的维护量增大,造成困难。从1978年开始对全场的电杆进行逐年更换。为了节省资金,全场的黑油杆都是外线班自己上山采伐,自行防护。1978~1984年场部附近单位和个别生产队换油杆17.5杆公里,1985~1989年更换部分生产队电杆为水泥杆,这几年共换油杆、水泥杆184杆公里,总杆数3 780棵。
1988~1999年,由于交换设备的更新以及电话容量的增加,对场部地区线路进行改造,更换为电缆线路,全场出局电缆和改架电缆共计17.5公里(100对、50对)。1996年5月将东风岭至场部的明线更换为电缆,共架设HYA—0.7线径电缆9公里。1999年8月,将越岭河—原十八队分局干线明线更换为光缆,共计33.3公里。
2000~2005年,由于交换机容量的限制,东风岭 100对电缆的容量,再也不能满足现有用户的需求,利用1999年分局干线光缆加芯,将东风岭 100对电缆拆除,东风岭传输电路利用光板开通,东风岭开通模块机 DLE,增加了传输容量和用户容量。2002年全场接入网工程全面实施,电路由原来场部对生产队的明线线路全部更换为电缆、光纤。铺设电缆41 338公里,光缆37 239公里。同时在三队、五队、十二队、十五队建立了接入网点。
2003年5月,对场部、东风岭地区 15个单位的营区电缆进行改造。使各电话住宅区的线路达到了规范化,蜘蛛网式的线路全部拆除。
五、现有通讯人员与设备
1984年,通讯人员21人,场部总机4人,东风岭总机3人,场部外线6人,东风岭2人;载波3人,传真1人,外出学习2人。
1986年,以前干部2人,工人17人。
1986~1991年,干部6名,工人18人。
1991~1997年,干部7名,工人21人。
1998~2001年,干部12人。
历年投资情况表
(1970~2004年)
表4—27 单位:元
续表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