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基层单位建设

第二节 基层单位建设


  
                 第二节 基层单位建设
  红旗岭农场的前身八五三农场五分场于1958年春创建,房无一间路无一条,到处是野兽出没的荒山草地。是年春节后不久,总场决定从距这里最近的一分场派由老铁兵为主组成的先遣队进驻建点,第一批点有分场场部和一、二、三、四队,每个点10余人不等,他们住帐篷、喝雪水、吃干粮,伐木割草备料,搭起简易的马架子草棚,为后续部队进入作准备。三月中,冰雪开始融化,大批解放军复转官兵开进新点。由于人员太多,大家只能挤住在马架子里的通长草铺上,蚊虫叮咬,道路泥泞,条件十分艰苦。这样的草篷,除了能稍避风雨外,不能御寒,越冬非常困难。因此,转业官兵来到后的第一个任务是重新组织力量,继续伐木建房。靠山坡林地的一、三、四队就地取材,砍伐原木扣成木笼房或木架草皮墙建房。离山远的二队因运输困难,只好用树条编墙抹泥或切草皮垒墙建房。盖起的草房多是4家或2家一栋的草屋,炕和烟筒用自制的土坯砌成。因为大家都没有盖房的经验,所盖的房屋规格不一,大小各异,质量很差。房子刚撑起来,冬天到了,大部分土草房透风结霜,寒气逼人。第一个北大荒的冬天就是这样熬过来了。以后几年,开始脱土坯垒墙建房,质量有所改进,但居住条件仍然十分艰苦,冬季取暖失火烧房之事时有发生。
  1963年,分场通向总场和生产队的土路经过艰苦整修,冬季和干旱季节已能通车,农业生产也逐步稳定发展。这时,通过调拨从总场运进一批铁皮、瓦和水泥方柱,以及少量的红砖,开始修建砌有毛石基础、砖柱或水泥柱承重的土坯房。住房由总场统一设计。四户或两户一栋,每户30平方米,内有半间居室、半间厨房,基础埋深50厘米,土坯墙厚40厘米,室内高2.3~2.4米,墙身都抹上泥,炕台、烟筒也开始用手脱坯土窑烧制的红砖砌筑。房屋建成后,看起来焕然一新,居住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是,由于资金和材料短缺,一年只能盖几十栋房屋,有的盖成后还要作临时的办公室、托儿所用,大部分人员仍然住在土草房里。
  1964年,宝饶砂石公路修通,通向八五三农场场部的交通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由八五三农场供给的红砖、松木建材,在分场部建成了第一幢 60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的修配厂房。之后,又在分场部先后盖起了砖木结构的招待所和小学校。“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生产建设停步不前,房建工作也没有多少进展。
  1970年初,五十八团在红旗岭选点建设团部和扩建新的生产连队住区。团部选在靠七里沁河北岸的一片林区(即今场部位置),这里背靠深山,地势高树林密,便于指挥生产、备战和就地取材搞建设。位置已定,立即组织人员伐木修路,同时从友谊农场请来打井队试钻机井,第一口机井钻深90米,历时两个月,经抽水鉴定水质良好,水量充足。从此,团部的基本建设全面展开。为了建设上的发展,先后建立了砖瓦厂、制材厂和石灰厂等建材生产单位。当年团部机关由工程一连盖起砖瓦住房14栋,计56户,同时团部工副业单位和农业生产连也自力更生地修建了一定数量的砖瓦房。此外还建成了一大批半土坯半砖的住房和生产用房。房屋的快速建成,对推动生产安定职工家属的生活起了积极作用。1975年,全团除先后建成大量的砖木结构民房外,还建起较大的招待所、修配厂的主修车间和年产800万块红砖的砖窑和制瓦车间。这时团部从土草房发展到砖瓦房,每户住宅面积由30 平方米增加到40 平方米,大部分职工住上了砖瓦新房,这是一大进步。但是,由于建房的速度快经验不足,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首先,砖瓦房质量不高。全团大部分居民点紧靠山坡林地建设,建成的房屋经过几年使用,很多出现墙体裂缝,有的甚至倒塌。1975年以前砖房除较大房屋外,沿用过去的浅埋50厘米毛石基础,有的套用兵团下达的定型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基础太浅。其次由于建材供应困难,除较大建筑外无水泥供应,毛石砂等基本建筑材料缺乏,场区大部分石场石头风化严重,所采毛石质量低劣。七里沁河两岸大量河沙,同样风化严重含泥量过高,一般在 20%以上。红砖生产虽然满足供应,但制造工艺落后,质量极不稳定,特别抗冻性能差,再加上施工粗糙,不讲质量,房屋冻害就变得更加突出。
  其次,新建点缺乏科学规划,建设混乱。1970年以后,房建发展迅速,在当时政治经济多变的条件下,谁也说不清连队发展规模和方向,无从了解人口、社会结构、土质水分和资金来源等基本数据,也谈不上什么规划设计。结果有的连队屡次搬家,有的点刚建起来发觉不合适又搬不动,只能东凑西拼,将就下去造成许多困难。
  第三,急于求成。盲目铺摊子,除造成建筑质量低劣外,还带来很大浪费。如推广土窑烧砖,砖的质量不好能源大量浪费,搞两年后全废了。
  1975年春,兵团后勤部召开基建会议,总结和研究营房建设工作。会上由省低温建筑研究所作关于寒区建筑物冻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的报告,第一次颁发了有关寒区建筑防冻害措施的设计规范和施工要求,对冻害的防治有了较为明确的解答。
  这次会议,特别引进了爆破桩建房基础技术。会后,团营房股立即修改房屋基础设计,将上述技术措施贯彻到基建行业中来。几年来的建筑实践证明,建筑成本有所提高,房屋开裂现象大为减少,房屋的使用时间延长,是最大的节约。这次会议在农场房屋建设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根据国家关于村镇建设的要求和农场的经济条件,在场部地区开始建造混合结构楼层建筑。四合院办公室、商店楼、面粉加工楼、二层住宅楼、教学大楼和结构复杂美观大方的俱乐部,接踵而起。建筑的要害部位,采用的是穿过冻层达 2.3米的石头基础,俱乐部和澡堂则采用的爆破桩、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混合结构,其他部位的建筑工艺也有很大提高。随着生产形势的好转,场部和生产队的住房建设,也相应发展起来。新修的砂石公路通向各村,新打的机电深井自来水送到各家,新盖瓦房和新安的土暖气深暖人心。过去的土草房泥泞路,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过去一户只有一间卧室半间厨房不足30 米的住宅,现在每户面积已达 45平方米,部分干部住宅达55平方米。有的单位还为职工统一修建了砖房、砖菜窖等生活福利设施。2000~2005年建设局先后组织开发建设住宅楼6栋,268户迁入新楼,职工的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