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 第一节 粮 食
一、管理机构
1958年,八五三农场五分场,设粮食助理员贾廉斋、赵清馨 2人,副场长蒋德良、王全先后直接领导,管理全分场的粮食外销和口粮供应与加工。贾走后由王建合、李仪相继接任。
1970年,五十八团迁移到五分场后,团商业股,统管粮食与商业,股长刘宽才,副股长张贵勤。1977年,兵团撤销恢复农场体制,股改为科,原来的股长改称科长。1981年,赵清馨任副科长。1983年,科长张务军,副科长张贵勤、王兴华。
农场粮食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经济体制而变化。1985年以后,农业生产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双层经营体制,全场粮食管理逐渐由统一管理向着开放经营的格局发展。
农场对粮食管理十分重视,由一名副场长主抓,1985~2005年间分别由刘向东、刘占印、姜春义、安柏悦、崔建华、郭喜增等人主管粮贸工作。管理机构健全。粮贸科是全场粮食管理的职能部门,集粮食收缴、内调、储存、产品销售和晒场管理于一体。在这之前粮食管理由经销公司负责。1989年改为粮油公司,1990年与外贸科合并成立粮贸科。粮贸科主要负责粮食的外销、出口利费粮的收缴和处理。粮贸科在东风岭地区设有上交粮办公室,负责全场外销、内调粮食的检斤、检质工作。在迎春转运站设有化验室,负责出口大豆检验工作。1990年成立粮食稽查队,任务是协助生产队对粮食进场和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偷盗、职工擅自卖粮和粮贩倒粮,买卖活动等行为进行监督与查处。1989年在原加油站院内建了粮食处理中心,主要负责各生产单位上交的利费粮和部分议价粮的检质烘干、晾晒、精选、储存、转运等工作。2001年粮食处理中心移交给北大荒米业。
二、粮食管理
农场管理系统,肩负着全场所有粮食产品的清理、保管、上缴、储存、销售、加工、出口等任务。农场为加强粮食的管理,一是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名主管领导常年负责晒场的管理工作,并配备和建立警卫人员昼夜值班制度;二是有一支懂业务、会管理、责任心强的保化人员队伍;三是凡在收获季节农场党委派公安人员到生产队开展护粮工作;四是粮贸科经常下基层督促、检查粮豆的储存、晾晒、销售、质量等情况,为农场领导当好参谋。
农场规定凡是本场土地生产的粮食,生产队凭粮贸科的调拨手续,出库、上交粮食。粮贸科控制计划粮食指标,承包户必须保证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农场严格执行省政府关于征购任务没完成之前,粮食市场不开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经营粮食的政策要求,确保上交任务的完成。
农场粮食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三留、统一销售、统一结算,价格实行“双轨制”管理办法。从田间收获、运输、进入晒场都有专人负责,实行“五联单”管理。
1990年,管局粮食处组织进行了粮食清理整顿工作。1993年再次进行了粮食系统专项清理工作。农场抽调专人,查处问题、堵塞漏洞、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制度,教育行业人员,收到良好的效果。
农场重视粮食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986~1996年场院条件改善了,全场 19个生产队都建了相应的水泥场面,共计110 906平方米。2.机械化程度提高了,晒场的粮食由过去的人工晾晒、入囤、装卸车,转变为现代机械化作业,使场院的大批粮食能够及时得到晾晒、储存、销售,并避免霉烂,保证了质量。3.防卫措施加强了,各生产队都建设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全场生产队场院修建永久性砖围墙 4个,钢筋围杖9个,木围杖2个,深围沟 4个,有了进一步防盗措施。4.储存能量大了,据统计全场建立土木结构粮仓39座,储量达 16 000吨,建永久性粮仓4座,储量达28 000吨,建永久性种子库6栋,可储存粮种6 000吨,以上囤储量占全场每年总产粮豆的30%以上。
三、晒场管理
农场一向重视晒场管理。在实践中订出各种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晒场管理细则,培训保化人员,增设化验设备等。历年来共订有:粮食晾晒管理制度20条;种子管理制度13条;晒场管理制度14条;粮食管理制度18条;晒场主任职责7条;晒场车辆调度员职责5条;晒场专业组织职责6条,即管理组、扬场机组、夜班组;晒场安全防范工作7条;晒场防混杂措施 7条;晒场纪律5条;作业定额与评工记分 8条;劳动竞赛5条。这些制度对提高粮食质量,强化晒场工作秩序,起到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还加强了对粮食的各种检验,即销售、调拨、加工、储存等检验和种子发芽率的测定工作。但“文化大革命”风暴,将这些群众多年积累起来的好制度给砸烂了,以至以后多年未能得到完全的恢复和落实。
从1970年起,各连陆续配齐了晒场管理和化验人员,大连队还购置了比较完整的化验器材。每年粮食上场前或冰雪封冻后,都要举办1~2期粮食保管与化验人员学习班。并派出 200余人次去佳木斯、虎林、宝清、红兴隆、八五三农场、宝清粮库参观学习,培训专业人员。
1982年红旗岭农场已建成90%的水泥晒场,晒场的管理措施也逐渐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和机械化。
1983年,全场水泥晒场面积已达110 906平方米。晒场上拥有入囤机29台,扬场机 58台,装车机16台,选种机36台,玉米脱粒机19台,拌种机21台,摊场机11台,清粮机20台,绞龙升运机20台,制肥机13台,喷雾器36个。其他如苫布、镑称、茓子、苇席子、检温计等都已基本配套。当时没有烘干设备,如遇多雨天收获,就将水分大的粮食分散到各家炕上烘干。大豆有泥花脸时,就将豆里拌雪后装进麻袋用脚搓,将泥搓掉。有了病斑豆就用人工挑选。力争多售粮、售好粮。
1985年,全场有晒场137 400平方米,其中水泥晒场119 800平方米,土晒场17 600平方米。农场要求管理必须在达到净化基础上,还必须标准化管理。生产队由书记主抓晒场,晒场有清粮机36台,扬场机39台,输送机26台,装车机20台,扒粮机2台及搅笼43台。
生产队晒场由农场粮贸科和生产队共同管理,生产队负责行政管理和晒场事务管理,农场粮贸科负责业务管理,和农场共同培训保化人员,1984~2005外出培训上千人次。粮食收获后进入晒场由保化人员统一安排场面,统一调动使用机械,统一分配使用苫盖物资及低值易耗品,统一组织检斤和仓储,统一组织交售和三留(即种子、口粮、饲料)。保化人员对进场的粮食及时检斤、检温、分门别类、登记、晾晒、扬场、降水进行合理搭配,提质增收,达到标准的粮食做好分类入囤、挂牌、注册日期、囤号、品种、等级、数量等工作。
晒场建立了保化人员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晒场安全质检、保管运输等多方面的工作制定了明确的标准。
晒场按安全条例设有吸烟房、灭火器材,各种制度上墙和安全教育签字本及切实可行的提质增收方案,要求进场工作的工人必须100%接受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本上签字后方可进场工作。晒场还实行了工作质量与收入挂钩的办法,对全场的晒场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93年以后,晒场已逐渐变为家庭农场投资,苫盖物资等低值易耗品已成为家庭农场所有,农场只负责地租粮部分的苫盖物资。
1996年,根据国家政策,农场大胆改革,对粮食交售实行双轨制“管”一块“放”一块的管理新办法。要求进行上缴粮豆指标种植户的粮豆产品必须全部进入晒场进行统一管理,经整晒达标后就地留足上缴国家的任务后,剩余产品由家庭农场自行销售。既保证了国家征购任务的完成,也使农户手中的余粮及时换成现金,有效地提高农户种地的积极性。打破建场以来粮食销售由粮食部门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了一手抓国库粮上缴,一手抓议价粮销售,两手都要硬的新局面。1995年农场全面完成粮食上缴任务,上缴总量达15 340吨,通过1993~1997年的上缴,充分证明新办法、新体制的实效性,从而使农场经济从根本上有了好转。
农场对晒场的制度、安全、粮食进出场的管理人员培训都很重视,尤其近年来对晒场管理和粮食安全进行双百分考核,每年由粮贸科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春秋两次检查,考核为95分以上的为优秀,农场给以奖励。80~94分为合格,80分以下为不合格,进行处罚。此管理办法增强了全场保化人员的责任心,对提高晒场管理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99年农场晒场管理经分局检查验收在红兴隆分局所属12个农场中名列第一,得到分局奖励。
四、仓储管理
粮食入囤时要求逐个囤挂牌管理,同时认真填写入囤时间、品种、性质、等级、数量以及入囤时风向、温度等,以便粮食出库时能全面掌握粮食的各项基本数据,为粮食上缴、销售打下良好基础。保管员、化验员每天对入囤粮食进行温度监测,一般每个囤要插4~8根粮食检温探子,发现温度变化及时处理,同时做好商品粮、种子、农药、化肥的分贮工作,防止粮食污染。种子的调剂数量由农场种子管理部门到粮贸科办理调拨手续后,由生产队凭调拨单调种。
五、粮食销售
农场土地上生产的粮豆产品,三留即口粮、种子、饲料以外的粮豆产品上交及议销工作。
(一)上缴粮
上缴国家征购粮是指令性指标,是每个种植户的义务,必须无条件完成。粮食上缴是农场粮食生产周期的最后环节,粮食工作的难点、焦点全部集中在这个时期,一直是在每年的8月1日到下年的3月 31日。在此期间农场按惯例成立有粮贸、工商、公安、交通、交警等部门参加由场领导亲自指挥的上缴粮指挥部,负责组织、检查、协调、督促粮食上缴工作。粮食科的粮检技术人员驻粮库,处理交粮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协调农场各种植户,种植户与粮库之间的关系,反馈上缴粮期间的各种信息,保证上缴粮的顺利进行。在防止粮库各部门压等、压价、坑农、害农上做了大量工作。
1986~1996年,红旗岭农场在多灾的情况下,粮贸科领导积极组织货源,动员广大群众认真完成国家上缴粮计划。10年来完成对外出口大豆51 057.38吨,完成上缴国库粮豆 85 350吨。
(二)议 销
议销是对上缴农场利费以外粮食的销售工作。议销粮一般分以下几部分:
1.农户完成利费粮后剩余的粮食,依靠农场销售,农场粮贸科组织销售。
2.利用规模大、影响面广的农产品展销会等机会,加大市场的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派出有知识懂技术、责任心强的销售队伍,建立产销联系紧密的销售渠道。
4.联系就近粮库或加工部门有组织、分品种、分阶段的批量销售。
5.农户自行销售,联系小商贩,零星出售。
(三)还 贷
这里的还贷指的是统贷统还部分。主要是世界银行贷款和黑字还流两项,农场对此款以实物分期、分批偿还。一般是根据上级计划或根据农场生产形势的情况,生产形势好时多还,差时少还。
还贷一般都是以大豆偿还,按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指标、流向,按时间上交,粮款由上级业务部门直接结算。该项工作是当时粮贸科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四)经营情况
1987~1996年,随着农场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贸科的经营管理模式也不断地得到改善,在农场领导的关怀和有关部门帮助下,科领导狠抓经营管理,拓宽经营渠道,广泛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团结一致,在维护农场利益的前提下,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7年,粮贸科认真按农场党委的工作思路办事,在出口豆不合格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到基层动员群众,用人工雪洗大豆,克服各种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出口大豆 1万吨的任务,受到总局的表扬。
经营效益表
(1987~1996年)
表4—34 单位:元
六、粮食加工及供应
1958年,五分场的人们习惯于供给制,抱着“吃粮靠国家,种粮交国库”的单纯依赖思想。在“以粮为纲”的政治路线指导下,农场的生产走上了单一化。对生产只记数字,不计成本,不讲核算。多沾沾自喜于“开荒多少亩,上交多少粮”的重大贡献。往往到年终结算,才知道又亏了!
1959年 7月,开始在东风岭筹建土木结构的简易厂房,购来粮油加工的石磨、榨油槽、打油锤等设备,虽是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的极原始的粗粮加工设备,但已能解决燃眉之急。从此,全场不致再遭断炊之难。当时,由于不断扩建新点,人员流动频繁,各种规章制度很不健全,在粮油供应与管理上,无法掌握定量标准,而实行的是实报实销制。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农场在执行“五边”建场方针中,取得了很大成效,粮豆生产不仅保证了自给,尚有余粮上交国库。当时职工干部都能胸怀全局,为国担忧,多作贡献,以多交粮交好粮为荣,职工口粮标准一再下降,由原来的每人每月25公斤,降到15公斤,再降至 8公斤,这样一来,每餐平均只有75克口粮,难以充饥,大家只得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深夜提着马灯,到冷风刺骨的七里沁河,卧冰捞小鱼,或以玉米及瓜菜等代食品充饥,克服困难,也从不去粮囤内偷拿一粒粮食,我们的职工如此的高尚行为,至今仍颂为美德。为了控制粮食,人员实行定量制,流动外出人员实行粮票制。
1969年,五十八团转移到五营,人员由3 000猛增到1万人,粮食与商业统由商业股管理,加强了场院的组织领导和提高了机械化水平。但由于新建连队多,人员流动大,新任司务长、保管员业务不熟,账目不清,手续不严,部分单位曾造成一度的贪污和盗窃等混乱现象。1973年,兵团贯彻中央44号文件,掀起了清查粮、油供应运动,打击贪污盗窃分子。清查的重点是:1.核实人口、工种,找出不合理的吃粮标准,防止虚报冒领和套购行为;2.核实牲畜头数及饲料标准;3.清查各单位库存粮、油、粮票的来源和去路;4.核实招待所、加工厂、商店、小卖部的粮、油、粮票有无漏洞;5.检查食堂、招待所、各单位的自产粮、周转粮;6.检查粮食政策、法令的执行情况。通过检查,发现有的连队的大豆整袋被盗,少数职工偷粮作饲料,粮食保管员用好粮充次粮顶饲料,工副业队饲养员王文德因偷大豆喂猪,被查后不了解党的政策,畏罪跳井自杀。通过检查,各连相应地建立了各种粮食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进出手续,同时还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从而有效地改变了过去的混乱局面。在此期间,粮食供应仍实行定量制和粮票制。
为保证全场人民的生活需求,1979年,农场投资160万元兴建一座1 500平方米的五层面粉大楼,1980年竣工投产,日处理原粮60吨,生产面粉48吨。
生产的面粉质细洁白有筋,彻底改变全场人民吃黑面的历史,产品自给有余,还加工成商品粮往附近市、县、煤矿、农村销售。食油加工设备也迅速得到更新,每班次出油 1.5吨,保证了全场粮油供应。1985年农场成立经销公司后,凡场内生产的粮油主副产品,均由经销公司销售。1989年粮油公司和粮油加工厂合署办公。1990年粮食与外贸公司合并,成立粮贸科。粮油厂成为独立企业,归工业科管理。1991年全场的粮食产品由粮贸科统一计划和管理。场直地区的居民用粮,持粮油供应证到粮店直接购买。生产队由司务长每月到粮贸科统一办理调拨手续后,到粮油加工厂交付粮款购买产品,回单位按人供应。1996年后,国家放宽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粮票在此时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粮食市场逐渐放开,农场粮食供应粮店改制为个人经营的粮油商店,单位司务长编制取消,打破了粮食产品独家经营的格局。粮食产品由统一定价改为议价。随着形势的发展,山东、河南、河北、友谊等外地面粉逐步进入市场,浸油、色拉油也随机进入,流动粮油供应商到处可见,价格比本地的低,冲击了本地的粮油加工企业,随着小麦种植面积的日益萎缩,粮油加工原料严重不足,红旗岭农场粮油加工处于停滞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场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抓了水稻发展,为解决水稻就地消化和深加工,1998年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引进了3条先进的现代生产大米加工设备,年加工水稻3万吨,当年建成投产,加工的“五星湖牌”大米质量好、口感好,深受农场职工及客户的好评,知名度越来越高,一时间供不应求。
由于水稻面积的不断增加,农场为不挫伤老百姓种水稻的积极性,确确实实能使老百姓达到致富的目的,农场在原有 3条大米生产线的基础上,继续招商引资扩大生产规模,大型的农垦系统的龙头企业北大荒米业于2001年在农场建立加工厂,大米生产线 2条。五星湖米业改进设备,增加了加工程序,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远销全国各大中城市,还有的远销东南亚,效益非常可观。加工大米的效益,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办厂,加工厂由原来的 3个到2005年发展到8个,生产线由原来的3条,增加到12条,农场的12万吨水稻不用出场就可以全部销售,老百姓得到实惠,激发了种水稻的积极性,使农场的水稻田由1998年的8万亩发展到 2005年的20万亩。
粮豆生产情况统计表
(1958~1984年)
表4—35
续表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