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划
第五编 经营管理
第一章 计划 统计
第一节 计划
第一节 计 划
一、长远规划
红旗岭农场计划包括,国民经济计划,基本建设计划,财务计划。按时间又分为长远计划、年度计划和阶段计划。
(一)计划体系
1970~1976年五十八团时期,团部机关设有计划建设股、供应股。各连级单位配有统计员、会计、出纳等财务人员。生产建设计划的量化部分由计划建设股编制,生产建设的财务计划由供应股编制。1976年计划财务合并为计划财务科后,上述两项计划均由计财科分别编制。计划编制工作,由各级行政主管领导主持,组织所属计财部门和有关人员进行计划的编制。形成团(场)的计划工作体系。
(二)长远计划的编制
长远计划分远景规划和长期计划。
远景规划的编制,首先提出供选择的多个战略备选方案。以便领导抉择一个最明智方案。计划财务部门,此前要提出多个评估战略备选方案,供党委讨论参考。
1973年,团计划建设股,曾完成建团后的首次远景规划,其重要指标十分鼓舞人心,大部指标都已成为现实。
红旗岭农场在1982年,根据统一部署制定了到1990年和2000年的远景规划。从整体上为农场的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保证农场经济建设事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长远计划一般是根据每个国民经济的五年或十年计划的编制部署,结合农场所处自然条件,资源环境,人、财、物力基础和阶段发展目标等情况,进行农场五年、十年计划的编制 。
(三)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
农场的年度计划,也叫农场年度国民经济计划。囊括全场生产非生产所有活动的“大本计划”;下达全场及各单位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副业等生产计划、企业管理费指标,民兵武装、公安政法、文教卫生等政策性社会性支出,以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年度盈亏指标也同时下达。
年度计划的编制,是在每年对上半年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后,于下半年的七八月份,在农场计划、财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编制下一年度计划,其过程则采用“两上两下”办法,即各基层单位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向农场上报下一年度生产、建设计划建议书;计财部门对建议计划综合平衡后,下达控制计划指标。各单位根据农场下达的控制指标,再上报单位的正式年度计划;农场计财科汇总各单位正式计划后,反复征求各部门以及各分管领导意见,报农场党委讨论定稿,再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下达执行。
年度计划,是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行动计划,是农场经营计划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时,农场场长要就该年度计划向大会提出报告,总结上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中的经验、教训,并就下年度计划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对实现年度计划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保证计划胜利完成的措施和考核奖惩办法等。达到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团结全场职工、干部,为胜利实现年度计划而奋斗的目的。
在场长报告基础上,计划财务部门领导,要就年度计划的相关部分,作必要的补充说明。
(四)阶段计划
农场年度计划,在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下达后,各单位根据农场下达的计划指标,修改和编制本单位的年度生产、财务计划和阶段生产计划、小段作业计划。阶段计划、小段计划的内容,则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季节、不同生产阶段、不同作业条件以及生产力达到的水平等情况确定。
农业生产有较强的季节性,阶段、小段计划,要按农事活动的规律安排。工业、商业 、交通运输、基本建设等行业,则要围绕农场主业,根据本行业本单位的生产规律,按季度、月份、旬、周适时制定。
在一个作业阶段结束后,都要对比“计划”进行一次经济活动分析,在认真研究经验教训基础上,再制定下一段的计划任务。全场性的经济活动分析,在夏收、秋收大的农业季节结束后,根据年景收成情况,对全年经营情况要进行预计分析,从而制订增产、增盈或扭亏措施,力争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同时财务部门要编制预计决算上报管局
1985年,生产队兴办家庭农场,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形成了生产队统一经营和部分家庭农场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五)基本建设计划
基本建设计划,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电力、交通、水利等生产用房的建造和机械设备的购置,以及道路、桥梁、通信线路架设,水利堤坝、涵洞的修造。还有非生产性建设,包括职工住宅、学校建设、医疗卫生房舍等建设项目。
专项投资的建设项目还有:1984年世界银行贷款的开荒项目、农场总局集资兴建的五星湖万亩养鱼池项目、别拉洪河水利工程会战项目等 。
基本建设计划的编制,和年度生产计划同时编报,也采用“两上两下”办法。基本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的计划,如面粉厂、果酒厂、俱乐部、中学校、小学校、职工医院以及水利工程、开荒建点等项目,在纳入计划之前,要进行在项目相关的地理、地质、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市场前景等多系列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编制计划任务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报经上级计划部门批准后,方可列入计划。
二、计划管理
(一)年度计划
八五三农场五分场的年度计划。五分场根据总场要求,每年在 6月份,收集汇总各基层单位提供的次年计划意见,分场根据当年计划予以完成情况,经过综合平衡,再提出下年度分场生产建设计划的建议指标,呈送农场,总场经过逐级综合平衡后,将年度的生产建设计划的控制指标下达五分场,五分场结合本场实际情况,提出计划草案,经分场党委讨论通过后,作为正式计划下达到生产队执行。
各生产队在年度计划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阶段计划,小段计划和日常工作计划等计划管理制度。
五十八团、红旗岭农场在建设中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体系。
(二)阶段作业计划
红旗岭农场根据年度计划任务指标,按农时季节划分为春播、夏锄、麦收、秋收四大阶段。由生产队编制,通过职工代表(或班组长)讨论,提出意见,党支部决定。作为阶段三力平衡和经济活动分析的依据,其主要内容有:农业生产任务计划,保证措施计划,机构作业计划,人力、畜力作业计划,劳动力平衡计划,主要生产成本计划。
(三)小段作业计划
小段计划由生产队主管干部提出,召集有关人员研究后确定,根据完成一个主要作业项目所需的工作量和时间而定,一般为 7~10天为一个小段。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作业计划;劳动平衡和使用计划;地号技术措施计划;三力,即人力、畜力、机力作业计划;直接生产成本计划。
小段生产计划,由生产队机动掌握,随时协调,使生产建设有条不紊,使计划调整得更切合实际。
各项计划指标制定的信息依据是统计资料。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主要靠统计工作完成,基层单位统计计划工作由一人兼管,负责收集班组作业日记,编制定期报表,并为编制计划提供资料依据。
各种计划上报时间:年度计划每年 9月上旬上报总局(包括文字和表格),计划上报前由计财室汇总基层单位计划,经过综合平衡提交党委讨论后修改定稿。
农场年度计划,经上级批准正式下达后,正常年景力争完成和超额完成,如果遇到严重自然灾害或其他重大原因,计划必须修改时,由基层单位提出修改建议,经业务部门查证核实,送党委审查同意后,报请上级批示,无规定批准机关同意,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修改本年度的计划。
(四)五分场时期的新规定和红旗岭农场的生产项目
1966年 3月,农场根据东北农垦总局《关于改进计划管理的通知》精神,对1964年提出的计划管理草案提出了新的规定。
1.计划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的前提下,实行分级管理;分场计划报总场审批,生产队年度计划可因地制宜安排,总场不强求统一。基本建设计划、投资分类之间,各项工程之间,分场可调整。变动后报总场备案,生产队建设项目,由分场批准,不准搞计划外工程。
2.计划编制程序。
年度生产建设计划的编制,改为一上一下,生产队每年 7月份上报下年度生产建设计划建议指标。当年建设计划 8月份调整一次,每年二三月份召开一次计划会议或通过职代会等形式,将各项计划指标落实到生产队。
3.加强计划检查。
每阶段向上级作阶段计划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对生产队一年不少于 4次全面检查,春播、夏锄、秋收和冬检等。
1964~1968年,五分场加强了计划管理,作计划注意从实际出发,较好地处理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发挥了计划 的控制检查、监督、指导作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三、执行与监督
(一)五十八团时期
1969年1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五十八团由抚远作战略转移,五营并入五十八团。生产建设计划工作由生产股兼管,每年11月,向三师计划建设科报计划草案,次年三四月份上级下达指令性指标,经团综合平衡后,召开连队干部会议,直接布置生产建设任务。
1970年 7月,团设划股负责农田水利建设和基本建设工作。从此计划工作开展正常业务工作。
1.基层连队计划工作主要职责,主要由连长、统计员负责。一是编制本队年度计划、长远计划,进行综合平衡;二是编制各项作业计划;三是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四是参加作业核算,与查定额工作。
2.团部计划工作的职责是:编制全团长远生产建设规划;编制和下达全团年度生产建设计划;协调平衡,组织监督计划实施。
计划工作发挥了组织、动员、指导、监督、控制的作用、这一时期计划综合平衡工作,主要通过物资平衡表,资金平衡表,劳力平衡表,体现全团生产建设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内在联系。
由于计划观念薄弱和人力、财力、物力保证程度的影响,也出现规划数与实际发生严重脱节,计划失控、各行其是,忽略互相衔接等现象,直接影响计划的全面完成。
(二)红旗岭农场时期
1977年3月,兵团改制,农场水利、基建单独设科,计划、统计工作与财务工作(五十八团时期称供应股)合并成立计划财务科, 在恢复农场体制初期,计划统计工作沿用五十八团时期工作方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党中央“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贯彻了“大的方面管住,小的方面放开”,适当扩大基层单位自主权,对生产粮豆的单位,只下达总播种面积、总产量和盈亏指标、种植比例和技术措施,场根据科学种田要求下达指导性计划指标。由各生产队自行安排。同时,加强了人口增长的控制,计划指标落实到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