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核算体制

第三节 核算体制


  
                 第三节 核算体制
  一、财务管理制度变革
  1958年 4月,大批转业官兵来到五分场,在“大跃进”的浪潮中,财务核算实行算收支大账的办法,核算手续比较简单,先后启用“棋盘式账”,“以表代账”和实行账内汇集费用、账外算成本的办法,会计核算无统一制度,不讲经济核算,连年亏损。
  1961年,国务院颁发了一系列财经政策、纪律决定、指示,纠正了“以表代账”等错误做法,并颁发了《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程(草案)》,根据国务院、农垦部、财政部和农垦局的各项规定,五分场初步建立了《固定资产核算和调拨管理制度》、《材料核算管理办法》、《仓库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成本计算规定》,并拟定了马、牛工日成本定额,马、牛车台日成本定额,其他有关成本费用计算定额,生产队会计核算办法和班组核算办法等实施细则。这些制度的建立,在分场经营管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增强了分场广大干部职工的经济核算思想,为加强财务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当时干部职工大部分来自部队,供给制习惯根深蒂固,对企业制度管理不习惯,在贯彻执行上,又缺乏宣传解释,致使一些规章制度,在较长时期,得不到圆满的贯彻,之后随着各级领导对经济核算的认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制度逐步得到贯彻。
  1967年,“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企业多年建立起来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视为“管、卡、压”,统统废弃,各单位除坚持一般财务活动外,生产核算基本停止。
  1970年,五十八团决算没有编报,直到1972年,企业财务工作仍无完整的章法可循。
  1972年,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印发了《团一级财务管理工作试行办法》和《连队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试行办法》,逐渐加强了财务和会计工作,但在极左思想指导下,各种业务技术书籍奇缺,会统人员怕被斥为“白专”道路,无人钻研会计理论与具体业务,加上各级领导缺乏经济核算观念,不讲求经济效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提高经济效益,被提到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农场对经济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普遍受到了重视。
  1979年 7月,总局举办了各农场主管会计学习班,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并总结了垦区财务工作经验,同时贯彻了总局编印的《农垦企业财务制度汇编》。农场根据总局规定,在全场会计学习班上统一了记账方法,随后又陆续补充制定了《物资管理办法》、《资金分级归口管理办法》、《材料消耗管理办法》、《医疗经费包干办法》、《学校经费包干办法》、《食堂财务管理办法》,并对各单位核定了流动资金,采用代金券管理办法,有效地加强了资金管理,促进了全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场现职财会人员积极参加了管局举办的短期学习,农场计财科被评为先进科室。
  二、企业分级拨款管理情况
  1958年建场初期,农场生产流动资金由国家根据农场生产规模核定,并由国家财政拨付。农场利润,除按制度留足企业基金外,连同固定资产折旧资金,固定资金变价收入,全额上缴国家财政。
  分场根据农场规定,核定国家资金和流动资金,生产所需资金和基本建设资金,由农场拨付。生产盈亏,年终通过生产财务决算向农场报表,盈利上交农场,亏损由农场全额弥补。
  二十一团五营,原向阳团所属单位,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作为国家资金拨入。其他生产资金、固定资金由师拨付,生产盈亏按年度决算报师核销。
  1972年,全团进行了清产核资,1973年在清查财产的基础上,依据团经营规模,进行资金的核定工作。流动资金核定办法:由团根据生产任务,生产周期,远近条件的标准,编制年度流动资金计划,由师审查核定拨给,不足部分和临时周转急需,向银行申请贷款解决。专用基金包括更新改造基金、包干结余、知识青年安置费,按规定标准提取,团对上级应缴的利润,按包干指标,在师批复当年决算时收缴,应上缴的税金、工商统一税,按季收缴,农业税在兵团时期,五十八团根据国务院领导有关农业税的指示免征。其他各税上缴时间由团按师具体规定执行。其他应上缴的款项按规定上缴。
  在企业经营亏损最严重的时期,还实行过“定收定交”,定额补贴办法。即企业年度计划盈利指标(包括减亏部分),超额时,超不定期部分留作企业基金;企业年度计划亏损指标,超过部分,国家不予弥补,亏损超过部分,影响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时,由企业向银行贷款,支付利息,并按期偿还。
  1979年为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中央规定以农(牧)场为单位,实行企业盈亏财务包干。
  实行财务包干,原则上自负盈亏,盈利不交,亏损不补。总局根据垦区各农场实际情况规定。在近一二年内。盈利单位按利润额的70%留用,30%上缴(10%留管理局,20%缴总局),新建或由于客观原因影响亏损的单位,要限期扭亏,限额补贴,减亏部分70%留用,超亏不补。
  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发生超计划亏损无力解决时,报请上级救济补贴。
  1981年,总局制定了《关于财务包干结余管理的具体规定》。
  农场的包干指标,由管理局确定。包干的超收留用,短缺不减,亏损的农(牧)场,实行短期扭亏定额补贴一年一定,减亏留用,超亏不增补,预期不能扭亏的不再给予补贴。
  在包干年份内,如连续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农场向上级提出灾情报告和自救措施,经过最大努力仍造成大幅度亏损,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时,申请上级给予补贴。
  实行包干后,基本建设投资,流动资金增拨,专项拨款等,仍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三、各时期财务管理体制
  1958~1962年末,实行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总场、分场两极核算制,生产队不设会计,由食堂管理员兼发放工资等有关经济事项。
  1963年,生产队普遍配齐了核算员,零星开支采取报账制度。
  1970年,五十八团转移到五营,原生产队核算员改称会计,实行团、营、连三级管理,团连两级核算,1973年撤销一营建制,改为团连两级管理、两级核算。连队内部实行独立会计核算。
  1977年,五十八团改为红旗岭农场建制后,实行场、队两级管理,两级核算。生产队内部实行全面核算,计算盈亏。但不在银行设户,不对外办理结算。
  1985年以后,会计核算体制从农场二级核算逐步转化为一级核算。
  (一)二级核算体制
  1985~1997年,基本执行原来的二级核算体制。农场为独立核算单位,自负盈亏,具有法人地位。生产队是农场基层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计算盈亏,定额上缴利润,超缴利润提奖的办法。同时,生产队兴办家庭农场承包土地,农场垫支生产、生活费,产品统一上交,统一结算,年终扣回垫支费用、 租金和其他欠款,剩余后返给家庭农场。生产队通过 “应收款”、“应付款”、“待转家庭农场款”三个账户进行结算。农场和生产队通过“内部往来”账户进行结算。生产队还有一部分无人承包的土地,由生产队统一经营,形成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
  1993年后,农场不准有统营地,承包不下去的土地,由生产队队长及工作人员承包,亏损挂账,实质上还是统营,还存在吃大锅饭现象。有的家庭农场产品控制不住,出现跑粮、亏损,应收家庭农场款无法收回,造成历史挂账,并逐年增加。到2000年,各种欠款达 7 000多万元,核算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执行新制度
  1993年,国家为和国际财务核算接轨,出台了 “企业财务通则”、 “企业会计准则”和“农业企业会计制度”。总局财务处为贯彻执行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举办学习班,学习“两则”和“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培养骨干。骨干回场后也在农场举办学习班,培训基层财会人员,认真执行新制度。
  总局规定从1993年7月1日起按新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办理会计业务。要求各单位必须在1993年6月 30日编制一份财务决算,按统一口径、统一步骤,依新旧科目对比,按新制度进行调账。
  (三)实现一级核算
  1993年实行新会计制度后,农场核算体制由二级核算逐步过渡到一级核算。同时,会计核算实现了电算化。
  1.电算化。
  1992年,农场购进微机一台。由基建会计连靖海操作,进行基建会计核算。1994年,培训生产队会计学习电脑操作,用微机汇总报表。1995年,农场财务科用微机记账,是管局率先实现电算化的单位,得到管局计财处的高度重视。为推行报账制和电算化工作,1995年管局的财务预决算会议在红旗岭农场召开,计财科介绍电算化经验。会后,管局计财处奖励农场一台微机。1996年,农场生产队会计开始使用微机记账、报账、汇总报表。
  1996年,农场计财科有12台微机,各单位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目全部纳入电算化管理,固定资产提取折旧、工资发放、会计报表汇总均用微机计算打印,计算结果既快又准,年终决算比历年提前5天。兄弟单位纷纷前来取经,探讨微机管理新技术。
  2003年,农场给生产队会计一定补贴,购买了计算机,提高了微机操作水平,促进了会计电算化进程,为农场、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资料有了保障。
  2.集中核算。
  集中核算是实现报账制的过渡阶段。1997年,农场把生产队会计调到财务科进行集中核算,同时,取消生产队出纳员。调上来后,按科员待遇由农场发放工资,由财务科统一分配会计工作,把生产队的会计业务全部集中到财务科的电算中心进行记账、算账、报账。这样,财务科可随时掌握各生产队的财务状况,指导全场的会计工作。2001年,生产队会计又转回生产队发放工资,但会计职责不变,集中核算也不变。
  3.实行报账制,实现一级核算。
  2002年,农场真正地实行报账制。财务科增配两名会计人员分管基层单位的报账业务。生产队会计只是整理、汇总会计资料,持原始单据到财务科报账,生产队不留存原始凭证,实现了农场的一级核算制。
  一级核算制下生产队会计的职责:一是为农场收缴生产队的土地出租费。二是核算应收、应付家庭农场的往来结算。三是为本单位支付、报销管理费。四是协助家庭农场筹集资金,搞好家庭农场经营。五是完成财务科交办的会计业务。
  这样,财务科就可以直接掌握全场的会计资料,编制会计凭证,进行记账、算账,编制财务报表,计算全场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