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干部工作
第六节 干部工作
第六节 干部工作
一、干部管理
农场的干部归农场组织部管理,农场副场级以上干部由分局任免,科级以下干部由农场任免调配。
二、干部组成来源变动情况
建场初期,干部主要是转业来场的转业官兵,他们是开荒建设的主要力量,随着支边青年和城市知识青年来场,他们中的优秀青年被补充到干部队伍中。兵团时期沈阳军区调来大批现役军人担任团级和机关正股级以上领导。兵团撤销后,大部分现役军人干部返回部队,主要干部仍是以转业官兵为主,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建场初期来场的复转干部陆续离退休,农场逐步从分配来的各类大、中专毕业生和农场第二代职工中选拔培养干部。目前农场的干部队伍主要由这部分人员组成。
三、干部培训
(一)党 校
1991年,农场成立党校,校长由党委书记胡怀亮担任,李树志任常务副校长。
学校开设了《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法学概要》、《国营农场经营管理》、《科技兴农》、《领导科学通论》、《应用写作》。还开设了《世界自然地理》、《共运史》、《财务统计基本知识》、《工业企业管理》,以及《书法》等考查课和讲座。
学员从1991年9月26日入学,学习1 000多课时。于1992年 7月15日,通过考试,经管局党校考核合格,35名学员取得毕业证书。
(二)外出培训
根据1990年分局组织部《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目标管理实施方案》中的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做好本单位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农场党委组织部也制定了相应措施,后备干部配备比例是场处级按1:1.5,科队级党政一把手按1:2比例配备,副职按 1:1比例配备。同时注重了对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党干部的选用比例。凡是新提拔干部必须从后备干部中选拔和接受外出岗前培训。自1988年起,农场场处级后备干部到黑龙江省八一农大、北大、总局党校为期一年以上岗位培训,科级以下干部到总局、分局党校进行半年以上岗位培训,18年来干部岗位培训人数达 207人次,圆满地完成了总局、分局党委的培训计划。岗位与学历培训相结合,现全场在岗干部大学本科114人,专科237人,中专 127人,在岗干部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干部总数的82.5%。2005年全场在岗干部具有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152人,助理级职称160人,技术员职称82人,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的在岗干部占总数的78.5%。
1985~2000年末的15年,农场组织部、人事科根据农场党委对干部培养、使用的总体规划要求,从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四化干部队伍,经过多次人事制度改革,使各级领导班子的专业知识结构有了新的变化,适应了农场发展需要。
在干部人事管理上,1985~2000年,农场组织部、人事科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改革,基本建立了动态的干部任用和管理体系。到2000年末,全场在职干部 710人,其中正处级2人,副处级9人,正科级39人,副科级79人,一般干部581人;女干部227人;正式干部275人,以工代干人员435人。
全场在岗干部的年龄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干部平均年龄43.5岁,到2000年末为38.7岁,平均年龄减少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