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兵教育和训练
第二节 民兵教育和训练
第二节 民兵教育和训练
1970年,五十八团的民兵组织,组建为一个民兵混编团,团长李希峰,政委王金镒,副团长孙洪武,参谋长方弼奎。混编团中含有一个武装步兵营717人。
1976年,恢复农场体制后,民兵进行了整组,分为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红旗岭农场成立了一个混编团,团长孙洪武,政委郝忠彦,副团长宋广民,副政委白彦胜。其中基干民兵营692人,营长郭同雨,教导员靳玉岱。此外,还有一个特务连76人,一个通讯连84人。合计全团852人。
1981年,全场民兵组织进行缩编,混编团为1 050人,其中基干民兵营缩编为400人。
为了落实上级的战备要求,加强民兵的组织纪律性,培养民兵雷厉风行的作风,增强民兵反侵略战争的作战能力,武装部对民兵每年进行一次军事训练。
1970年至1980年,由于中苏边境形势紧张,根据上级要求,武装部对民兵采取了普训方法,所有步兵、炮兵和其他火器分队,每年都进行一次军事训练和实弹射击。尤其1972年 2月,为加强战备,在五十八团作训股的指挥下,所有的武装分队都进行了一次近似实战的两天两夜的野营拉练,参加拉练的527人,从各连的住地出发,向目的地石场出征,往返行程 60公里。在野营拉练中,步兵、炮兵都进行了实弹和遭遇战演习,通过拉练检阅部队,提高了部队的实战能力。
从1980个到1984年间,上级指示缩减民兵训练任务,由原来的全训形式改为“六比一”训练,每年平均6个民兵参训1人,火器分队为“三比一”。训练方式也由原来的分散分批训练,改为按正规化要求,进行集中训练。历年训练由于武装部抓得严,没有发生过事故,训练成绩也大大超过上级要求的标准。
民兵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政治思想、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国防知识等内容。武装部利用国际、国内、农场形势,结合实际选主体,进行施教,由于教育方式生动活泼,针对性强,民兵军政素质大为提高,
通过教育,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获得了可喜成绩。
2002年第一作业站基干民兵马立伟,被分局人武部评为2002年振兴活动先进个人。
2004年,一队民兵连被评为分局人武部党委评选的先进单位;第二作业站刘杰,第十五作业站王召胜获总局2004年度小康之家荣誉称号;公路管理站基干民兵于志全被分局人武部评为振兴活动先进个人;第八作业站民兵连指导员王杰被分局人武部评为振兴活动先进个人。
2005年,第十五作业站被分局人武部党委评为振兴活动先进单位。
民兵训练科目以沈阳军区《民兵训练大纲》为主,每年训练10~20天。训练成绩均在良好以上,每年顺利通过分局人武部或总局军事部验收。
1985~2005年,民兵军事训练主要采取四种形式进行训练:一是集中在农场场部集中训练,从退伍兵中选拔教员施训。二是参加上级军事机关组织的军事训练,主要是挑选骨干人员参加集训。三是到边防部队驻训,主要是提高民兵应急分队军政素质。四是从边防部队请教官训练基干民兵,采取集中和分散的施训办法,以分散训练为主。
武装部每年请边防部队教官,对中学生进行训练,每次训练10~15天,采取封闭式训练,实行军事化管理,主要以队列、内务、日常生活,国防教育为主。累计中学生训练 2 800人次。除此之外,1999~2005年,农场民兵森林防火分队经常进行防火义务扑火演练,以提高民兵实战扑火经验和能力。
1990年,参加管局人武部组织的民兵军事比武大赛,取得了射击团体第二名。
1998年,参加分局人武部组织的八二迫击炮军事训练获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