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攻关
第二节 科技攻关
第二节 科技攻关
一、农 业
1974年至1975年即兵团改制前夕,农场在农业上开始注意科学种田,提倡推广新技术,如确立轮作耕作制、引进良种、增施肥料、合理密植、加强植保、强调标准化作业、精打细收等,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转机。这两年也出现了许多高产连队和高产地号。如1974年13 000亩大豆上纲要,占大豆面积 32%;其中十五、十六两个连队大豆全上纲要。1975年成果更显著,全团实现了“粮超三百,豆超纲”的口号,粮豆双超纲的有8个连队,其中十五连小麦亩产202.5公斤,最高产的地号号外地120亩达到341.65公斤,十六连和十七连熟地大豆的亩产都达到200公斤。
1976~1980年,农业学大寨掀起高潮,大搞科学种田,全团开展了群众性高产公关活动,因为耕地面积突破25万亩,粮豆作物面积增加到24万亩。兵团时期开垦的荒地都基本上变成熟地,肥力水平较高,经营管理上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加上年降水量较为正常,因而连年夺得丰收,1976年和1977年粮豆亩产连续两年突破150公斤,1980年粮豆总产量达到3万吨。
1983年,粮豆作物播种面积又恢复到24万亩以上,全场开展了 400公斤以上的大面积高产公关活动,平均亩产210公斤,全场平均亩产167.5公斤,增产25.4%。全场粮豆总产量接近4万吨,创红旗岭农场最高记录。
1987年,农场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大豆高产栽培开发项目”,在二队,六队连续两年大豆栽培获得了平均亩产 181公斤的喜人成果,达到并超过了设计指标。获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9年,农场开展千亩小麦攻关活动,试验面积1 560亩,占全场小麦总面积的10.5%,平均亩产239.3公斤,全场平均亩产177.65公斤,增产34.7%。
1996年以来,农场大力开发水稻种植,改造低洼地、低产田,以稻治涝的生物科学技术兴起。农场主要推广了优良品种,采用节水增温、旱育稀植、高台旱育秧、大棚工厂化育秧、科学施肥、激光平地、水稻全程机械作业等先进技术。产量由起初的亩产 330公斤左右,猛增到全场平均亩产550公斤,使水稻亩增产40%。农场还建立了 4条示范带。在这四条示范带上集农业、林业、畜牧业为一体共建立了14个园区,其中农业园区8个、畜牧业园区2个、林下种植业园区 3个。第一条示范带是东风岭水田示范带,包括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六队、十四队共7个生产队,水稻面积7万亩,在这条示范带中达到3个100%,即水稻统一品种(空育131)100%,水稻护苗种衣剂应用100%,按水稻叶龄诊断模式管理100%。此示范带中设有1.水田试验站100亩(包括本田原种场50亩);2.原种繁殖田 500亩;3.水稻三化一管理栽培模式园区2 000亩。第二条示范带是东风岭旱田示范带,包括一队、五队、七队三个生产队。此示范带中建成了1.大豆品种展示园,园区面积1 000亩;2.大豆不同栽培方式对比田,面积700亩;3.经济作物高产攻关田,面积 3 000亩。第三条示范带是岭东农牧结合示范带,包括八队、十九队、二十队3个生产队。该示范带建有2个绒山羊养殖小区,绒山羊存栏 2万只,一个肉牛养殖小区,存栏 400头。第四条示范带是绿色水稻和林业产业综合示范带,包括十队、十一队、十二队、十五队、十六队、二十一队共6个生产队。其中包括1.绿色有机水稻园区2 000亩;2.旱田试验站;3.林下种植园区。此园区主要以林下参种植为主,配合以中草药的开发种植;4.林下养殖业园区,地点设在十一队;5.林下食用菌园区,地点设在二十一队。
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1.为了节约成本减少支出,春天凡能达到卡播的地号,全部采用卡播技术,全场大豆茬卡播玉米,玉米茬卡播大豆。
2.大豆播种100%实行施肥、播种、喷药、深松一条龙作业。
3.引进推广新品种。(1)1972~1975年,小麦引进农大1169、新曙光1号、钢107、108、农大71—243、克丰1号、克坚、克刚等早熟品种,其中选育农大1169、钢107、108等品种到广州南繁;大豆引进灰长白、丰收10号、绥农3号、钢 6634—7—7等品种;玉米引进黄牙X维尔100、弗罗马斯XHD103等品种,推广面积 15万亩,使粮豆亩产量由50多公斤上升到 140多公斤。(2)1981~2005年引进特色品种:小粒豆,乌皮青仁豆,高油豆,高蛋白豆,野猫小麦,速冻玉米等品种。
4.播种方法的改进。经过机械改装,2000年播种“大垄密”面积19 000亩,“深窄密”面积3 000亩,“小垄密”(缩垄增行)面积1万亩,玉米“大双直”播种 5 084亩。麦类播种100%采用5·4型通用机播种,把行距从15厘米改为7.5厘米,有利于割晒。
5.耕作制度的改进。改革传统的“翻耙耢播”的耕作方法,采用“以深松为主体,松旋耙相结合,垄平卡相配套”的耕作方法。该方法的好处是:创造成了一个扩容增库、上虚下实、虚实并存、土碎墒适、抗旱耐涝的土壤结构,减少作业层次,降低作业成本。
6.测土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1983年农场在十队进行测土施肥实验,根据测土和作物生长所需进行施肥,试验结果,每亩节省费用0.68元,增效益6.62元,此后测土施肥全面推广。
7.推广应用种衣剂。1995年开始引进推广应用种衣剂。从最早的大豆开始应用,逐渐扩展到玉米、水稻、白瓜等,使种子增强抗病、抗虫害能力。使亩增产5%左右。目前各类作物种子100%药剂拌种包衣处理。
8.微量元素肥的推广应用。钼肥最早在大豆大田中施用。1983年开始施用稀土等微肥,施用对比结果小麦增产7.2%,玉米增产6.3%。稀土与灭草剂结合喷洒,省工增效,节约成本。
麦类作物分蘖期普遍喷施一遍微肥。其配方是:每亩喷增产菌浓缩液10毫升+尿素500克+2.4—D丁酯50克
打小麦拔节期或花期 (用巴西泵)第二遍喷施微肥。 其配方是:每亩喷增产菌浓缩液15毫升+磷酸二氢钾200克+绿浓素85克+40%多菌灵100毫升。
大豆第一遍在初花期叶面追肥。其配方是:每亩喷施增产菌浓缩液10毫升+磷酸二氢钾200克+尿素500克+绿浓素85克(或强力增产宝5毫升)。15天后,第二遍叶面追肥。其配方是:每亩喷绿浓素85克(或强力增产宝5毫升)+磷酸二氢钾200克+50%多菌灵100克。
9.大豆菟丝子防治技术。1980年生产科根据农垦部下达的大豆菟丝子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立项研究,摸清了菟丝子的生物特性、传播途径、发生规律,进行综合防治研究,取得成功,消除了菟丝子多年来给农场带来的灾害。这一科研技术1983年通过国家鉴定,在灾情发生区进行推广。
10.灭草。大田除草全部采用播后苗前土壤药剂处理, 充分利用旋转锄和松旋联合除草机,结合人工拿大草,杜绝了二遍药。
二、农 机
农机具技术革新
在国营农场的发展过程中,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为提高农场机械化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解决了生产中的很多燃眉之急,并为农业机械的发展闯出了新路,有一部分后来定型农机产品,都来源于农场的技术革新成果。农场从建场以来的主要技术革新项目简介如下:
(一)轴流式大型玉米脱粒机
此项改装由一队孙述德、韩福定、孙大林等人在参观外单位样机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玉米脱粒与扬场工序,在一个机器上进行联合流水作业的方案。
结构及工作原理。上部是一个直径约80厘米的轴流式滚简,冲孔式筛状凹板,由皮带式输送装置送入喂入滚筒,滚筒长度约 150厘米,凹板下是两台扬场机,玉米棒由人工喂入,经输入带送入滚筒后,脱出的粮食直接落到扬场机上,一次清选成粮,玉米核由尾部筛选后排出机外。此机班次工效30吨左右。
(二)悬挂式化学除草喷雾机
此项改装由场革新小组(附属修配厂领导)韩维钦、李创建、刁成贵,在参观外单位样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成。
该机是在东方红—75拖拉机的前后各悬挂两个药箱(每个药箱用三个油桶焊成),两个药箱串联,在拖拉机后部装上折叠式喷雾架,工作幅10米,利用拖拉机后桥上的水泵将药液压向喷管,通过喷嘴形成雾状喷射到土壤或作物上,达到灭草的目的,效果良好,工作可靠,在没有引进先进喷雾器以前,自己改装的喷雾器起到了推广化学除草新技术的作用。
(三)搅龙式拌种机
此项改装由一队黄向阳、果仲生研制而成。改装方法是利用康拜因的螺旋推运器进行种、药搅拌,用人工将种子喂入刮板升运器,在刮板升运器顶部,种子和农药混合,然后沿正反搅龙纵向、横向连续推运,种子在推运过程中与农药吸附在一起,出口处有灌袋装置。此项改装代替了人工摇油桶正反二十圈的繁重体力劳动,实现了机械连续拌药灌袋一条龙作业,班次工效10~15吨,以后推广到十二队等单位。
(四)摊收场机
此项改装由十队陈锡文研制成功。改装方法是在热特—25轮式拖拉机前部配置一木制推铲,用一个双向油缸控制其升降,从而实现了机械化摊收场作业,提高工效10倍以上,以后二队又在推铲下部装上活页式小刮板,机车前进可推场、集堆,倒退可划垄,进一步提高了机械化程度。
(五)颗粒制肥机
此项改装由农机科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外场经验后在农场推广的项目,在推广过程中,为了提高工效,农场十五队李维在原来立式刮板顶部,增加了一对“羊角形叶片”,使喂入物料强制压入搅拌筒内,使制肥筛筒上、中、下全部出颗粒肥,大大提高了制肥工效。这种立式刮板制肥机在20世纪70年代没有优质化肥时期,曾经是一种把农家肥制成颗粒肥的理想机器。
(六)大马力康拜因秸秆粉碎抛撒器
为了解决国营农场连年耕种土壤肥力下降的矛盾,农垦部要推广秸秆还田培养地力新技术。为增加秸秆还田面积,降低秸秆还田作业成本,农场农机科韩维钦、黄向阳在参观美国约翰迪尔公司丁D—7700康拜因秸秆粉碎抛撒器的基础上,根据国产东风—5自走联合收晒机的结构,改装成功锤式八片粉碎抛撒器,与东风—5型、CK—5型、E—512型大马力收割机配套,进行收割的同时,一次性将秸秆粉碎抛撒还田。秸秆粉碎长度15~20厘米,抛撒宽度3.5~4米。此项改装推广到红兴隆管理局各农场。
(七)E—512收割台仿形改装
此项改装是由十五队穆洪源改装成功的。E—512自走收割机是西德进口的,该机性能先进,但由于收割台是刚性挂接,作业中不能随地面浮动仿形,所以收割大豆时割茬高,机手不好操作。穆洪源把收割台下部改为单点链接,上部用弹簧吊挂,使收割台可以随地面上下前后浮动,提高了该机收获大豆性能,此项改装很快在东北垦区各场推广。
(八)液压铆
此项改装是由修配所赵镇海和修配厂黄应华研制成功的。该设备是用液压油缸制成一刚性铆枪,将铆钉用电阻加热器烧红后铆接拖拉机大梁,可以实现多位置铆接,大大提高了铆接工效,提高了质量,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九)大轮校正台
此项改装是由修造厂金德勋设计图纸、修造厂改装组研制成功的,该机是利用液压装置,对联接器、中耕机行走轮和牵引康拜因收割台行走轮变形后实行冷校正。工效高、质量好,解决了农场大轮变形的校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