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 第一节 医 疗
一、医疗机构
职工医院是农场的主要医疗服务机构。改革前农场一直实行公费医疗,1985~1997年,卫生经费由农场全额拨款,医院的基本建设和医疗设备购置由农场投资。1998~2001年,农场对医院只给予取暖、水电费和老干部药费报销补贴,人员工资、管理费和其他费用由医院自创。2002年后,农场对医院除楼房改造和大型医疗设备添置给予大部分拨款,其余一切费用由医院业务收入解决。
为改善职工医院医疗环境和住院条件,1984年农场投资 100万元,开始动工兴建医院大楼,建筑面积2 772.7平方米,1985年 8月完工,10月1日正式启用,之后多年由于未进行过大的维修,大楼门窗变形,内外墙皮脱落裂缝,冬不保暖,夏不遮凉。2002~2005年,农场投资53万元,医院自筹29万元,对医院大楼和其他卫生用房进行了大面积改造与维修,其中包括 200平方米停尸房改建和燃煤锅炉的改造。现医院有其他卫生建筑用房2 513平方米(不包括住院大楼)。
1986~1997年,医院设置床位70张。1998年实行卫生体制改革,压缩床位20张,至今仍保持50张床位,设有老干部病房1间、高级病房11间、普通病房3间,基本能保障本场职工住院和外来人口住院的需要。
医院根据服务功能、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设置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口腔科、五官科等,医疗科室有X光室、心电室、彩超室、理疗室、供应室、中西药房及病案统计室。
1985年,全场设基层卫生所36个,20个设在生产连队,16个设在农场工副业单位和机关、学校。1990年汽车队卫生所和公路管理站卫生所合并为东风岭卫生所。1993年撤销迎春转运站和石灰厂卫生所。1997年农场卫生体制改革,又陆续撤销了砖瓦厂、基建队、粮油厂、制材厂、修配厂、水利队卫生所,只保留21个生产队卫生所,中、小学卫生所,东风岭中心卫生所和机关中心卫生所。1985~1993年全场有基层卫生人员45人。1997年后经过调配录用,全场基层卫生所保留31人。2004年将东风岭和机关两个中心卫生所改制,成立东风岭社区服务站和场部地区卫生服务站,承担两社区的医疗救治、常见病预防和计划免疫等工作。
连队卫生所是农场初级卫生保健的网底单位,在农场卫生科和基层单位的双重领导下,开展本单位病人诊治,常见病、传染病预防,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并协助生产队精神文明建设和计划生育工作。
根据管局1995年积极开展基层卫生所达标活动的通知精神要求,到2001年全场有 5个单位被评为甲级卫生所。2002年后,农场陆续投资80多万元,加强对生产队卫生所房屋的新建和改造,到2003年底,全场25个基层卫生所全部实现了100%的甲级卫生目标。
二、医疗队伍
1970年,五十八团卫生队刚建立,医务人员多由二十团、二十一团调入,当时设主治医师1人、医师4人、护士 5人,药剂员2人,其他卫生人员 26人,远远不能适应人口发展的需要。1961年以前,国家从未分来过大中院校毕业生,农场为了加强医务队伍建设,采取送出去培训、自己办班培训、坚持在职业务学习和在实践中以师带徒等办法,充实了医疗队伍。1978年以后,知识青年大返城,三年卷走了75名卫生人员,又给医疗部门带来严重危机。农场又采取紧急措施,在职业高中举办了两期卫生人员培训班,培训60名医务人员,充实了基层医疗岗位。由于卫生人员文化结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业务工作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很难开展,农场的卫生事业发展较为缓慢。1985年后,农场出工资、出学费,先后安排86人次到全国各大医院、医学院校,脱产进修、培训,又先后有 4名国家统招统分的大、中专生分到农场医院,使医院卫生人员整体素质普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明显进步。1979~1980年,国家晋升考试、全场取得主治医师职称的6人,医师10人,医士11人,护士5人,药剂师 1人。全场已形成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体系,以防疫站为中心的防疫网。全场医务人员每月坚持一次业务学习,这一制度坚持了数十年,解决了很多业务课题。2003年,全院设置专业岗位55个,其中医生岗位13个,护士岗位15个,卫生防疫岗位4个,技师岗位5个,工勤人员岗位14个,内退 4人。在41位医务人员中,有大专学历的18人,中专学历的22人,高中学历的1人。取得专业任职资格中级 27人,初级14人,其中助级11人,员级3人。基层卫生所有卫生技术人员 31人,其中取得中级职称的10人,初级21人,其中助级的18人,员级3人。具有大专学历10人,中专学历18人。
十年来,广大医务人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其中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的19篇,省部级刊物上的34篇,总局和地市级刊物上的28篇。
1995年,根据卫生部医院等级评定标准,农场职工医院被评为一级甲等医院。1999年又荣获“爱婴医院”称号。1997年医院被农场评为文明标兵单位,并保持10年。
三、医疗技术
农场职工医院经过20年的不断发展、学习、提高及医疗设备的逐步更新完善,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和成熟。内、儿科能正确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传染病的诊治,能进行疑难病症、心律不齐、心梗阻、脑出血、脑梗塞、肺心病、小儿重度肺炎、心衰、腹泻性酸中毒、流行性出血热等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治愈率逐年上升,病死率逐年下降。外科、妇产科能开展骨折固定、轻重外伤抢救、急腹症及下腹部手术,胃大部切除、脾切除、乳腺癌根治术、胃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子宫肌瘤次全切、胆囊摘除、甲状腺大部切除、左右伴结肠切除、卵巢囊肿、剖腹产等手术。口腔科能完成镶装及病牙根治。检验科能完成血、尿、便、痰等常规化验,肾功、肝功、胸腹水、脑脊液离子检验。由于服务态度热情,技术措施完善,周边林场和农村的患者不断来场就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明显提升。
改革前农场卫生事业发展一览表
(1969~1984年)
表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