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预防防疫

第五节 预防防疫



                   第五节 预防防疫
  农场辖区,新中国成立前曾经有少数游民来此零星散居,他们虽已迁徙多年,但地区性传染病的发病率仍然较高。有流行性出血热,克山病,肺吸虫病和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等病症。1958年建场后,组织过防疫检查。1972年,开始在医院内成立了专业防疫组,专职 2人。1976年扩建为防疫站,专职人员4人,对在职人员进行了计划免疫。全场45口井,1984年底已化验 41口,发现铁质高碘少,已采取地区性改良措施,在盐库统一加碘。目前地方性传染病逐年下降,已控制到最低限度,其中小儿麻痹症14年未曾发生,麻疹病11年未曾出现。防疫措施是:
  1.对全场15岁以下儿童,进行免疫接种,接种率达95%以上。
  2.1983年,曾组织结核病普查,当时的发病率为万分之四十一,采取了控制、隔离和化疗。
  3.1981年,曾对地方性甲状腺进行过普查,当时患者 360人,经过长期服药治疗,只剩81人未痊愈。
  4.出血热病的预防措施,医疗部门组织专人研究并传授给所有卫生人员掌握发病规律及特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宣传职工积极参加预防。 防治措施:(1)建立领导机构和抢救组织,预防为主,积极灭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秋收提倡快收快藏,减少人和鼠的接触机会;(3)保持室内清洁,尽量消灭鼠类隐藏场所;(4)在劳动中随时注意避免感染,皮肤破损要及时处置,不随意在柴堆中躺卧,不要用手直接捉老鼠。(5)场防疫站每年以4 000元医药费买“敌鼠钠盐”做成饼干,发到生产队灭鼠,效果良好。(6)防疫站于1984年对全场180余名食品生产人员进行了普查,有疾病者立即调离。至今“流行性出血热病”的发病率已控制到万分之五以下。
  一、常见病预防
  (一)传染病预防
  自1985年以来,农场0~7岁儿童全部建立健全了计划免疫程序,按照规范要求,全程接种了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白百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四苗”接种率历年都完成100%。1993年起,0~7岁儿童开始接种乙肝疫苗。儿童传染病发病得到了很好预防,十多年未发生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小儿肺结核,有效保护了农场儿童的身心健康。流行性出血热是农场八十年代的高发传染病,由于春种、秋收劳动强度大,免疫力差、发病多为青壮年,病情重、病死率高。1993年,总局防疫站派人来农场调研,并作为预防出血热试点农场,要求一是加大全场灭鼠力度;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做到一线野外作业人员、生产队领导及工作人员普种出血热疫苗。1994~1997年,每年投放鼠药500公斤,鼠密度下降到4.6%以下,1 278人接受了出血热疫苗初种和加强,凡接种出血热疫苗的人员,到2005年无一例发病。猩红热发病,十年来罕见,近年外来务工人员增加,流动性较大,传染病预防很难控制,2005年农场发现 7例猩红热病例。由于早发现,早隔离,措施到位,猩红热发病被控制。另外,腮腺炎、森林脑炎偶有发生,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经过防治,发病率逐年下降。
  (二)地方病预防
  农场主要地方病是地甲病。1992~1996年,防疫站每年都对在校生和0~7岁儿童进行健康普查,累计发现地方性甲状腺肿大11例,发病多为靠山区连队,其中Ⅱ度3人,Ⅰ度8人,此病为长期碘缺乏引起,通过口服碘油胶丸矫治,11例生理性肿大症状基本消失。随着食用碘盐的普及,多年未有新病例发现。
  (三)季节性疾病预防
  农场地处高寒地区,冬长夏短,室内外温差较大,加上冬季野外工作时间较多,容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等疾病,特别是肺气肿、肺源性哮喘,进入冬季,病情加重,病人十分痛苦,没有特效药物控制。1995年后,支气管疫苗开始在东北地区应用,防疫站购进疫苗,给 142位老年病人分次接种,多数病人治愈,少数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控制和减轻。
  (四)群体性疾病预防
  群体性疾病大都发生在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场所,学校是肠道寄生蛔虫、蛲虫和沙眼等病的多发区,主要是卫生条件和不良生活习惯相互交差感染引起。1992年至1995年,学生体检每年都能发现三四十人患此病,经防疫站定期给在校生口服肠虫清预防,教育学生勤晒被褥、勤换内衣,蛔虫病、蛲虫病很少再发生。沙眼预防,要求在校生一人一盆一毛巾,毛巾不乱用、混用,避免相互感染、沙眼发病率下降到0.5%以下。
  1998年秋,防疫站按照农场要求,多次下队为泰来农场移民 283户新住区进行消、杀、灭预防工作。并免费为800余人移民注射出血热疫苗。
  二、疫情控制
  2003年春季,我国南方部分省、市和北京相继发生了非典型肺炎。此病发病快,病情重,死亡率高,疫情传播迅速,传染性极强,主要是接触感染,切断传染源是控制“非典”疫情蔓延最有效的唯一方法。为了保护全场人民的身体健康,控制外来人口和车辆的疫情传播,按照农场统一部署,在东风岭地区设立了“非典”留验站。防疫站每天派2~4人与公安、交通部门24小时昼夜值班,对进入农场的车辆和外来人员严查细问,逐项登记和测量体温,不漏掉一个疑似病人。在50多个日日夜夜里,累计消毒车辆1 452台次,留验人员 5 079人,来自疫区365人,查出有发热症状13人,并及时送到医院发热门诊观察治疗,使农场“非典”疫情预防达到预期目标,作出了贡献。2003年,卫生科长苑晓文被总局授予垦区防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三、食品卫生管理
  农场防疫站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的义务履行职责。
  1992年以来,每年定期为全场所有食品加工、销售、经营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对卫生条件审核合格的单位、个体企业发放卫生许可证。1994年以来,每月定期对农场饮食行业进行一次餐检,餐检频次合格率在 85%以上。春节、“六一”、中秋节,防疫站都对全场食品销售店,开展一次食品大检查,每年查出过期奶粉、罐头、霉变过期食品、劣质食品、“三无”食品50公斤以上。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杜绝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1997年,防疫站对农场粮油加工厂面粉仓库例行检查,发现储存的30吨面粉受潮结块发霉,不能食用,在农场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下,只能当作工业用料销售。
  2005年,农场食品卫生监督所被农垦总局授予“先进单位”称号,卫生科长苑晓文被省卫生厅授予“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先进个人,总局卫生局“卫生监督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四、改水改厕
  农场居民生活用水为地下水源。1984年前,除场部地区单位使用深水井二次加压供水外,其它生产队生活用水,均为浅表水井提水。1984年后,农场开始打深水井,安装自来水,通到各居民用户家。到1989年,全场除十三队仍使用手压井外,都用上自来水,26个供水点基本都设有水净化处理设施。1993~2000年,防疫站三次采集全场水样,送往佳木斯、分局、饶河县防疫站化验,检测结果:三队、四队、五队、六队、九队、十一队、十二队、十五队水质透明度、浊度、絮状物,细菌总数超标,其中部分单位有铁锈味,口感差,水质不符合安全饮用水标准,防疫站向农场提出了整改建议,以后逐年整改。
  防风、防雨、防渗漏,是卫生厕所的标准。过去对厕所的建设,随意性较大,没有长远规划,简易性的较多,即使建有砖瓦结构的厕所,没有专人维护,早已墙裂顶塌,不能使用。随着农场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部分单位重视了卫生厕所的建设。到2005年,农场共建公共卫生厕所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