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妇幼保健
第六节 妇幼保健
第六节 妇幼保健
从1958年起,农场把妇幼保健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根据妇女身体特点,提出对女职工在劳动中实行“三调三不调”的原则,即:在经期或 哺乳期实行“调近不调远、调干不调湿、调轻不调重”。同时还对妇女宣传生理卫生知识。1960年五分场的场部专门成立了产院,专为孕妇检查胎位和实行新接生法。分场设妇女助理员一人,负责全场的妇幼保健工作。
1975年以后,农场对妇幼保健工作更加重视,经常对儿童进行普查。 1983年,全场1~7岁儿童657人,全部入托,过着集体生活。受着早期教育,体检后建卡片的540人,发现有佝偻病儿童15人,及时采取了治疗措施。对1 653名妇女抽查了633人,查出有妇科病 379人,分别进行了各种治疗。
农场妇幼保健站成立于1985年。主要工作负责全场妇女病防治、婚前健康咨询、孕产妇孕期健康保健、0~7岁儿童健康保健。
妇幼保健工作目标是妇婴幼儿死亡率1.0‰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下,孕产妇系统管理在95%以上,儿童系统管理95%以上。
一、妇女保健
⒈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凡户口在农场,符合法定手续登记结婚的妇女,在怀孕期间,妇幼保健站都纳入系统管理,给每一位孕妇建立健全保健卡,孕期体检 8次以上,对高危孕产妇,实行专案管理,并提前两周持保健基金证入院待产、分娩,确保孕妇孕期安全。
⒉加强爱婴医院管理、检查和指导。严禁家庭分娩,坚持住院分娩制度,实行科学新法接生,按期做好产妇及新生儿的产后护理,产后访视。对早产儿、低体重儿,进行规范化个案管理,产后42天到农场医院进行母子健康检查。宣传母乳喂养知识,指导母乳喂养技术,协助医院提高爱婴医院“母婴安全工程”的服务质量和信誉。
⒊加强妇女病防治。妇女病是妇幼保健站预防工作的重要部分,对已婚妇女实行定期健康检查,可早期发现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及其他严重疾病隐患。从1994年起,妇幼保健站每年下队到各单位进行妇女病普查,3年普查率在 100%以上。广大妇女破除传统观念思想,自愿接受健康检查,普查率逐年提高,2005年达到86%,查出患病人数659人,其中卵巢囊肿 180人、盆腔炎129人、宫颈糜烂202人、阴道炎72人、子宫肌瘤40人、附件炎7人、外阴白斑3人、宫颈息肉16人,对查出的疾病都做了相应治疗,治疗率在 95%以上。通过普查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广大妇女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十年间查出的 300余人子宫肌瘤患者,她们大部分都做了根治手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由80年代的80.78%下降到现在的34.14%。妇幼保健站和农场计生办相互协作,对全场妇女的健康水平和妇女病防治,提供了优质服务和无偿检查。
二、儿童保健
(一)儿童健康及生长发育评价
妇幼保健站自1986年以来,每年对全场0~7岁儿童进行健康体检,根据儿童身高、体重、生长发育进行综合评价。依据1986~1995年体检资料分析,综合评价儿童生长发育低于均值的为11%,正常均值为83%,超均值为6%。1995年后,随着儿童保健和预防措施不断完善,儿童健康水平日益提高,0~7岁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低于均值的4.7%,正常均值为 86.2%,超均值9.1%。综上儿童生长发育低下虽逐年减少,但超均值儿童有所增加,主要原因为高热量食品摄入过多引起。
(二)儿童常见病防治
儿童“四病”防治工作从1986年开始,每年对全场0~7岁儿童进行4:2:1体检,根据1986~1995年检查结果,儿童常见病总的发病率平均为24.15%,其中贫血为8.7%,佝偻病患病率为4.2%,新生儿腹泻为3.4%,其它为 7.85%。防治措施:贫血儿童采取口服富儿血、补血口服液;佝偻病,肋内、外翻,下肢内、外八字形,以补充钙剂为主,矫治为辅;对厌食、发育不良,补充糖锌口服液。早期对孕期和哺乳期妇女,0~2岁小儿服碘、补钙预防。开展新生儿母乳喂养,科学喂养方法,儿童常见病逐年下降。现0~7岁儿童贫血率为2.2%,佝偻病发病率在1%以下,新生儿腹泻为0.8%,小儿肺炎也在0.5%以下。经过多年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控制取得可喜成效。
(三)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保健制度》及《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托儿所卫生保健工作指导,把好入托、入园和学前班儿童体检关;把好幼教人员的健康体检,禁止患有法定传染病的人员从事托幼工作。保障儿童身心健康,营造安全、卫生、和谐的寓教环境,使托、幼园所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儿童保健由预防接种、营养保健型,向健康益智的新领域发展。
农场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卫生科长苑晓文被总局评为“十五”期间垦区妇幼保健工作先进个人,杨彩晖在2003~2005年,被分局评为妇幼保健系统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