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家
给你一个家
焦新秋
平常的日子里发生不平常的事儿,总让人们记得最牢。
1998年 9月20日,既非过年又不是节日的红旗岭农场沸腾了:数百面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彩旗在道路两边迎风招展,几十幅书写着“红旗岭人民欢迎您”、“红旗岭就是你的家”等字样的条幅横空悬挂在公路上。
由运输公司、公路管理站、物资公司等单位组成的 200多人的秧歌队随着欢快的鼓点翩翩起舞。近千人的欢迎队伍在场长苑晓平的率领下正等待着那个不平常的时刻。
到了!到了!当时针指到9时的时候,载负821名来自泰来农场的灾民的车队出现了。
此时,苍天仿佛也知道今天不比寻常。为了不辜负红旗岭的厚意,阴沉多日的“脸”终于绽出了笑意。
阳光灿烂,万里晴空。当800多名移民知道到家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从篷车中探出了头。
啊!蓝天,多么美的蓝天。明天,不,就是现在,我们就是红旗岭人了。我们将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共享这个蓝天。
场长苑晓平快步走到车前。
他张开双臂,深情地说:“同志们辛苦了。到家了,大家到家了!”话音还未落地,车上车下的人们一齐欢腾起来……
红旗岭人伸出热情的臂膀欢迎饱受洪灾痛苦的移民
9月15日晚 18时,97辆车组成了红旗岭建场以来规模最大的运输队。农场党委书记赵秋柱亲自带队开赴泰来农场。
9月20日上午9时,经历了 5个昼夜、2 800多公里的里程,283户泰来农场的灾民顺利迁移到了红旗岭农场。821位移民没有一个走失,没有一个受伤; 97台车没有一辆出事,没有一台受损。
似乎这事儿顺利了,顺利地让人感到平淡。其实,在这顺利中却凝结着一万名红旗岭人的无数心血。
当接到总局要求部分农场安置泰来、肇源灾民的通知时,红旗岭农场主动请缨,做出了让人感动的选择:安置500户灾民。
当上级下达红旗岭农场安置 300户泰来农场灾民的决定时,红旗岭人全都动起来了。会议室里,农场领导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安全接运、尽快安置”——一个周密、成熟、可行的方案形成了。
当97辆接运灾民的车队即将出发时,农场领导再次告诫大家:服从指挥,安全第一,一定要把300户灾民安全运回来,并认真地检查了所有的车辆……
统率97辆车的农场党委书记赵秋柱,在5个昼夜的接运过程中只睡了2个小时。
场领导中年龄最大的年近半百的常务副场长姜春义,负责指挥运输灾民的物资。一路上,姜副场长同样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身患严重哮喘病的垦区好职工标兵、宣传部长兼广播局长张志平,为了留下这珍贵的历史镜头,亲自带摄像机随车录像。回到家后,整整一天下不了床。
100多名司机师傅,个个都是好样的。在车队中,无论是否认识, 无论年龄大小,他们成立了一个战斗集体,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红旗岭人献出炙热的爱心给灾民一份温暖
1998年,对于中国是个灾难之年。长江、松花江和嫩江的洪水使数以万计的人们失去了家园。1998年对于红旗岭也不是个好年头,建场以来从未遇到的旱灾使农场数万亩麦田受灾严重,20多万亩秋粮减产,职工们手头拮据,但具有北大荒人奉献精神的红旗岭人为了灾民能尽快得到安置慷慨解囊,留下了一幕幕感人画面。
8月24日红旗岭下起了大雨, 但俱乐部门前自愿向灾区人民捐衣物的人却络绎不绝。十七队居民姚景贵一家捐出了价值 2 000多元的新衣服,二十队是农场最边远的生产队,距场部40多公里。书记带着人冒着雨到场部向灾民捐衣物。他们宁肯自己的衣服被浇湿,也不让雨水淋了为灾民捐的衣物。老干部胥立三一人捐出了一床棉被、一件大衣和一套棉衣。短短的一天,红旗岭人捐出了价值40多万元的新衣裤、新被褥……
9月 1日,新学期的第一天,1 000多名中小学生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举行以“洪水无情人有情,我为灾民献爱心”为主题的活动。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捧出了为数不多但感情真挚的零花钱、压岁钱……
9月8日上午,红旗岭老干部活动室内,70多位白发苍苍的离退休干部排着长队捐款,以表达他们心系灾民、情比海深之情。年逾古稀的老八路马宗金捐出了 300元钱;退休干部,原工商局长滕开祯又拿出了 200元,这是他第三次捐款;耄耋之年的离休干部姜洪奎多年不能出门了,便让女儿把捐款送去;年过花甲的王玉娟是农行红旗岭办事处的退休干部,她家 5口人中有 3个常年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但她得知要为安置灾民捐款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捐出了100元钱。在这次捐款中,离退休干部平均每人捐款150元,全场1 000多离退休人员捐款7.7万元。
还有一个感人的事。木材厂退休工人王世英,今年50多岁了。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两个特点:一是体弱多病,家庭困难;二是经常上访,反映问题。而在这次为灾民捐款活动中,他先后两次到民政部门自愿捐出60元钱。中学教师王家鲁回山东探亲,错过了捐款的时间。他回到学校后,听说了捐款的事,马上到民政部门补上了捐款。
诸如此类感人的事情不胜枚举。红旗岭人为安置灾民,仅个人捐款捐物达80多万元。
红旗岭人倾尽全力让移民们有个像样的家
1998年,红旗岭人创造了建场以来的又一新的“吉尼斯”记录,一个月建好 211户面积达5 061平方米的砖瓦结构住房。
为了让移民们能尽快有个家,能够顺利过冬,农场筹集了 300万元为移民建房,场长苑晓平亲任总指挥,苑场长要求各接收移民的单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建成能过冬的、像样的住房。
不做美的天公,让9月的红旗岭阴雨连绵,给原本紧张的建房工作又增加了更多的困难。
建房首先要有砖。红旗岭农场唯一的砖厂是私营企业。厂长何江军接到场长的通知后,向农场表示:不论给多少钱,什么时候给我,我们砖厂一定保证为移民建房所用的一切砖。
砖厂有一个明文规定:雨天严禁入场。而现在这个规定给废止了。连绵雨中,几十台车辆川流不息地碾压在砖厂的厂区道路和放砖场。由于车流过大,道路被压出了大水坑,何厂长就花钱组织人员用推土机平。职工们冒着雨装砖,一干就是一天,没有一个喊苦叫累的,没有一个讲价钱的。 200多万块红砖按时运到了建房工地,为保证移民住房的按期完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后,人们给何江军算了一笔帐:每块砖他少要了5分钱,200万块就是10万元;道路、放砖厂破坏严重,如果修复至少需要1.5万元;10多天里,他每天自己掏钱1 000多元给装砖的职工发工资,又是1万元。为移民建房,何江军的砖厂奉献了近13万元。
有砖没有木料也不能建房。又有一个私营企业为此做出了奉献,红旗岭农场木材综合加工厂是垦区青年再就业基地、红兴隆分局“优秀私营企业”。厂长苑海平为了灾民建房,毅然中断了同广东、山东等地商家的供货合同,带领全体职工全力以赴加工建房用料。他有多少损失,人们无法估算。起码信誉受损,原料浪费惨重。苑海平不仅没有一句怨言,还把畅销的下脚料、板皮等以最低价出售给移民。
突击建房,时间紧任务重。缺少专业技术人员,许多退休的老瓦匠再度出山。年龄大的干不动力气活,就坐镇指挥作技术指导;能干动活的就操起家什和年轻人一起干。人员还不够,农场雇用了外埠施工队。负责具体施工的基建科科长梁德远、副科长闫守正、李中秋奔波在全场15个建房工地上。在这一个月里,他们既是指挥者,又是工作者,还是服务者。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问题,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30多个日日夜夜,红旗岭人倾尽全力为移民建造起了新住房。当移民们来到红旗岭时,212户新房落成了,88个旧房改造一新。 800多灾民住进了温暖、舒心的新家。
融入一个大家庭共享同一个天地
有人说,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能够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并能使其融为一体。由移民组成的红旗岭农场同样能兼容五湖四海的来客,能使之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成为农场的主人。
800多名泰来农场的移民一踏入红旗岭农场这块土地,首先感到的是温暖。
9月 20日,当接送移民的车队到达红旗岭农场的门户——东风岭地区时,数百名自发组成的欢迎队伍敲锣打鼓,场长苑晓平和场领导们站在欢迎队伍的前面,迎接移民们的到来;当移民们来到生产队时,老职工们纷纷把移民们拉到家中,给他们准备好了饺子、包子和好菜。
当移民住进新房后,农场又送去了面粉、豆油、猪肉,职工们送去了自己家的蔬菜。许多移民家中的蔬菜盛不下了。
当天气寒冷的时候,生产队又为移民们送去了柴草和煤……
为了使移民尽快生产自救,农场安排好了他们的生活之后,又组织他们投入到秋收生产中去。红旗岭人和移民们共同劳动,共同收获,已分不清谁是本地人,谁是移民了。移民们有了受灾后的第一笔收入。最让移民牵肠的是他们的子女入学问题
9月 23日,也就是移民来场的第三天,76名学龄子女全部走进了学校。农场中小学为灾民子女们腾出了最好的宿舍,挑选了最好的课桌,保证了这些学生的住宿、就餐及学习。中学的教职工们又先后两次捐款1万多元帮助移民及其子女生活。
校领导们做出了“我们学生有的,移民学生也要有”的决定。 校长杨海等校领导们利用3个晚上为移民子女赶制了床单、被罩。红旗岭中学是垦区比较有名的文明学校,在校生们都有统一的校服。当移民户的学生到校后,全校教职工又捐款 2 800多元为他们定做了校服。移民户的学生缺课了,学校的教师就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课。王文志、李巧玲、宫云泉、徐新英等老师坚持为移民户的学生补课近两个月。许多移民看到农场和学校如此关心帮助他们的子女,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东迁到红旗岭的泰来移民,已在短短的两个多月里完全融入了红旗岭这个大家庭。
他们已成为红旗岭人的一部分。
将来,他们将和红旗岭人一样,在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上共享一片蓝天。
选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涛头唱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