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自然灾害 第五节 自然灾害
一、旱,涝灾害
由于建三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渗透性能差,稍有降雨,就可成灾。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涝灾。全年降雨在 600毫米以上,即为涝年;700毫米以上为重涝年;500毫米以内则为平常年。多年来,观察按阶段降雨量定早、涝的指标如下表
单位:毫米
在作物生育期内,凡超过此指标的限度,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危害。从27年的资料归纳,各阶段出现的涝、旱如下;
春播期(即4—5月份)出现涝年的机会多,在27年中有12年,占44.4%,旱年仅有4年,占14.8%,正常年有11年,占40.7%。
涝年是:1957、1958、1959、1960、1962、1963、1969、1971、1973、1976、1979、1983年。
旱年是:1964、1966、1978、1982年。
正常年是:1961、1965、1967、1968、1972、1976、1978、1980、1981年。
夏锄期(即6-7月中旬)涝年有14年,占51.9%;旱年有6年,占22.2%;正常年有7年,占25.9%。
涝年是:1959、1960、1961、1962、1963、1976、1971、1972、1973、1974、1978、1981、1983年。
旱年是:1966、1968、1975、1977、1980、1982年。
正常年是:1957、1958、1964、1965、1969、1970、1976年。
麦收期(7月下旬—8月下旬),涝年有8年,占29.6%;旱年有7年,占25.9%;正常年有12年,占44%。
涝年是:1959、1961、1962、1964、1969、1971、1973、1981年。
旱年是:1967、1974、1975、1977、1979、1980、1983年。
正常年是:1957、1958、1960、1963、1965、1966、1968、1970、1972、1976、1978、1982年。
秋收期 (9月下旬~10月下旬),涝年有7年,占25.9%;旱年有8年,占29.6%;正常年有12年,占44.4%。
涝年是:1959、1962、1965、1969、1971、1972、1981年。
旱年是:1961、1963、1964、1967、1970、1973、1976、1979年。
正常年是:1957、1958、1960、1966、1968、1974、1975、1977、1978、1980、1982、1983年。
在这27年中从4 月到10月的生长季节,重涝年只有1959、1971、1981共三年,阶段早有1961、1966、1967、1968、1973、1975、1977、1982共八年。但遇到较旱的年景,小麦、大豆还能有较好的收成,如1966年春播期间大旱,1968年大田管理期间山树都旱死,可是勤得利农场小麦分别获得亩产94.7公斤和106.7 公斤,七星农场小麦也分别获得亩产95.5公斤和105 公斤,但涝灾减产的幅度大,造成局部低洼地绝产,平岗地丰产不丰收。
二、低温、风、雹、霜灾害
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春季,经常伴随春涝同时发生,主要危害是推延种子发芽出工日期,幼苗出土后脆弱。
风害:春季播种期间大于4级以上的风,可将复土吹走。作物生长中期,大于5级以上利于小麦扬花、授粉,并易倒伏;对大豆花荚损伤较大,造成落花落荚。
雹灾:常常一条一块地出现,比较有规律,多在七星农场 9队和36队之间,稍偏东北经青龙山农场向勤得利农场 2队呈带状,常常不同程度发生,但面积不大,轻者打掉或打穿叶片,重者将植株打断。
霜害:主要是早霜,出现在9月中、下旬,对尚未成熟的大豆,玉米造成危害。
出现低温、风、雹、霜害的年份是:
低温害年份:1957、1958、1960、1961、1964、1965、1966、1969,1971、1972、1976共11年。
春播期风害年份:1961、1963、1964、1965、1966、1967、1975、1977、1978、1983共10年。
生长期风害年份:1971、1974、1978、1979、1980、1983共6年。
雹灾年份:1969、1972、1973、1976、1977、1979、1980、1981、1983共9年。
霜害年份:1964、1966、1967、1969、1972、1976共6年。
综上所述,灾害性天气,历年都有,对农作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一般规律是:涝、旱同年同时出现的较少, 多数年份是前期涝,后期旱或者前期旱,后期涝。 前期涝为多数,有“十年九春涝”之说,基本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1967年、1975年、1980共三年,绝对风调雨顺的年份是没有的,旱涝不均是经常的。
1973年,遇到了特大春涝,机械无法下地,播种十分困难。虽然全师动员排水,但雨水十分频繁,从4月16日起一直持续到6月6日,共51天雨量达到133.6毫米,播期一推再推,小麦播到6月15日,大豆也错过了播期,339万亩耕地仅种上226.5万亩,占耕地的66.8%。由于小麦播期过晚,出现湿整湿播的现象,扬花期又遇到了高温,使30多万亩小麦绝产,颗粒无收。成灾面积:小麦1056438亩,大麦12438亩,玉米8583亩,谷子 37258亩,高梁1220亩,大豆362390亩,其它作物 44062亩,234.8万亩的粮豆作物总产5826.6万公斤,比上年220.8万亩粮豆作物少收7002.8万公斤。粮豆平均单产仅有24.3公斤,小麦平均单产仅23.8公斤,比播种量稍多一点,大豆平均亩产28.3玉米50.1公斤,农业亏损5503.3万元。
1981年出现本地区百年不遇的特大涝灾,全年降雨量为 892.4毫米。这一年是前期正常,对播种十分有利,还有春开春播的时机,总耕地面积516.8万亩,播种面积近519.2万亩。其中:粮豆播种达到 500.8万亩,是本地区有史以来达到的最高播种面积。幼苗出土后,由于肥足、水足,长势喜人。小麦灌浆后,全局普遍进行了产量预测,平均亩产在 150公斤以上,个别地号 300公斤以上。但从5月31日开始就频频降雨,到6月底降雨19天,雨量达189.6毫米;7月降雨16天,雨量达23.3毫米;8月降雨23天,雨量达189.6毫米,共计58天,雨量达 563.2毫米。285万亩小麦, 大多数泡在水里,不仅机械不能下地,连人空手也难进地,眼巴巴“望洋兴叹”。人工前期抢割的一部分小麦也被泡在水里,小麦粒在穗上就发了芽,损失十分惨重。大豆也被泡在水里,低的地方大豆刚刚露头,高平地撤水之后,每株仅剩1—2个豆荚。全局还有 2.3万亩大豆遭到了雹打。这一年,小麦绝产 71.3万亩,大豆绝产99.3万亩,杂粮绝产5.6万亩。减产6成以上的 139.2万亩;减产8成以上的69.8万亩。计划粮豆4.5亿公斤,争取5亿公斤的目标被毁之一水。总产仅9418.2万公斤,其中小麦亩产仅23.8公斤,大豆12.5公斤,玉米 7.9公斤,粮豆平均18.8公斤,除口粮、种子、饲料之外,仅上交89.99万公斤,是历年上交量的1/190,商品率仅为0.96%。农业生产亏损11187.4万元。
1982年的春涝、夏旱。由于1981年严重内涝,一直延续到1982年,属于天不涝、地涝。头年伏秋抢翻地仅117万亩。还有大部分地土壤过湿,给春整地造成困难,小麦播期推后,到4月5日全局仅播种3900亩,4月底才播下7.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5月15日累计播种52万亩,一直拖到5月20日,全局完成90.96万亩,完成播种计划的58.1%。但进入5月后,长达73天之久无雨,小麦苗底部叶干死 1—2片,土壤水分已在凋萎系数之下,有的耕层水分仅在7—8%,保苗受到严重影响,亩保苗在40万株以下的达到了 274600多亩,占全面积的30.4%。开花期干旱,受孕率低,麦穗结实少,小麦身量又小,仅有50—60厘米,个别有30—40厘米,割倒拾不起来。这一年小麦亩产仅34.5公斤,是1969年以来的第三个低产年。大豆也受到了干旱的危害,一大部分种子入土后处于“烙干”状态,一直到 7月11日,各场普遍降了一场喜雨,大豆才开始发芽出土,相对地缩短了生育期,造成光照和积温的不足,影响了大豆的正常发育。大豆亩产仅83公斤,未达到计划产量90公斤的目标。玉米也受到干旱的影响,亩产仅32公斤。
三、生物因素灾害
生物性灾害与气候因素有直接关系,但直接危害作物的是各种致病微生物和害虫。
因为本地属新开垦,1976年以前各种病虫害很少发现,随着生产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使正规的轮作长期建立不起来,连年的重茬,迎茬,各种病、虫害逐年发生起来,但由于植物保护工作的加强,注意了种子处理,预测预报工作,基本上未使其造成较大的危害。
1980年前哨农场发生小麦赤霉病,小麦磨面吃后头痛,群众称为“头痛面”,1983年全局小麦因得赤霉病,产量平均减少百分之八,损失3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