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经营状况

第四节 经营状况


 
                第四节 经营状况
  十五年的生产规模,发展是迅速的,可分三个时期:
  一、兵团组建前期(1958年末统计数字)
  原有4个老农场(八五九、胜利、七星、勤得利),74个农业生产队,总人口49612人,固定职工23458人,其中农业工人13310人,耕地面积98.5万亩,每职工负担耕地面积42亩。播种面积83.0万亩,粮豆播种面积79.9万亩,拥有链轨拖拉机 293台,胶轮拖拉机31台,联合收割机133台(其中自走式26台),各型汽车115台(其中载重汽车92台)。
  造林面积10773亩,有林场、苗圃4个,林业工人62人。
  畜牧业由各农业生产队兼营,以养猪为主,并饲养部分役畜及奶牛。畜牧工人 910人,养猪基地74个,养鹿基地1个。猪年未存栏数16556头,黄牛2007头,奶牛58头,羊1122头,鹿40只。
  工农业总产值 3082.6万元,农业总产值2242.2万元,占72.7%,牧业总产值81.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
  工业生产只是自给性生产,其产值722.3万元,占23.3%,建材工业单位4个,生产红砖1200万块;锯材工业单位4个,加工木材6550立方米;粮油加工单位4个,加工面粉7037.8吨,豆油273.7吨;酿酒厂3个,白酒281.9吨。
  二、兵团六师时期(1969—1975)
  扩建了4个老团(原八五九、胜利、七星、勤得利农场),新组建了6个团(57、 59、60、61、62、68团) 和一个反修营。在这期间大面积的开荒建点,迅速的扩大耕地面积,接收大批的城市知识青年,所以生产规模飞速的发展。经营方针,以粮为纲,主要生产小麦和大豆。
  到1975年已有10个团及1个反修营,313个农业连队,总人口119000人,固定职工 66440人,其中农业工人 334.48人,耕地面积342.3万亩,比1968年增247.5%,每职工负担耕地面积51.5亩,比1968年增 22.6%。播种面积299.5万亩,粮豆播种面积290.0万亩,拥有链轨拖拉机1209台,胶轮拖拉机 426台,联合收割机799台(其中自走式199台),各型汽车638台(其中载重汽车521台)。
  林业累计新植造林面积9987亩,林场(林业站)21个,林业工人188人。
  伴随大面积开荒建点,畜牧生产也大干快上,积极发展。但由于1972、1973年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粮食减产,饲料缺乏,有过下降趋势,而总的还是发展的。当时畜牧工人3002人,养猪基地以农业连队兼管,有鹿场6个,猪年末存栏数45967头,黄牛 3655头,奶牛319头,羊4982头,鹿803只。
  工农业总产值10402.4万元,农业产值7838.3万元,占总产值75.4%,牧业产值 299.7万元,占总产值2.9%。
  工业总产值 1725.7万元,占总产值16.6%。有建材工业单位13个,生产红砖3871.6万块,水泥196吨,锯材工业单位10个,加工木材 12891平方米,粮油加工单位10个,酿酒工业单位9个,年生产面粉20689.8吨,豆油463吨,农用机械修理工业单位12个。
  三、管局时期(1976—1984)
  建三江管局是在兵团六师的基础上组建的,正值打倒“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局是以“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为主导而发展的,开荒的原则是在种好现有耕地基础上,积极扩大现有耕地面积,且在不增加新场的前提下,搞连片开荒。对二级制农场要求达到30—40万亩的规模,对规模较小的生产队进行了调整。在这期间新建了洪河农场,反修营扩建为前锋农场。经营方针仍以农为主。
  到1984年已有14个农场,农业生产队299个,总人口数为159150人,固定职工75492人,其中农业工人31185人,耕地面积570万亩,播种面积451.8万亩,粮豆播种面积435.3万亩,拥有链轨拖拉机2046台,胶轮拖拉机1137台,联合收割机2201台(其中自走式1281台),各型汽车1228台,其中载重汽车956台。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 99%,晒场机械化程度达70%以上。
  全局有林场16个,场中心苗圃13个,连队苗圃 118个,苗圃树种有:杨树、落叶松、樟子松、鱼鳞松、水曲柳、紫穗槐等。主要经营次生林抚育更新和育苗。管局阶段新植造林面积59766亩,主要造林是农田防护林,主要树种是杨树。
  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并饲养少量役畜、奶牛、鹿、羊及家禽等。专业畜牧队 7个,养羊基地7个,养鹿基地6个,大部分由农业生产队兼营,畜牧工人747人。猪年末存栏16193头、马1098匹、黄牛689头、奶牛56头、羊6902只、鹿1322只、家禽6128只。
  渔业:1981年以前,在八五九、胜利、勤得利三个农场有渔业队3个,都以捕捞为主。1981年后,开始有人工养殖。1983年有渔业队5个,养鱼水面7247亩,放养鱼苗159.6万尾,鱼产量709.2吨(其中养殖产量12.7吨)。
  工农业总产值29010.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5169.2万元,占总产值的86.8%。林业产值311.9万元,占总产值1.1%。畜牧业产值312.1万元,占总产值 1.1%。渔业产值84.9万元,占总产值0.3%。
  工业生产属自给性生产,其产值3840.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1.32%,工业工人5259人。电力工业有4个,其中有6000千瓦和3000瓦功率的火力发电厂 2座,发电量 3654.1万度。建材工业单位19个,生产水泥6153吨,红砖9098万块,红瓦6.3万片,白灰 3339.5吨。锯材工业单位9个,加工木材14504立方米。农用机械修理工业单位12个,修配产值637.3万元。氧气厂1座,生产氧气7576瓶。粮油加工单位14个,生产面粉 30084吨,豆油2168.7吨。酿酒工业单位 3个(含酿酒厂1个)生产白酒578.2吨,啤酒1253吨。其他食品工业3个,加工糕点346吨,酱油676.8吨。
  商业服务行业:务农场都有,有综合性商店 44个(其中:全民33个,个体11个)、收购站3个,招待所17个(其中:全民12个,集体5个)、理发馆2个、照相馆3个、被服厂2个,钟表修理,电器修理及饮食行业等等。商业服务行业人员共有1379人。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本垦区的文教卫生,科研事业也有了蓬勃发展。全局有职工中专3所,职业高中12所,普通高中29个,小学校331个,电大班1个。在校学生 38080人,教师3374人。有中心医院1所,农场职工医院14所,分场卫生所(室)24个,床位1125张,医生435人。管局有农业科研所1个,各农场有科研站,基本上已形成科研试验网。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促进垦区经济的发展,加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确定黑龙江农垦开荒300万亩项目。我局承担 122.9万亩任务,包括 18个项目点和1984年新建的“二道河,鸭绿河”两个农场。此项目从1983年开始实施,到1987年形成生产能力,这个项目将使大面积荒地开发建设成为经营规模合理,基础结构良好,技术装备先进,耕作制度科学,种子系统完整、企业管理现代化、商品率高的粮豆生产基地。该项目的实施必将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