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第三编 经济

第一章 农业

第一节 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第一节 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1956年至1968年,仅有七星、勤得利、八五九、胜利四个农场,耕地面积由 5.1万亩发展到98.5万亩,播种面积由2.5万亩增加到83万亩,平均每年开荒7万亩左右。平均粮豆亩产74公斤,其中小麦为93.5公斤,大豆为54.7公斤,玉米为66.5公斤,水稻为56公斤。十三年共生产粮豆38971.5万公斤,年平均2997,8万公斤。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连续亏损八年,共亏1271.7万元。从1965年开始,连续四年盈利,加上1958年盈利9.3万元,共盈利2015.9万元,盈亏相抵尚盈744.2万元。
  1969年至1976年,六师时期的主导思想是:迅速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屯垦戍边哨所”,鼓励四个老场和新成立的六个农场,多开荒、多种地、多打粮、增加粮豆总产,为国家多做贡献。
  1969年春一个以老职工、老转业官兵为主体、下乡“知青”为生力军的开荒战役的序幕拉开。开荒进展十分迅速,一台车从几十亩一跃超过百亩,最高一个大班次开荒 140亩。从1969年至1975年七年间开荒 307.2万亩,平均每年开荒43.9万亩。最多的一年是1972年,这年由于天气干旱,对开荒十分有利,全年开荒106.9万亩。
  在1972年上半年,全师耕地已近 250万亩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当休整补充一下,把土地规整连片,待上级给了投资后,再稳步开荒,适当扩大面积,提出“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的方针,另一种意见认为,只有多开荒,多种地,才能多打粮,上级给投资要开,不给投资也要开,只要开出荒来,不怕上级不投资。提出“在发展中提高”的方针,两种意见争论不休,后来合而为一,叫做“在发展中巩固,在巩固中提高”的方针。因此,在1972年形成了开荒的最高峰,一年开荒106.8万亩,占七年开荒总和的34.8%以。
  当时,全师贯彻了“边开荒,边种地,边打粮”的精神,各团力争春开春播一部分地,主要是大豆,以减轻当年成本,增加收益。春开春播多以大豆为主,也有播麦的,但面积不大。
  由于各级领导的精力集中在开荒上,因而对已有耕地的基本建设等都排不上号,生产基础较差,化肥、有机肥也少,基本上是粗放经营,广种薄收 (当时也提出多种多收,实际上做不到),加之部分耕地在低洼地上,又无排水抗涝措施,每年都有60一100万亩地种不上,即使种上遇到伏、秋涝,绝产、减产十分严重,农业生产处在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境况之中八年平均粮豆单产仅71.3公斤,八年共生产粮豆93385.8公斤,平均每年生产13340.8万公斤。每个职工平均每年生产粮豆2444.1公斤,上交856公斤,商品率为35%。
  由于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豆总产迅速增长,也获得了成本低,相对收益高的效果,八年间六年盈利(4205万元),两年亏损(4036.8万元),盈亏相抵盈 168.2万元。农业亏损最重的一年是1973年,亏损3600万元,有天灾春涝的影响,但瞎指挥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小麦越期播种到6月15日,这年仅小麦绝产30多万亩,大豆播期也拖后,粮豆平均亩产仅24.8公斤。
  兵团广大职工用七年的时间开垦出300多万亩良田,以每年开垦 40多万亩的速度扩大耕地,由于耕地迅速扩大,使六师扎稳了营盘,站稳了脚跟,为后来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1976年至1984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以后,农业生产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开始向精耕细作,提高单产方向转变,注重了科学种田和各种增产技术的应用,标准化作业广泛实行,选用优良品种,增加了化肥施用量,开始了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培肥地力的措施。同时普遍应用化学灭草,引进防治大豆灰斑病,小麦赤霉病,各种微量元素等新技术。总结和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大豆栽培和小麦栽培常规措施,在一般年景条件下,作物单产逐年提高,此间,除了遇到1981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涝灾外,都取得了较好的收成。1980年粮豆平均单产达到了 104.7公斤,每个职工平均生产粮豆6012公斤,上交3704公斤,商品率为61.6%,排总局第二位。这一时期,七年中六年盈利,一年亏损(1981年)。但1981年遭百年不遇的特大涝灾,种植面积虽历史上第一年突破 500万亩,然而损失也是十分严重的,每亩产量仅有18.5公斤,一年亏损13989万元。
  从1969年至1983年十五年来,耕地扩大了479.5万亩,总耕地面积已达582.6万亩,是十五年前的5.8倍,粮豆总产量为303698.9万公斤。每个职工生产粮豆49714公斤,上交 29204.5公斤,平均每年生产 3314.3公斤,上交1697公斤,商品率58.7%。七年盈利,八年亏损,总盈利额11944万元,总亏损22334.7万元。如果不遇1981年的特大涝灾,总的经营还是稍有盈利的。
  从1977年到1980年三年平均粮豆总产增长15.6%。
  商品率:1978年为46.5%(总局第三位);1979年51.6%(总局第二位),1980年61% (总局第二位)。种植业工人劳动生产率:1978年7428公斤(总局第三位);1979年 9364公斤 (总局第三位),1980年13511.5公斤,上交8248.5公斤(总局第二位),但粮食单产始终不高。
             1980年各场劳动生产率及商品率表



              1984年各场劳动生产铝及商品率






               历年生产粮豆及农业盈亏情况表



  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有了迅速发展,但是单一的粮食生产和单一的豆麦生产日趋明显,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豆麦之外的其它作物面积的越来越少,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走上畸型,成为不完全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