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开荒 第三节 开 荒
一、开 荒
全局开荒分为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968年冬至1969年春,六个新团(场),陆续进点,在冰天雪地中搭起帐篷,支起锅灶。白天人们带上斧头,坐上拖拉机拉着爬犁,进行踏荒定点,遇到树林就砍出一条路来,晚间在油灯下讨论建点规划。布点一般都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连队(生产队)居住点尽量选择林边,或较高燥的地方。定点后,人们再从团部进发到各自的连队。开荒是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尽量选择高岗地,无树林地。选好荒地之后便开始清荒,打出防火道,然后烧荒、踏荒、清荒是比较艰苦的工作。踏荒经常迷失方向,尤其在树林中容易发生,常常半夜才能找到驻地,掉进漂垡甸子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就啃冰块,吃雪面。饥一顿,饱一顿更是常事。烧荒最怕跑荒,一旦跑荒就组织全部力量堵截。当时地处抚远境内的东方红团 (后改为五十七团,迁入大兴,现改为大兴农场)因为路途远,道路不通, 后方供应不上,曾吃过盐水煮大豆、玉米、小麦粒。蔬菜更是奇缺,开春后,稍有改善,他们挖野菜、拔寒葱,自己打鱼等,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清理了大片大片的荒原。这一年虽然开荒不多,仅24.7万亩,但为进入大开荒准备了条件。
<二>大开荒阶段:
1970—1972年三年,是全面大开荒的三年。当时是按各团拖拉机和大犁持有量下达开荒任务,每台车一年开荒要保证两千亩。开荒的指导思想是:边开、边整、边播、力争多开多播,使荒地尽早地做出贡献。要求四个老农场在种好现有耕地的基础上,也积极开荒,组建新点,扩大耕地面积。三年共开荒232.5万亩,占1969—1976年8年开荒总面积324.1万亩的71.7%,平均每年开荒77.5万亩。1972年最多,达106.5万亩(号称110万亩),其中四个老团开荒70.9万亩,五个新团开荒35.6万亩。
<三>归整连片阶段;
1973—1976年为耕地归整连片阶段,到1972年底,已达耕地 339万亩,而且1973年春遇到严重的春涝,前四年开出的荒地有许多在低洼处,不能播种,播种面积仅有 240.2万亩,占耕地的71%。由于涝灾的影响,和指挥上的失误,当年粮豆平均亩产 25公斤,小麦刚刚收回种子。因此,各团对开荒有了慎重的态度,减少了肓目性。虽然师部仍号召积极开荒,但各团基本上坚持以种好现有耕地为主,在大田作物播完之后,麦收之前的一段时间,除留下田间管理的机械外, 抽出一部分拖拉机搞土地归整连片。 所以,这四年开荒不多,共计 66.87万亩,仅占1969—1976年8年开荒总和的20.6%,平均每年开荒16.72万亩,比前三年少60万亩。
在此期间,将1970一1972年开后撂荒,开荒数字不实的情况进行了调整,到1976年末,耕地为357.9万亩。
<四>稳步开荒阶段,从1976年撤销兵团,恢复农场建制之后,管局党委对开荒的指导思想是:“以种好现有耕地为主,适当开荒搞好土地连片,以便于管理和机耕作业。”因前期大开荒是先易后难,地块很不完整,归整地块的任务十分繁重,工作量也大,每年开荒连片都在20万亩以上,多的年份达40万亩。到1983年的7年间,包括新建洪河农场在内,共开垦荒地213万亩,平均每年增加耕地30万亩。
到1983年末统计,全局已拥有耕地 577.7万亩,从1969到1983年的15年,共开荒增加耕地479.18万亩,平均每年增加31.95万亩。这块被误认为“难以开发的禁区”,经过开拓者 15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变成沃土良田,年年都生产出大批的小麦、大豆、支援国家建设。
二 荒地分类
开荒的过程中,并没有组织庞大的勘测队对荒地进行全面的踏查,直到1975年开始,对荒地进行比较详细的普查,才摸清了荒地的分布,今尚有荒地694.6万亩。
一类荒地:已经全部开完。
二类荒地:有68万亩,占9.8%。主要集中在二道河地区,勤得利农场四分场,浓江河北岸和西岸。这类荒地的开垦需要先将地表生长的小岛状林、孤树清除。
三类荒地:264万亩,约占38%。主要集中在浓江河与别拉洪河之间,自然保护区以东,前锋农场北部和东部;前哨农场的“寒海”公路西南地区;勤得利至“前勤”公路以东,八岔河上游地区以及勤得利农场34队东南地区,八五九农场二分场至石头山公路以东地区等。这三类荒地的开垦必须有一定的水利设施,将地表积水排走,需工程量较大,投资较大。
四类荒地:面积大,有362万亩,占现有荒地的52%。青龙山农场与勤得利农场四分场之间,即浓江河上游,青龙河上游流域,勤得利农场境内卧牛河与鸭绿河之间,八五九农场乌苏里江沿岸地区。十五年来这类荒地的垦殖率非常低,不宜开垦作农田,尤其不宜旱作,可考虑种植水稻和作鱼塘、苇塘或高台造林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