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耕作与轮作 第四节 耕作与轮作
一 耕 作
<一>本地区耕作的基本原则:本地区大部分耕地属白浆土,因而耕作必须适应白浆土的特点。通过耕作达到疏松耕层,增加活土层,改善耕作层的物理、化学、微生物状况,调节土壤水、肥、气、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供水、供肥能力,为作物发芽、扎根、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多年来,摸索出了一套白浆土耕作的经验,已经形成全局遵循的原则,就是:以正规轮作为前提,以深松为基础,以培肥地力为核心,以少耕为方向,实行翻、松、耙、搅相结合,翻搅麦茬,松耙豆茬。秋耕作业还要根据早涝而定,旱时多耙,涝时多翻,常年松耙,大早之年原茬松耙。达到抗、早熟、高产、低耗、地越种越肥的目的。
<二>耕作原则的由来:本地区耕作的原则,是由多年的生产实践得来的,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1、单纯耕翻阶段。 1969年大面积开荒后,土地未熟化,不能耕翻,每年坚持用重耙耙,耙后播种。3—4年之后,便延续传统的耕作方式,每年用苏式五铧犁进行耕翻,一直到1975年。由于多年同层耕翻,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曾试图深浅交替耕翻,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渗透,保水保肥,给作物创造深松的土层以利高产。但本地区达不到此目的,往往将下部白浆层翻到地表,造成土壤板结,粮食减产,而且也增加整地次数,成本高,耗费大。
2、五铧犁深松阶段。 1975年,学习外地经验,采用苏式五铧犁,将犁座提高,使其与犁铲之间有 8—10厘米的间隙,目的是让上层的黑土翻转,而下层松起的犁底层和白浆层不被翻到地表。这一年全局用此种方法深松达1260695亩,占耕地面积42.1%。但是,仍然把白浆土带到了地表,有的单位如红卫农场翻上来的白浆土过多,降低了耕作层的有效肥力,比平翻反而减产2%以上。不仅当年减产,三年都受到影响。因此,全局放弃了这种办法。
3、四连杆深松铲阶段。 1977年,改成用四连杆松土铲,安装在五铧犁的犁体上进行深松,深松的效果较好。但这种机械到地头转弯时容易挂草,松土铲不易入土,而且零件容易损坏,效率不高,也未在全局推广开来。
4、大钩子犁深松。 1980年,在国外机械引进后,受到美机钩子犁松土机械的启发,首先由七星农场制成了钩子犁,仍安装在五铧犁架上。这种方法效果好,又简单易行,且避免了以上几种方法的弊病,在全局普通推广开来。从此,深松打破犁底层,在我局得到解决,并列入耕种的重要一项。
<三>土壤耕作的具体农业技术:麦茬地要求当年伏翻,在麦收的同时进行翻地,白天收割,夜间抢翻。一般麦田平翻深松,复种绿肥地要深翻深松。具体规定为 (1)适时耕翻,土壤过湿不能耕翻,凡湿整湿播的地都不同程度减产: (2)一定要带深松装置和合墒器,白浆土以不翻上白浆土为准,深松部分要达到耕碎犁底层,一般松深为35厘米左右。黑土层较厚的土类,耕翻要达到20厘米以上;(3)根据作物轮作方式安排耕作方式。以 “麦——杂——豆”方式轮作的,麦茬要以搅麦茬为主,搅成70厘米的垄距,然后垄上精量点播玉米。玉米收后秸杆抛撒地面,原垄越冬,第二年早春顶冻耢碎搓管。播种前将垄台的覆土和草籽耢到垄沟内,再搞垄上大豆双条播种。大豆管理期间要搞好垄沟深松,或进行秋耙茬深松,或春浅翻种麦。秋深松要达30厘米以上。
以“麦——麦——豆”方式轮作的,第一年麦茬以深翻深松为主,以利翻压绿肥和秸秆还田,部分搞耙茬全面深松,第二年麦茬以搅麦茬为主,部分耙茬全面深松或平翻深松。大豆茬可全部免翻耙茬深松,可以先耙茬后深松,也可先深松后耙茬。
<四>土壤耕作的主要过程。白浆土耕作的三个重要过程,即伏秋耕地,播前整地和播后整地缺一不可。
1、伏秋耕地,也叫伏秋翻地。 其目的在于蓄水保墒、消灭杂草、减轻病虫害和促使土壤中有效养分的释放。因此,每年都力求把麦茬地全部翻过来,大田地也尽力多翻,多松一些出来。在蓄水保墒方面秋翻好于春翻,秋耙茬、秋深松好于春耙茬。1980年,最早时期7月3日不同耕层水份测定结果是:
伏秋整地不仅使耕层上部的有效养分得以释放出来,而且耕层下部的速效磷,速效氮得以释放,如下表:
在本地区,秋整地(包括秋翻、秋深松、秋耙茬)是增产措施之一。勤得利农场1977、1979、1980年三年调查,深松播大豆比平翻播大豆平均增产 25.5%,秋耙豆茬种小麦一般都能获得较好的产量。七星农场科研站1980年对几种耕法做了对照,结果是秋耙深松产量最高,比秋耙茬增产11.1%,比秋翻增产7.4%,秋翻比秋耙茬增产3.5%,比春耙茬增产 9.6%,秋耙茬比春耙茬增产。
2、播前整地:播前表土耕作主要是耢、耙。 耢地是把秋翻未及上耙的地,经一冬春冻融交替和表土耢平,一是保墒,二是使土壤化冻均匀一致,三是把未及耙透的土坷垃耙碎。封冻前已经耙好的地,经过一冬春的雪雨作用,土地板结,必须上耙破坏板结层,为播种创造条件,尤其是麦田播前必须造成 8—12cm的松土苗床。一些伏秋来不及翻耕的土地,多在播前整地时进行春翻。
3、中耕管理:播种后对小麦、秋粮作物要及时镇压。 早春多雨时,易在播后的小麦地表形成一层硬壳,也叫板结层,必须及时将这层硬壳破开,一般采取破板追肥的方法,即用24行播种机追肥,同时达到破板结、追肥两个目的,板结层薄,可采取压青苗的办法进行,用 V型或环型镇压器均可。
秋粮作物一般都要进行中耕,目的是经过播后的耕作,为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创造有利的条件,消灭杂草,疏松底层土壤,提高地温,蓄水保墒,追施肥料,促进植物根系发育,使其抗涝、早熟。在整个生育期内,要根据土情、苗情、草情而确定中耕的时间和次数。第一遍中耕要早,并要深松到25厘米以上,最后一遍中耕要培好土,压住苗眼草,并要有“座底土”。
平播的大豆,在播种后出苗前,采用钉齿耙,与垄成45度角进行斜耙,达到疏松表土、消灭杂草、抗旱保墒、提高地温、以利幼苗出土和生长。
二 轮 作
<一>作物轮作的基本概况。1969年组建兵团六师后,各场都处于开垦荒地阶段,土地未经熟化,基本上是坚持合理调换茬口,力争大豆不重不迎,小麦不连三。逐步向麦——麦——豆和麦——杂——豆或麦——豆——杂过渡。到1976年参加轮作的面积仅有48.9万亩,仅占总播种面积的16.3%。1979年就有104个生产队,105万亩的面积参加了轮作,占粮豆播种面积的25%。
<二>建立轮作制的原则。1979年末,全管局耕地已达 468万亩,一般的合理换茬已经不适应生产的发展,必须建立适合本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特点的农作物轮作制度。在年底召开的技术讨论会上,确定了三江地区的轮作制。
拟定轮作制的主要根据是按国家的生产计划任务和生产队的经营项目来确定出本单位种植的作物种类和较适宜的比例,满足国家对商品粮和外贸出口以及本身对粮食和饲料的需要,以便全面安排生产和生活,保证农场经济的稳定和职工生活的稳定。
拟定轮作制,还要按照自然规律,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使主观要求和客观条件相适应,并有利于农、林、牧各业的紧密结合和多种经营的发展,使劳动力和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做到均衡生产,降低成本,经营有利。
在作物轮作顺序上,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把主要作物安排在较适宜的前作上,使生产季节得到充分利用,还应尽量使前作为后作创造良好的生育条件,培肥地力,保证稳产高产。
<三>轮作的作物构成和方式。作物构成主要是为了提高粮豆总产,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根据各场、队生产建设的基础、经济管理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正确安排作物比例。就生产队而定,当时划为三种类型的粮豆轮作。
第一种类型:土壤较肥沃,有效积温高,畜牧业比重大,机械力量和劳动力充足,生产管理水平又比较高的生产队,玉米和杂粮面积可逐步扩大,向“三三制”的轮作方式过渡。
第二种类型:土地平坦,气候条件较好,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生产队。逐步做到麦类面积占50—55%,大豆占30—33%,玉米和杂粮占15—18%(其中清种绿肥占8—10%)。
第三种类型:土地低洼,易涝面积大,土壤肥沃,机械化程度较高,麦类作物生产稳定的生产队,麦类占55—60%,大豆占33%,玉米和其它杂粮占 10—15%(其中清种绿肥占5—10%)。
1979年确定的轮作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远三区和近三区。即距居民点-较远的地设两个“麦——麦——豆”轮作,居民点周围搞一个“麦——杂——豆”的轮作。这样,小麦面积占55%,大豆面积占33%,玉米和杂粮占 11%。随着畜牧业的发展, 需要大量的饲料, 可将远三区逐步合并为一个大轮作区,即“麦——麦——豆——麦——杂——豆”的六区轮作。使小麦占 44%,大豆占 33%,玉米和杂粮占22%。
第二种:远三区和近三区各一个轮作。即远三区麦——麦——豆,近三区为麦——杂——豆。远三区的面积大,近三区的面积小。小麦的比例占60%左右,大豆占30%左右,玉米和杂粮占10%左右。
第三种:六区轮作,即全队搞一个“麦——麦——豆——麦——绿肥——豆”的轮作。
<四>轮作实施状况。轮作受秋涝影响较大,凡秋涝重的年份,影响秋翻地,小麦不得不播在伏翻地上,正规轮作就难以实现。尤其1981年的严重涝灾,使第二年小麦正茬面积仅占34.8%。大豆正茬面积仅占 43.2%。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小麦、大豆、玉米三种主要作物的播种比例,波动的幅度也比较大,从1979年以后,多数年份大豆都占粮豆播种面积的 40%以上。最多的是1982年,占74.8%,小麦和玉米仅占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