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作物栽培

第六节 作物栽培


 
                 第六节 作物栽培
  建三江垦区栽培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其中多数年份小麦占总播面积的 55%左右,大豆占35%左右,玉米最多种到14万亩,仅占粮豆播种面积的3—4%。其它有少量的谷子,小杂粮以及麻类、葵花、饲料、蔬菜、绿肥等作物,其产品多为自产自用。
  一 历年作物种植比例及面积
  从1969年到1972年,是大开荒阶段。每年新开垦的土地土壤尚未熟化,不能耕翻。不宜种植小麦,所以,大豆的比例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又因小麦成本较低,不需多管理,面积也逐年上升。只有玉米面积上下波动幅度较大,主要是没有适合的品种,加之玉米费工多,成本高,收益低,生产队不愿多种。
  从1973年到1976年,是兵团“学大寨”的高潮阶段,玉米的种植面积有所上升,达到占作物总面积的4%。加之当时贯彻“以粮为纲”的方针,小麦面积上升到 60%以上,大豆面积下降到28%左右。1978年后,随着大豆的价格调高,种植面积逐步上升,占作物播种面积的40%左右。1982年,由于1981年重涝影响,秋天不能翻种,第二年春天也因“天不涝地涝”,影响春翻和播种,一直到5月15日,小麦仅播种90.4万亩,仅占当年总播种面积的22.9%。在这种情况下,总局领导动员全总局的力量来我局进行大豆播种会战,到6月10日全局抢播大豆289.7万亩,占粮豆总播种面积的72.4%。玉米播种3.2万亩。历年作物的栽培比例如下:



  二 小 麦
  <一>播 期
  我局小麦播期很难控制,主要原因是秋涝和春涝,影响小麦播种。根据多年的试验,小麦播种的高产期是4月6日至25日,但往往由于气候影响(每年4月16—18日为开江期,多数年份降雨),难以抢在适播期内完成播种任务。从1970—1983年14年间, 4月 25日前完成麦播的仅一年(1976年),占7%,4月30日完成的有2年(1971、1975年),占14%,5月5日前完成的有2年(1970、1978年),占14%,5月重10日前完成的有3年(1972、1977、1981年),占21%,5月15日以前完成的有2年(1974、 1983年),占4%,5月15日以后完成的有4年(1973、1979、1980、1982年),占28.6%。
  从播期上看,按14年平均,在3月底完成3%;4月1日至5日完成5.4%4月6日至20日完成41.7%,4月21日至5月5日完成24.7%,5月6日至15日完成8.8%,5月15日以后完成9%。
  1974年至1978年5年,春季偏早,有利于小麦播种,到4月20日基本上完成播种任务的70——90%。
  在小麦播期问题上,也曾出现过盲目抢早、拖晚的现象。如1973年因春涝适播期,抢播期已全部错过,当时的领导还要违背自然规律强播。这年播种154万亩小麦,有 137.45万亩是在5月15日以后播种的。到了6月15日还要延播到“6.18″ (兵团组建纪念日)由于绝大多数干部和职工的抵制,到6月15日就停止了播种。1975年,又出现了播期越早越好的指挥上的失误,3月中旬就开始播种,全局到4月5日就抢播了58万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 31%。这两年一晚一早都造成了损失,前者由于晚播生育期拖后.遇到了干热风, 30多万亩小麦绝产,颗粒无收,其它小麦也因生育期短,子粒干瘪,全局平均亩产仅24公斤。后者在小麦三叶期遇到干旱,产量也受到影响。全局平均亩产仅 83.3公斤,比1974年减产10.9公斤。
  在建三江管局,小麦播期是决定丰产还是减产的十分重要的关键问题。





  <二>行距:在1977年以前,30厘米的宽行距所占面积不到1%,其余均为7.5厘米和 15厘米的行距。从1978年开始,基本上以 15厘米为主,7.5厘米为次的行距。主要因机型限制,24行播种机为15厘米,48行播种机为7.5厘米。  <三>品种熟期搭配:1980年以前,全局小麦品种存在着严重的“多、乱、杂”现象。因而熟期搭配也不尽合理,早熟品种在 10—30%之间上下波动,中熟品种在 51.8—81.7%之间波动,晚熟品种在7.2—38.5%之间波动。1980年进行了品种的调整工作,但又出现了偏重晚熟高产品种的倾向,只顾高产,不管熟期。有的农场全部是晚熟品种,吃了大亏。1983年,全局生产科长会议重申了以生产队为单位,小麦品种熟期搭配“以早熟占15%左右,中熟占55%左右,晚熟控制在30%以内”的要求。务农场都认真贯彻了这一要求,熟期逐步趋向合理。
  <四>施肥:小麦大面积施肥是1973年以后,在这之前,是用部分尿素、过磷酸钙粉加上腐植土或人粪干制成颗粒肥,随种子一同播到地里,增产效果不明显。从1973年以后,化肥供应形势越来越好,施肥面积由50%左右到99.6%,有的年份达到100%,基本上杜绝了过去那种“白种下地”的现象。
  小麦施肥方法有秋施法:多数是尿素秋施,在封冻之前将尿素用播种机深施 7厘米左右。从1973—1983年11年,秋施肥近30万亩,仅占小麦施肥面积的1.8%。大量的施肥方法是种肥混施,平均占施肥面积的 92.3%。从1976年开始,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开始施用根际追肥的方法,面积逐年扩大。从1979年开始,进行试验和推广了叶面喷洒微量元素和叶面追肥。
  <五>管 理
  小麦田间管理一是遇到播后落雨的年份,地表形成一层硬壳,影响和降低小麦保苗,必须适时破除这层硬壳。一般采用镇压器斜向镇压即可,也可与小麦芽期追肥同时进行,利用24行播种机装上化肥斜向30—45度角作业。二是消灭田间杂草、飞机、机械喷洒 24D丁酯,消灭阔叶性杂草。
  <六>亩保苗
  技术要求早熟品种要高于中晚熟品种,一般为早熟品种亩保苗数为50万株左右;中晚熟品种在45万株左右。根据这个比例,历年小麦亩保苗都应在45万株以上。但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种子发芽率低和整地条件差,致使小麦的亩保苗数偏低。从 1975—1983年的实际情况看,9年平均:46—50万株以上的仅占61.8%,40万株以下的占17.7%。小麦保苗株数不足,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七>收获、脱谷
  小麦收获从7月下旬开始,一般年份都要一个月左右才能完成。仅有少数年份在8月中旬完成。凡8月 10日不能完成麦收的单位,都不同程度遇雨受到损失。多年来,各农场一直力争小麦在8月5日以前收完,但始终因各方面的条件不具备而未能如愿。除 1981年特大涝灾到8月底才收完32.8%以外,其它年份也多在8月底才能完成。仅有1979、1980年、1982年等少数年份,麦收期间少雨,使其在8月25日以前百分之百地将小麦收完。
  为了提前收割期,每年都有一部分小麦在腊熟中期,利用割晒机将其割倒,晒3—5天后适期拾禾。为使放铺能挺住雨水拍打,减少穗发芽,广大机务工作者试验了多种放铺方法,筛选了“鱼鳞型”放铺法,“鱼鳞铺”如不遇连续降雨在田间可停放一个月以上。因而,在全局进行了推广。
  小麦脱谷一般晚于收割,主要原因是历年都有一部分割晒小麦(这是提前割期的必要措施),一般都在田间收割完成之后才回来拾禾脱谷。历年在8月底之前基本完成脱谷。
  <八>小麦高产单位
  1983年是全局小麦单产和总产超历史的年份。出现了高产农场和高产生产队。
  胜利农场20.76万亩,总产4235.6万公斤,平均亩产为204.4公斤,比丰收的1980年68.2公斤(也是全局最高的场)增产22.3%。全场29个农业生产队,亩产都在 150公斤以上,200公斤以上的有14个,面积为12.3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9.2%,其中250公斤以上的3个,面积为2.3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1.2%。
  八五九农场25.41万亩,总产4942.2万公斤,平均亩产量194.5公斤。出现6个250公斤以上的生产队。
  小麦亩产200公斤以上的生产队有32个,它们是:            单位:公斤



  全局300个农业生产队中,还有150—200公斤的生产队 55个,再加上200—323.1公斤的32个,共87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29%。









  三 大 豆
  <一>播期:大豆对10度以上有效积温敏感性较强,又是生育期较长的作物,在建三江地区播期不能过晚。过晚会遇到早霜危害,严重减产或绝产。1973年青龙山农场 6月16日—25日播种1.8万亩,6月25日—7月5日播种1.1万亩,占大豆播种面积的56.4%,尽管当年积温较高,但因播期过晚未被作物利用,绝产面积达2.3万亩,全场大豆平均亩产仅 11.2公斤。建三江地区大豆的适播期为5月1日至5月底,早熟品种可延至6月5日,最大极限为6月10日。
  (附历年大豆播期情况表)
  <二>行距与保苗:播种系采用24行播种机,多采取平播后起垄的方式。1973年以前,基本以60厘米为主,30—45厘米为辅。1976年,推行缩垄增行,行距向窄发展,50厘米面积增加,占大豆播种面积的40%以上,最多的1977年占76.1%。1979年以后,学习大豆栽培“早晚平窄密”的经验,30厘米行距有所增加。1983年,全管局总结八五九农场的大豆丰产经验,结合本垦区地势低洼的特点,提出推广大豆垄作的措施,并同八一农垦大学农学系,农机系联合推行垄体深松,分层深施肥,垄上播种的新技术。从此,开始改变了大豆平播后起垄或平播不起垄的做法。 (附大豆行距统计表)
  大豆要求亩保苗3—4万株,经济效益最好。但根据1975—1983年的调查统计,标准保苗株数的面积,仅占 50%左右。1979年以前大豆株数偏低,以后又出现了偏高的现象,个别生产队超过5万株以上。1983年推广垄作的同时,纠正了这一偏向。
  <三>施肥:开荒地只能种大豆,而且能获得较好的收益。一般人认为,开荒地肥沃,不用施肥;又认为大豆可以固氮,不用施氮肥。因此,从1969年到1979年间,只对熟地大豆施肥,而开荒地基本不施肥。肥料先保证小麦,有剩余再给大豆。每年施肥面积仅40%左右,而占60%左右的开荒地是“白籽下地”。1979年底,全局科技讨论会上,对大豆需不需要施肥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争论比较激烈。1980年,洪河农场在开荒地上种大豆,亩施尿素 7公斤,对比没施肥的地增产 14%,从此打破了“开荒地种大豆不用施肥”和“种大豆不用施氮肥”理论,引起了人们对大豆施肥的重视。以后,大豆施肥面积逐年增加,到1983年施肥面积达到占大豆播种面积的96%。
  施肥方法,多以种肥为主,在24行和48行播种机上加上施肥箱,前边播肥,后边播种,种肥分施,同时进行。1982年改进了施肥方法,将肥料播在种侧3厘米、种下4厘米。
  同时,从1979年开始,推行大豆根际追肥和叶面追肥,施肥面积每年有所增加,叶面追肥的主要品种是氮,磷酸二氢钾,钼酸铵等。1982到1983年又搞了部分稀土微肥拌种和叶面喷洒,三碘苯甲酸等生长刺激素,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附历年大豆施肥统计表)
  <四>管理:开荒地种大豆的管理工作较简便。播种后及时上镇压器将未耙碎的垡头压平即可,有的用大型铁滚子把地压平,以便为秋后机械收割创造条件。这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措施,也是建三江地区在实践中首创出来的。新荒地不能中耕。
  熟地管理比较严格。播后除及时镇压外,要及时除草和中耕。
  大豆管理的重要工作是控制住草荒。1980年管局提出要用三、五年的时间,采取轮作、耕作、药物等生物的、机械的、化学的措施,将杂草控制住。但因1981年的严重涝灾,土地没有适时耕翻,加之后几年的伏秋雨大,飞机不能起飞,机械不能下地,致使一些地号的杂草又疯长起来。在今后若干年内,控制草荒仍是垦区大豆生产不可忽视的一项管理工作。
  <五>收获:主要依靠机械——联合收割机进行收获。荒地种大豆因垡块多,不利于机械收割,以人力收割,机械定点脱谷的办法。后来,推广青龙山农场播后上一吨多重的大磙子压的办法,解决了开荒地大豆机械收割问题。
  1982年,八五九农场推行人工割、机械拾禾的办法,使大豆收获降低了损失。在全管局推广了这一经验后,使大豆的收割损失有明显的降低,每亩比机械收割增收大豆30—70公斤。机械收割仍坚持 “过四关” (泥花脸、破碎粒、马耳朵、炸荚)的机械改装,尽量减少收割损失,提高大豆质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高产纪录:1970年,创业农场19889亩大豆,平均亩产100公斤。历年大豆全面积平均亩产100公斤以上的农场如下表:



  1975年和1983年,是出现生产队大豆全面积平均亩产水平较高的两年。1975年亩产  水平在130公斤以上的生产队共 191个,占当年生产队总数的61%,面积为480759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57%。
  1983年,出现13个大豆高产生产队,它们是:八五九农场的1队,亩产191.5公斤,10队,亩产166.7;18队,亩产162.9公斤;11队,亩产157.3公斤,5队,亩产 155.9公斤;大兴农场2队,亩产140公斤,创业农场3队,亩产137.7公斤,八五九农场2队,亩产135.3公斤,37队,亩产130公斤,20队,亩产132.5公斤,4队,亩产130.2公斤,6队和32队,亩产均为130公斤。









  四 玉 米
  玉米在我局面积很少,因其用工、种、管、收机械又未完全过关,多数生产队将其安排在距居民区较近的地块,以便于管理。
  <一>播期:因种植面积少,一般都能在五月底基本播完,有的年份播上 70—90%,也就播多少算多少,很少进入 6月份。(洋见历年玉米播期表)。在建三江地区种植玉米,要严格控制播期,即不能过早,也不能晚。最佳播期在5月10日至25日。北星农场在1981年试验,4月25日播种的玉米出苗率仅50.19%,而5月15、20日播种的分别为72.7—83%。早播的并不早出苗,而且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粉籽、晚播则因生育期不足,遭到早霜危害。适播期为5月 8日开始到5月末。
  <二>行距:1976—1980年,每年都有一部分45—50厘米行距,一般占20—30%; 60—70厘米行距占70—80%。从1981年以后,逐步转向大垄栽培,多数行距是60一70厘米占80—90%,还有20—10%的50厘米行距。45厘米行距基本上取缔。(详见玉米行距统计表,株距因品种而异,一般习惯于一步一株。这是玉米产量低的重要原因。1975年前后,曾引进部分“小珍珠”玉米,做为抗灾品种,种植株距要求 5—15厘米。1983年引进西德“弗尔拉”早熟品种,株距一般在20厘米以内。
  <三>保苗:亩保苗株数要求在2000株以上,由于忽视玉米种植,技术要求不严,每年都有低于2000株的,高的年份达到占播种面积的 28.8%,低的年份也在8— 9%,这是减产的重要原因。从1983年开始,保苗株数开始上升,2000株以上的能在 86%以上,其中3100—3500株的达到三分之一。 (详见附表)
  七星农场试验证明:一般在施肥基础上,以亩4000—4500株为宜。
  <四>施肥:1973—1977年,施肥面积在75—90%之间;1977—1980年在90%以上;1981年以后,基本做到100%施肥。因为人少,每年积造有机肥很少,多以化肥为主,尤其近些年进口复合肥之后,种肥多以磷二铵为主,追肥以尿素为主。
  施肥与施肥量对出苗率影响较大。种肥量大出苗率低,如遇旱季低温出苗率则更低。施种肥,加追肥并在五叶期追肥,株高、茎粗、叶茂。高剂量的施肥,成熟度好于低剂量,二次施肥(种肥加追肥)好于一次追肥的。试验区试验:种肥加五叶期追肥高剂量(尿素7.5公斤、三料15公斤)亩产322.9公斤,低剂量(尿素5公斤,三料10公斤)亩产317.1公斤。但从效益上看,亩施5公斤尿素、10公斤三料的比较经济。
  <五>管理与收状:人工割地、间苗、中耕由机械担负。根据病虫发生情况,相应喷洒农药。收割之前,拔除田间大草。收获有两种方法,一是站杆掰棒,然后将秸杆割倒。一是割倒后再剥棒收到场院,脱粒、出风、入仓。
  <六>玉米高产记录:玉米的高产年份很少,仅在1970年和1975年两年,均超过了 150公斤,分别为155.7公斤和166公斤。各场平均亩产是:
  八五九农场1970年为135.5公斤;1975年为150公斤。
  胜利农场 ″   140 ″   ″   154.8″
  七星农场 ″   163 ″   ″   135.5″
  勤得利农场 ″   143 ″   ″   118.5″
  大兴农场 ″   202.5 ″   ″   178.5″
  青龙山农场″   95 ″   ″   159.3″
  前进农场 ″   28.4 ″   ″   156.5″
  创业农场 ″   103 ″   ″   185 ″
  红卫农场 ″   87 ″   ″   173.5″
  前哨农场 ″   — ″   ″   65.5″
  前锋农场 ″   — ″   ″   227.5 ″
  1983年亩产200公斤以上的生产队10个,他们是:前哨农场14队,亩产318公斤,红卫农场5队,亩产253.5公斤;勤得利农场7队,亩产208.3公斤;八五九农场3队、5队,勤得利农场34队,均为200公斤,勤得利农场6队,亩产 245公斤,2队亩产233.5公斤,红卫农场32队,亩产225公斤,畜牧队,21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