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

第九节 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



                第九节 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
  一、主要病、虫害种类
  我局作物比较单一,是以麦豆为主的生产区,玉米、水稻和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面积不大,因而主要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围绕麦、豆、玉米三种作物开展的。
  (一)常见病害:小麦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叶锈病、赤霉病、根腐病、颖枯病等。
  大豆褐斑病、根腐病、褐纹病、灰斑病等。玉
  米黑粉病、大小斑病等。
  (一)常见虫害:小麦粘虫、蚜虫、黄条跳岬等。
  大豆食心虫、蚜虫、潜根蝇、草地螟等。
  玉米螟虫、粘虫、蛀茎夜蛾等。
  二、各种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上述病虫害每年都程度不同地发生,一般达不到防治系数,也即未达到危险程度就基本不治,只有大发生的年份才进行大面积防治。
  (一)小麦赤霉病;多发生在小麦扬花期,持续高温多湿的年份,气温在25℃两天时间即可发病。病粒带到场院,在麦堆温度高、湿度大的情况下危害更大。
  1980年前哨农场小麦扬花期高温多湿,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加工的面粉食后头痛、恶心、呕吐。
  1981年全局大发生214.8万亩,感病重病率达70—80%,不能食用。1982年小麦生育期内严重干旱,全局未发生赤霉病。1983年小麦扬花期雨水充沛,又有88.6万亩发生赤霉病。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1)选用健康无病种子;(2)种子药剂处理:用种子量 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过去都是粉剂干拌,从 1983年开始推广湿拌种,效果比干拌明显;(3)1984年又推行了花期喷洒多菌灵的办法,效果更好,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
  (二)小麦根腐病:防治方法主要是坚持标准作业,注意覆土不过深,种子用 50%克菌丹或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拌种(湿拌种的效果也好于干拌种),药量为种子量的0.3%。
  (三)小麦散黑穗病:此病在小麦开花期多雾、毛毛雨、温度又高的条件下病菌易侵入。第二年发病率较高。1979年沿江河地区温度高湿度大的几个农场,第二年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小麦散黑穗病。据八五九农场调查,病穗率为4—5%,严重的地块达到 8—12%。1981年阴雨天多,是病原菌的感染和扩散的有利条件,据七星农场调查1980—1982年发病率在6—10%,红卫农场调查,发病率在6—11%。
  防治方法:近几年采用了种子量的 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基本上控制了发病率,从1983年开始推广湿拌种效果更好,1984年勤得利农场进行花期喷洒多菌灵试验,防治效果达90%以上,列为1985年的推广项目。
  (四)大豆灰斑病:此病多发生在八、九月间,侵害叶、茎及荚,严重时侵害到豆粒,降低了大豆品质。1983年是全局大发生年,达到72.6万亩。
  主要的防治方法是种子处理,用拌种双,多菌灵、菌丹拌种,合理换茬。1984年推广大豆盛花期飞机喷洒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粘虫:1972年是我局粘虫大发生之年,发生面积占小麦地的 82.5%,几乎所有麦田都遭到了危害,严重受害的是 50%左右的叶被吃光,穗头被咬掉。当时调查严重的地块每平方米有虫100—200头,靠近小山和林边的地更为严重,由于当时在思想上未引起重视,物质上没有充分地准备,仅能采取人力捕捉和挖沟堵截的办法,但收效不大,损失惨重。
  1972年粘虫大发生造成的损失,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重视,从此建立了粘虫预测预报的制度,管局科研所、八五九农场、勤得利农场和七星农场是我局重点测报站,发现成虫立即通报。各农场自己也多在科研站建立了测报点。但从1972年后,再无发生过。
  (六)大豆潜根蝇:多用可湿性“六六六”粉剂,“赛力散”拌种进行防治。
  (七)草地螟;1982年是管局各场种大豆最多的一年,也是我地区第一年大发生草地螟的一年。小龄幼虫难以发现,每平方米仅4—5头,但经过3—4天之后,头数猛增,可达300—400头,多者达1000头以上。四龄之后开始暴食,把大豆叶子、嫩茎全部吃光,地上部吃光后,便迁移到另一块豆地,未迁走的能随嫩茎钻到土里吃。
  全局为防治草地螟召开了紧急会议,也得到了农场总局的有力支持,千方百计为我们筹集药品,调遣飞机,对虫情较为严重的93.6万亩进行了药剂杀虫。
  主要采用了以下防治办法:(1)用30%敌敌畏乳油,幼虫三龄期前每亩用50克,三龄以上用100克,加水20公斤,用机引喷雾器喷(2)用90%敌百虫,三龄前用50—75克/亩,机引喷雾加水20公斤,飞机喷雾加水3公斤,杀虫率在 90%以上,(3)封锁发生区:一是用人工在发生区周围抛撒2米宽的“六六六”药带,一是在发生区周围用大犁翻 1—2犁,然后用耙把土耙碎,越碎成细粉状越好,以使幼虫腹足无固攀缘物,不能前进,也收到了预想的效果。
  (八)大豆蚜虫:每年都有发生。但为害程度不明显,因而尚未作为重点防治对象。
  (九)大豆食心虫:在本地区发生率不高,仅强调合理轮作换茬来预防其大发生,尚未进行药物防治。






  三、植物检疫工作
  本地区是个新开发的地区,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不受各种植物疫病的侵害,曾将下列病虫列为检疫对象:小麦腥黑穗、毒麦、野燕麦、大豆根线虫、大豆潜根蝇,免丝子等。
  由于1973年生产受到严重灾害,从外地调入大量种子,把野燕麦带了进来,大片麦田和豆田受到感染,管局要求各场下最大的决心,千方百计消灭野燕麦,许多场采取高价“悬赏捉拿“的办法,拔除鲜株,集中烧毁掩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使蔓延开来。但有的场不够重视,目前正在蔓延之中。免丝子也是在1973年随种子带入,在前哨、红—卫、八五九、胜利、七星等农场的豆地都发现过,现正在采取措施。小麦腥黑穗仅 1976年发现有200亩,经防治后再无发生,毒麦尚未发生,大豆根线虫1983年小面积发生,尚未采取有效措施。
  大豆潜根蝇间隔性发生,主要是在重迎茬的豆地发生严重,面积较大,每年都采取药剂拌种,使其受到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