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机械第一节 农机事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农机事业发展概况
建三江的农业机械化事业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创业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兵团六师,是在原八五九、胜利、七星,勤得利四场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组建时只有农用拖拉机293台,其中绝大多数是东方红—54与DT413等旧机型、旧机器、轮式拖拉机有31台,其中近一半是千里马——28与尤特兹—— 45等老机型,联合收割机有 133台,其中80%以上是C—6、解放——30、GT—4.9等机型落后,状态破的“老牵引”东风—3、东风—5、苏制CK—3、CK—4等现已属落后机型的自走式收割机,也只有 20几台,各种机引农具仅有1100多台,晒场与农机修理设备更差,仅有十几台皮带扬场机,十几台皮带车床。
六师组建时的农机队伍,成份新、技术水平低。在4000多名机务人员中,有技术级别的老工人仅占四分之一,余者均为刚下乡的知识青年。到1984年麦收前,已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800多台,联合收割机2000多台,各种机引农具1.8万多台,机务人员已发展到1.3万多人。随着建三江土地资源的开发,引进美国先进的大马力胶轮拖拉机 119台,引进美国、东德等大功率,技术性能先进的联合收割机 632台。这些国外先进机械的引进,改善了建三江农机装配的技术素质,增强了田间机械作业的突击能力。
如今,建三江管局田间作业的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 85%以上,除部分大田作物的锄草及大豆收获尚需要部分人力作业做辅助外,其余均为机械作业。在粮食的晒场处理及选种作业中,由于近几年来大量引进清粮机、精选机、入囤机、拌药机等非田间作业机械,解决了粮食入囤和拌种作业中的人力劳动,使晒场作业的综合机械化程度提高到 70%左右,并建起了一座每小时处理粮食50吨的现代化粮食处理中心。
在农机修理方面,建三江已拥有县级规模和接近县级规模的农机修配厂10家及一座拥有国外引进先进测试仪器的“外机”修理中心,基本保证了全局所有农机设备维修及部分常用配件的加工与制造。
从1957年 4个老场创建到如今经历了27个年份。27年来,建三江农机事业的发展,按各个阶段发展的快慢与特点可分为七个历史阶段:1957至1962年为第一阶段,1963至1966年为第二阶段,1967至1968年为第三阶段,1969年至1974年为第四阶段,1975年至1978年为第五阶段,1979至1981年为第六阶段,1982至 1984年为第七阶段。现将建三江 27年来农机发展史分段加以概述:
1957年—1962年的6年间,由1956年转业的老铁道官兵。1958年复转官兵及 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为主体的老一代“北大荒人”,在这地处北国边疆的三江平原边缘的丘陵与沼泽上,创建了四个国营农场。当时农机装配与技术力量均十分薄弱,论机械开始只有C—80、K—55、纳奇等少量的农用机械,是苏联和欧洲国家在30年代或40年代生产的老拖拉机。论技术队伍只有打过仗,修过铁路的转业官兵与老铁道兵,而对操作农机具几乎全是外行。但老一代“北大荒人”未被困难所吓倒,住窝棚吃窝头,吃盐煮黄豆及玉米粒的类似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艰难创业,又渡过1959年—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老一代“北大荒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怀着一颗为国为党分忧出力的赤子之心,开垦了几十万亩耕地,奋斗至今。建三江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就在这样一种条件下艰难地发展起来。
1963年—1966年,四个老场的农机事业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历史时期。国家拨给我们成百台东方红—54与东方红 —75拖拉机和几十台开封—4.9联合收割机,还引进了一批苏制 CK—3、CK—4及国产东风自走式联合收割机; 农机队伍的人数增加到上千名,技术素质有很大提高,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健全起来,农机工作上了道。农机作业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各场主管农机的领导被当作走资派批斗,农机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或被打倒或被批斗靠边站,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遭到了批评和抵制,农机管理进入了混乱状态,这种混乱在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后还受到影响。
1969年—1974年,六师在原兵团第三师四个团的基础上组建起来并迅速发展为十个团和一个独立营,耕地面积也从组建初期的120万亩扩大到320万亩。这个时期农机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开荒建点、农机队伍的主力军是城市下乡知识青年,他们政治热情高、文化基础好、掌握技术快,很快成为当时农机队伍的一支朝气蓬勃的突击力量。
农机管理机构沿用军队的组织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机事业的发展,加上“左”的路线干扰,机务规章与制度遭到了批判和抵制,农机管理混乱,事故层出,作业质量粗放,为此而付出了巨额“学费”,甚至血的教训。1970—1974年 5年中的重大机械人身伤亡事故就有130起之多,仅烧损联合收割机的大事故就发生了30多起。
1975—1978年,是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农机管理工作逐步上道。此间,全局的耕地面积增加了60万亩,但农用履带拖拉机只增加了 176台,很不适应耕地面积的增长,使每台农用车的担负面积高达3500亩,负担过重,影响了农机作业的突击能力和作业质量。
1979—1981年,由于城市知青的大批“返城”及1981年的特大水涝灾害,建三江的的农机事业又进入新的困难时期。从1978年冬至1979年春的几个月中,农机队伍中 90%的城市青年返回城市,仅车长驾驶员就走了4000多人,机务队伍缺员 65%之多。1979年春播期间,有相当一部分生产队出现了近一半以上的拖拉机无人驾驶的严重局面。为了解决生产上的燃眉之急,只好将大批投亲靠友来建三江落户的中、青年临时工补充到农机队伍中,一半以上的车长驾驶员是刚搞机务工作不到一年甚至几天的新手,作业质量粗放,机械事故频繁,又一次付出了巨额“学费”。
针对上述问题,农机管理部门学习双鸭山农场的经验,开展了以“机务队伍建设、田间作业、技术保养、零件库、农具场、技术档案、单车核算”等十项内容为中心的农机管理标准化运动。在历时四年的标准化运动中,创业、七星、勤得利、青龙山,前进等 5个农场被总局认定为农机管理标准化农场,各奖给沈阳 —130型汽车一台,胜利二分场,七星的一、二、三、六、七分场,勤得利的一、二、三、四分场等10个分场被评定为农机管理标准化分场;八五九农场一队等 190个农业生产队被管局认定为标准化生产队。各场农机管理标准化队的数量与分布情况如下表:
管局对上述190个农机管理标准化队颁发了农机管理标准化证书,给首批认定的 22个标准化队以1000元人民币的奖励,奖给后几批认定的 168个队每队一台手提电焊机。推动了建三江的农机事业的艾展。1978—1980年三年间全局开荒近 200万亩,粮豆单产也是历史上较高年份。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引用国外70年代先进机械设备装备的现代化农场——洪河农场,引进美国技术性能先进的3588型与986型轮式拖拉机50台,1460型联合收割机43台,各类机引农具252台。1931年秋收遭受严重涝灾,为抢回种子与口粮,不惜巨额代价,大搞机械改装,在没膝深的泥水中作业,先是拖拉机、收割机穿“木鞋”,接着联合收割机又穿起“铁鞋”,后又发展为自制半链轨 400多套,耗资近千万元,拖拉机作业的标准亩成本达1.60元,联合收割机的作业亩成本竟高达3.64元。
1982—1984年,建三江的农机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方针从以单纯地满足生产需要为目的转向科学种田,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明确提出了“以田间作业标准化为主攻方向,以人员的技术培训为重点,以重点保中心,向标准化要粮、要钱”的农机工作指导方针。
对农机人员的经济分配制度也逐步实行了改革:第一步实行了以车组为单位的“单车核算制”,第二步实行了以机组为单位的“五定一奖”制度,第三步又改为以生产队的机务队为单位的经济责任制形式,1984年又实行了以生产队的“农业大组承包”与联户农场并存的经济责任制形式。
由于近两年来农机工作转向了“向标准作业要钱要粮”的轨道,所以作业水平有明显提高,作业成本在当前油料,配件大幅度涨价的情况下,仍接近历史的平均水平,在农业技术改革方面也在向少花钱、求实效的方向发展,在大豆侧深施肥,小麦秸秆还田与小麦割晒放铺,大豆低茬收割等技术上,近年来均有新的突破,赶上或接近黑龙江垦区的先进水平。
是年,建三江又以向世界银行贷款的方式引进美国迪尔公司技术先进的4450型大功率轮式拖拉机76台,1075型联合收割机30台,改善了建三江农机装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