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管理 第三节 农机管理
建三江农机管理工作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几经起伏,颇多波折。
六师组建前的四个老农场,在艰难创业时期。由于农机队伍技术力量薄弱,农机管理组织未形成体系,管理人员缺乏经验,作业质量粗放,机具保养与检修标准低,农机后勤建设基础差。
1963年—1966年四个老场的农机管理组织已形成体系,各项规章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健全,技术力量开始成熟起来,农机管理工作面貌大大改观。
1967年后,由于十年浩劫的影响,农机管理机构遭到冲击,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遭到了批判与抵制,农机管理工作处于瘫痪。
1969年,兵团六师组建。在组建后的五、六年,由于受“左”倾思想路线的影响,不重视农机管理工作,同时农机管理组织沿用了军队的组织形式,不适应农场农机管理,加之当时农机队伍的主要成分是一无技术、二无经验的城市知青,农机管理仍是叫得不响,抓的不力。
1972年,兵团首次召开农业机械化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用,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管理”。此后,机务规章制度逐步得到恢复,并进一步制定和贯彻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机务管理制度。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批判了极“左”思潮和技术无用等谬论,机务管理有了明显的加强。
1978年 5月,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在双鸭山农场召开机务管理定标会,提出全面贯彻机务规章,制定了《连队机务管理十项标准》,对机务队伍、机械作业,、技术保养、农具检查、油料库、保养库、零件库、农具场、技术档案和单车核算都作了具体的要求。
1979年,建三江管局党委认真贯彻总局定标会精神,在全局开展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确定了检查评比条件和奖惩办法。使机务管理逐步走上正轨,机务工作出现了新的面貌。到1982年,全管局有 5个农场被总局认定为农机管理标准化的农场,10个农业分场达到农机管理标准化条件,190个生产队被管局认定为农机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一、机务队伍培训
1969—1978年,机务队伍不稳定,人员新。普遍采取师傅带徒弟,边干边学的办法,“老师傅带好了新师傅,新师傅又教会了大徒弟,大徒弟帮助小徒弟”。虽然也举办技术训练班,实为“政治学习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各项工作的正规化,培训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轨。
1979—1981年,管局举办机务副队长、主修技工、联合收割机手等培训班 8期,培训人数达 877人次。此间,各农场举办各种训练班培训机务副队长、车长、驾驶员、油料员、统计等7787人次。
1983年冬,胜利农场举办农机电视教学,以总局编印《拖拉机构造与使用》《农机电器》《农业机械液压传动》《农业机械》《谷物联合收割机》为基本教学内容,分期分批组织学习。首期车长、驾驶员学习,参加结业考核281人,及格259人,平均82.9分,收效可佳。
近几年来,管局和各场还输送了上百名机务人员到有关高等学校进行半年以上的代培。随着国外机械的大批引进,有近二十名农机战线人员出国进行短期考察和学习,从而使机务人员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成为垦区生产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机务作业
建三江垦区的机械作业水平在兵团组建后至1985年的15年来是很不平衡的。在兵团组建后的头五年,由于农机队伍的主要成分是城市知青,对农机操作与保养十分生疏,加之当时无政府主义严重,农机管理混乱,所以这一时期的机械作业水平很低,突出表现在:一是作业质量粗放,甚至不顾天气、土壤、农时季节等条件,盲目地湿整湿播,有时连种子都收不回来,粮豆单产不过百斤;二是事故频繁,兵团六师组建后的头五年发生重大机械人身事故 130多起,仅烧毁联合收获机的事故就发生了30多起,三是只求作业进度,不计成本。下表是15年来机械作业经济指标对照表:
从上两个表中可明显看到, 这六年中机械作业的耗油, 维修费至标准亩成本均高于常年(1981年大灾除外)。
从1975—1978年,由于做为垦区农机队伍主要成分的城市知青在技术上进步很大,各项农机管理规章制度逐步恢复,因而这一时期的农机作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作业成本亦有下降。此四年中农用拖拉机的平均标准亩成本为1.27元,比前六年下降了0.12元,联合收割机的作业亩成本为1.80元,比前六年降低0.37元。
1978—1979年,农机队伍由于知青返城而大批招收中青年临时工,建三江又一度进入作业质量粗放,事故频繁时期。1979年以来,农机行业学习双鸭山农场农机管理的经验,开展历时四年的农机管理标准化运动,机械作业水平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又有了较大提高。1982年后,明确提出了“以田间作业标准化为主攻方向,向标准作业要粮”的方针。把农机工作的重点放在求实效、高标准作业上,出现了八五九、胜利等田间机械作业水平较高,单产也较高的农场。
三、农机具的技术保养与检修
在兵团六师组建后的头几年,正值“文革”,加之当时的农机队伍成份新,技术水平低,技术保养比较混乱。1974年后随着整个农机管理工作的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加强,但仍存在着不严格执行“号”保养制度,农具检修标准不高的现象。
1979年始,随着农机管理标准化运动的开展,加强了农机技术保养与农具检修。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行经济奖罚与竞赛相结合的方法,狠抓了机车的“五净四不漏”工作。如八五九农场农机部门将全场胶轮拖拉机集中于场部进行逐台检查评分,优胜则奖,后进则罚;胜利农场:将全场机车“脏、漏”的治理与农机管理干部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促进了农机技术保养标准化。1992年至1984年,全局有一半的机车达到了“五净四不漏”标准。二是严格贯彻了大中型拖拉机的“四级三号”技术保养制,统一了技术档案。这项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建三江农机技术保养工作,使全局农用拖拉机的技术状态完好率达9%以上。三是推广勤得利七队等农具场设专人管理,实行农具常年维修的经验,提倡农具检修际准化。局场两级农机管理部门还在春播和入冬前多次组织农机管理人员对农机具检修标准进行检查验收,促进了农机技术保养与农具检修水平的提高。
四、“三库一场”(油料库、零件库、保养库、农具场)
1979年以前建三江垦区的“三库一场”建设一直是很薄弱的。油料库大都是四面透风顶盖漏雨的土木房,油料也大部分露天存放,更谈不上几级过滤和沉淀,向机车加油也大都是强制性加油。油料管理的混乱导致精密机件的加速磨损,平均每台拖拉机光油嘴头就要消耗三、四副,有的则更多;零件库也大多数是不遮风雨的土房,屋内潮湿黑暗,机件锈蚀严重,大多数生产队没有保养库,机车保养只好在露天进行,大多数生产队的农具场均为在营区外选一场地稍加平整即成。兵团后期虽然农机后勤建设有所改观,但进步缓慢。1979年学习了双鸭山、克山等农场的先进经验,开展起农机管理标准化运动后,建三江垦区的农机后勤建设才发生了迅速改观。各场普遍在“三库一场”建设上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创业农场统一下拨了建设“三库”的材料,并统一了全场的保养间的设计模式,全部装上了暖气。在油料管理上,创业农场基本实现了储油油楼化,输油管道化,三级过滤、两级沉淀,封闭加油等一整套管理措施,条件较差的前哨农场也专门拨给各队专门建设 “三库”用的红砖与木料。到 1982年,全局的“三库一场”建设达到标准化的生产队占全部生产队的三分之一,其中建起标准较高的油楼183座。
五、农机修造
建三江的农机修造除四个老农场外,也是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发展速度却十分迅速。在兵团六师组建后的三、五年中,就建起十座相当于或接近县级规模的农机修造厂,各厂均拥有几十台机床,具有制造一般农机配件和农机大修能力。各营(分场)也相应建起了能进行拖拉机高号保养和一般故障修理的修理所。全局有30多个大连队配有车库,一半以上的连队有小钻床和电焊机,全师形成了较完整的农机修造网点。此间,各农机修造厂普遍建起了修旧车间,形成了修旧生产线。红卫农场的轴承修复车间的固定资产超过了20万元,几乎拖拉机所有园柱型滚动体的轴承均可修复,乃至生产。1975年前后,每年冬季检修都要使用 20—30%的自制件和修复制件。虽然所生产的配件质量粗糙,价格偏高,但毕竟解决了生产上的燃眉之急。这一阶段,是垦区农机修造业“兴旺发达”的时期。但近几年来,随着农机配件供应形势的好转,农机修造业的发展处于停滞时期。尤其是随着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大多数“有机户”为了省钱而不进厂修车,使农机修造厂面临着开辟新的生产和经济发展途径的新时期。
在修理制度上,开始时沿袭了苏联的大小修理制,但由于条件所限,这种修理制并未持续下来。1979年前实行一年一进厂,每年一次大拆大卸,那坏修那的修理制度。1980年以后,总局推广了定期修理制,修理制度逐步向正规化、工装化、工艺标准化方向发展。但由于近几年来经济体制的变革,目前修理制又进入了“多样化”的体制。
六、农业机械设备
建三江农业机械设备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使用年限较短,状态较新——在1900台农用链轨拖拉机中,使用十二年以上的有653台,占总拥有量的34.6%,使用十二年以上的轮式拖拉机180台,占总拥有量的19.2%;使用十二年以上的联合收割机390台,占总拥有量的 19.6%。二是技术性能较先进——现有引进美国70年代技术先进的大马力轮式拖拉机126台(其中万国公司3588型30台、986型20台);万国、迪尔两公司的大喂入量静液压驱动的联合收割机 73台(其中1460型43台,1075型20台),这些均为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机型。此外,还引进性能较好的东德E512和E516型联合收割机559台,引进收割机合计为 632台,占我局现有收割机总拥有量的30.5%,提高了建三江局的机械收获能力。同时还相应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的机引农具和自走式割晒机。
建三江管理局各类农业机械设备拥有量历年变动情况如附表
七、新机具推广与机具改装
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增产的技术要求,改善工作条件,节省能源并降低农机作业成本,农机战线每年都推广新机具和机具改装技术。其中适应生产发展的则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不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发展者则被逐步取代和淘汰。
(一)整地机具
1、牵引五铧犁改成悬挂四铧犁。 1976年为减少牵引阻力、方便操作进行次项改装。目前已改装246台。
2、深松机具的引进和推广。 目前为适应以少耕深松为中心的耕作改制,提高作物单产,减少作业层次,节省能源,1980年洪河农场从美国引进12台万国公司生产的14型松土机,各场也陆续从富锦、海伦、七星等地引进深松机近200台以及一些松土机元件。
3、平地器的制作。 1979年为提高平地效果和工效,实现标准作业。进行平地器的制作,其形式以八五九农场研制的“三角平地器”及胜利农场研制的“悬挂一字”型平地器为主。此项改装,现已基本达到每生产队一台。平地效果明显。
4、五铧犁深松的改装。 1973年为疏松白浆土层,改造土壤,进行五铧犁深松改装,结果是适得其反,白浆土上升到地表层,造成土壤板结,透水性能变差。
(二)播种机具
1、大豆播种的侧深施肥改装。 1980年为合理利用肥效,避免烧种现象,全局陆续开展大豆播种侧深施肥改装,其主要改装形式有八五九农场首先推广的框架式,青龙山农场首先推广的大小圆盘式,洪河农场从美国引进的单圆盘式等。近两年,八五九、胜利农场又改装了一种双方轴起落的框架式型式。实际使用效果,以双方轴起落的框架式及引进的单圆盘开沟器形式为好。其数量为单轴起落的框架式246台,双轴起落的框架式8台。美国的单圆盘式36台,大小圆盘式基本淘汰。
2、精密播种机的引进与推广。 1982年为提高大豆单产,节省种子,七星农场从友谊引进一台气吸式精量点播机,引进后的两年中只用其播了几百亩玉米,电子监控系统不可靠。1980年全局引进和改制曙光农场研制的水平圆盘式精密播种机33台,从“八一农垦大学”引进的窝眼式精密播种机17台,引进辽宁复县气吹式精密播种机一台,其效果均不理想。
(三)植保机械
1、普通喷药机械的引进与推广。 化学灭草机械的推广是植物保护技术的一次技术改革,使国营农场以机械灭草为主,人工灭草为辅的常规灭草方法转到以地面化学灭草为主,常规机械人工灭草及空中化学灭草为辅的阶段。从1977年开始大量引进国内外化学灭草机械,现全局已有进口喷药机208台,国产喷药机179台,灭草效果明显,基本控制了草荒。
(四)收获机械
1、浮动式低茬收割装置的使用推广。 1983年为减少大豆收获的损失,改善机手的工作条件,从佳木斯联合收割机总厂引进电磁控制浮动低割装置78台,依兰收获机厂生产的挠性浮动式切割器23台,使用效果均不够理想。
2、茎杆粉碎抛撒机。 目的为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此项改革从兵团时期就开始进行,当时采用的是以皮带条做抛撒元件的旋转式抛撒器。由于这是一种单纯抛撒而无粉碎功能的装置,还田茎杆过长,影响翻地,所以未推广开来。1982年始,首先引进推广了佳木斯联合收割机总厂的E512型后悬挂式茎杆粉碎抛撒机 186台,又引进 597农场及依兰收获机厂研制的牵引式还田机56台,八五九农场自制了牵引式还田机30多台,青龙山农场又自制了 6台为东风90型收割机配套的悬挂式茎杆还田机。这样,全局现拥有悬挂式茎杆还田机 192台;机引单体式茎杆还田机92台,使用效果较好。基本上可满足全局茎杆还田需要。
3、开封CT—4.9型牵引式收割机改双滚筒脱粒装置。目的为增强该机型的脱粒能力,提高喂入量。此项改装从1979年开始,1980年就由总局提供改装的所有元件。全管局共改装 116台,此项改装成功者甚少,大部分不能正常作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4、割晒机械。 对于割晒机械的改装在前些年是围绕着如何放好角度铺进行的。近几年来,随着割晒技术的改进,从放角度铺发展为放鱼鳞铺,割晒机械的改装便围绕着如何放好鱼鳞铺进行。对于前悬挂式割晒机,从1982年麦收开始推广由胜利农场研制的在作物出口增加一薄铁板制成的凸型导向器,1984年又发展成铁筋制成的 “T”型导向器。对于牵引割晒机,在1979年前后推广了无过桥改装形式。在近两年则推广勤得利农场及二龙山农场等实行的导向器加导向板和大滑板的改装形式。此项改装是成功的,使全局的小麦分段收获技术有所发展。
(五)晒场机械
70年代前生产队的晒场机械除老式皮带式扬场机及螺旋式选种机外,几乎一无所有。1980年以来共引进和推广皮带式入囤机348台,清粮机286台,拌药机 175台,上海生产的比重式精选机40多台。如今,粮食入囤有入囤,机出风筛选有清粮机,粮食倒堆有扒谷机和输送机,选种有精选机,种子灭菌有拌药机。到目前为止,粮食晒场处理的机械化程度达70%左右。
八、农机管理上的教训
15年来,建三江垦区在农机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教训,尤其是在“左倾”政治路线的干扰下,犯了许多不讲实效,不尊重科学,盲目乱干的错误。例如:在经营方针上,坚持以扩大耕地面积为主的方计,而不顾当时的人力、物力及设备条件。仅从1979—1981年的三年中,耕地面积就扩大了一百多万亩,使本来担负面积就过重的农机设备更不适应经营规模,农业拖拉机的担负面积达3200亩,每台联合收割机的负担面积达3700亩。农机负担面积过重影响了作业标准与单产的提高。二是在农机管理标准化运动中存在着较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在抓“三库一场”建设上投入的人、财、物力较大。在标准作业上却抓得不够扎实,某些获得农机管理标准化称号的场、队,其单产水平和经营利润并不突出。在技术改革上存在着许多不讲科学、盲目推广的现象。例如:1973年大面积推广深松改革,造成白浆土上到地表,为害多年,1975年前后在农机修造厂大搞“土法上马”,搞设备,用旧机体做滚丝机,用木头做刨床骨架,甚至走后门耗资五、六万元买进一台40年代根本无法用的拉床等许多得不偿失的蠢事,1981年,不顾当时的天气条件,在“抢粮是政治任务”的口号下,全局耗资近千万元改制收割机半链轨,在水中抢收小麦,结果是劳民伤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