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四章 畜牧

第一节 概况



                   第一节 概  况
  建三江管局畜牧生产主要为满足本地区生产生活需要而进行,由肉食自给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转化,实行以猪为首,积极发展草食动物的畜牧发展方向。畜牧生产是十二年增加,四年减少。截止1983年末,各类牲畜折合以猪为饲养单位,共饲养 70210个猪单位。与1968年比共增长了51630个猪单位,增加了2.8倍,每年平均递增为8.6%。16年来的牧业生产可概括为“三上升、二下降”五个阶段。
  第一个上升阶段:1968年至1972年,畜牧生产以扩大畜群为主,提出“见母就留,先留后选”的原则,同时积极外进牲畜。1970年外购马405匹,黄牛1865头,羊3064只,鹿100只。到1972年底,养畜总头数达55171头。与兵团六师组建时比,增加1.75倍。其中猪由16556头增长到38159头,增加1.32倍。羊由3947只,增长到7612头,增加 0.92倍。马由1430匹增长到3220匹,增加1.25倍。鹿与其它畜群都是成倍增加。由于技术力量薄弱,饲养管理粗放,虽然牲畜头数发展较快,生产水平却很低,五年平均每头基础母猪年生产肥猪只达2.21头。
  第二个阶段:1973至1974年为下降阶段。主要是由于1972、1973两年农业受灾,粮食减产,造成饲料缺乏,加之“左”倾思想影响,把个人多养畜当资本主义尾巴,大砍畜群,造成大批牲畜死亡。仅 1973、1974两年砍掉基础母猪1376头,淘汰、死亡羊5113只,黄牛 2027头。到1974年末各类牲畜头数只达48971头,与1972年比减少6200头,下降12.3%。
  第三个阶段:1975至1978年是第二个上升阶段。1976年开始,兵团六师提出千垧地、千吨粮、千头猪生产奋斗指标。1977年贯彻全国养猪、肉牛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确定了15个千头猪生产连队与15处黄牛、肉牛繁殖改良点,畜牧生产发展很快。1979年末,各类牲畜头数达99901头,与1974年相比,增加50930头,增加了1.04倍,平均每年递增14.4%。
  第四个阶段:1979至1981年是第二个下降阶段。由于大豆提价,饲料豆饼涨价,而猪肉提价不多,形成赔钱的局面。各单位不愿多养猪。另外,总局提出的“稳猪、压马、增牛”的口号,造成大砍畜群,使猪、牛、羊、马各类畜群急剧下降。三年时间,生猪由 60650头下降到27690头,黄牛由 4373头下降到2488头,羊由6036只下降到3814只,马由5149匹下降到2704匹,猪、牛、羊、马下降率分别为54.6%,43.2%,36.8%, 48.5%。
  第五个阶段:1982至1983年是第三个上升阶段。在党中央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管局开展多层次牧业经济,公、户、集养畜一齐上,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使猪、羊饲养头数都得到了上升,到1983年末猪达 41905头,羊12613只,与 1981年比,猪增加 14215头,上升了51.33%,羊增加8799只,增加了 2.3倍。猪、牛、羊、马的母畜群全面增加,鹿的公母比例提高44.5%。
  附家畜历年末存栏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