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畜牧生产

第二节 畜牧生产



                 第二节 畜牧生产
  一、品种与杂交改良
  <一>猪:主要是杂种猪,分布各农场,占饲养猪的绝大部分。前期,多含哈白血液,以新哈白猪占多数,后期苏白猪血液增加。每窝平均产仔9.5—11.2头。
  外来长白猪:只做种猪用。
  1984年4月,红卫农场引进长白,产 4窝猪,窝活只达6头。但其与哈白杂交生产17窝猪,断乳成活141头,平均窝活达8.3头。
  苏白猪:是本地区种公猪的主体部分,但由于自群繁育、选育工作不够,有退化现象。如前进农场1984年春产7窝苏白猪,产仔80头,成活61头,平均窝活达7.7头。杂交效果也很好,如苏哈杂交,1984年春,红卫农场畜牧队产 15窝猪,产仔断乳成活150头,平均窝活10头。有的场苏白与民猪、苏白与长白进行杂交,但缺乏生产记录。
  民猪:本地区多是分散饲养不成群,六师前期主要分布在七星、859、勤得利。到 1981年只有七星农场饲养一群,25头,该品种在生产中主要做经济杂交用。
  哈白猪:是本地区引进比较早的一个猪种,到1983年只有红卫农场饲养30头,多用杂交、生产、没有进行纯繁。
  本地区还有:1980至1984年先后引进三江白猪、梅山、汉朴夏。三江白猪已见生产成果,其余二品种还没有进行繁殖生产。
  从六师到农管局猪种虽引进较多,但由于忽视种畜基地的工作,纯品种一直未能繁殖起来,从而猪的繁殖生产体系无法形成,生猪经济杂交生产不能进行,影响了生猪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牛:1983年,全管局黄牛存栏2428头。其中成年母牛约700头,占黄牛总数28%,奶牛存栏148头,成母牛47头。约占奶牛总数 31.73%。1984年局提出发展奶牛事业,积极外购,使奶牛头数有了增长。
  奶牛:1982年以前属于分散饲养,多饲养在各农场场直单位,牛群规模小,饲养 5—10头。近一、二年引进黑白花奶牛,多属淘汰牛,生产水平低。主要分布在勤得利农场、七星农场。勤得利农场饲养1 08头母牛,多是育成母牛,并担负勤得利奶粉厂的鲜奶供应。七星农场饲养30多头。
  黄牛及其它纯种牛:有延边黄牛,1978年以前集中饲养在七星农场,约有70余头。随着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畜力逐渐被忽视,加上黄牛改向,至使延边牛群饲养的头数越来越少,到1983年还有20头。
  短角牛:属兼用品种,1983年全管局有50余头,主要分布在青龙山农场。该场1971年从查哈阳农场引进2头公牛,5头母牛,经过13年扩群繁殖,除外调卖出20头外,还有40头。该品种在本地区适应性较强,但由饲养管理不好,忽视育种工作,有退化现象,体小、生长发育慢。



  西门塔尔牛:为乳肉兼用牛,1933年全局饲养12头。主要用于黄牛改良、培育兼用牛。其中勤得利农场饲养7头,由于饲养条件差,产奶量较低,夏季测定日产13—18公斤。
  三河牛:该牛主要集中饲养在勤得利农场。早在60年代末期,从内蒙古引入60余头,后经繁殖扩群,到1983年达180头,其中繁殖母牛近100头,体型较大。近两年由于改变了管理方式,饲养在个人手中,生产水平有了提高,日产奶量达15公斤以上。
  草原红牛:1983年859农场从双辽引进60余头,其生产性能待测。
  以上各品种,目前数量虽然不多,但对改良黄牛和增加乳肉、役、生产上都有很大价值,故今后应注意繁殖,扩大畜群,同时摸索出各品种的饲养管理规律,以利发展养牛事业。
  本地黄牛:是东北地区的地方牛,该牛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有良好的繁殖性能。管局在1978年以前,饲养较多,分布较广,各农场都饲养。但本地牛体小、生产性能差,需进一步改良。
  黄牛改良:管局各农场先后利用肉、乳、兼用牛品种对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其工作过程,采取了集中牛群办法,将一定数量规模繁殖母牛集中到一个生产连队进行饲养管理,用肉用海伏特、兼用牛西门塔尔,采用冻精,直肠把握深部输精配种。
  母牛发情是根据试情公牛进行确定,母牛发情后一般输精两次,间隔为6—8小时。妊娠母牛仍在大群里管,犊牛随同母牛进行放牧运动。其改良效果,头颈变短,背腰宽平,四肢粗而短,全身肌肉丰满,海伏特牛“六白”外貌明显。生长发育、增重都较快,海黄一代公牛初生重30.5公斤,体高 66厘米,体长67.5厘米,胸围为73.5厘米,管围11.75厘米,海黄二代就更好了。但由黄牛饲养管理条件差,加之海伏特冻精活力低所限,其黄牛配种妊娠率较低。
  随着黄牛生产的销路受阻,在1979年后又开始向乳肉兼用方向发展。故采用了西门塔尔对黄牛改良,其效果也很好,产犊体重较大,挤乳也获有成效。七星农场22队西黄一代牛,日出4—5公斤奶,相继挤乳一个多月时间,但由销路所限,未能继续下去,对改良工作产生影响。
  <三>马:1983年全管局有马2189匹,纯种马19匹,其余属本地改良马。
  1972—1979年从逊克、萨尔图接运 700多匹马,逊克马多为蒙古马,萨尔图地区马都是杂交改良育成阶段的黑龙江挽马。这个阶段种用马匹品种较多,但数量不多,有苏重挽与阿尔登用于改良本地马的主要品种,顿河、苏高血、奥洛夫、黑龙江挽马、富拉基米。其分布如下:



  马匹改良主要是改变本地马体型小、力量弱、生产性能不高缺点。1973年全师马匹配种妊娠605匹,其中有苏重挽、阿尔登两个与本地马杂交妊娠 281匹马,占整个妊娠匹数的46.4%。经改良的本地马体型均大于原本地马。挽力大、速度快,一匹马的挽力能顶1.5—2匹本地马的挽力,工作能力提高 40—50%,并具有耐寒、耐粗饲,适应性强等特点,容易饲养与使役,深受群众欢迎。今马匹繁殖改良已被忽视。
  (四)羊:1983年饲养绵羊总头数 12613只,分散饲养在各个农场,多属细毛羊与中细毛羊。
  1970年六师从萨尔图地区接运3000多只中细毛和细毛羊,多属老龄淘汰羊群,生产性能低。以后各场又引入一些东北细毛羊,高加索、美利奴、考力代,对该地区原有部分的产毛量低,毛质低劣的羊进行杂交改良,经过改良,毛质、毛量都有提高。现在种用羊多是内部调整、串换,但由于缺乏生产记录,生产实际处于杂交乱配,生产水平较低。
  (五)鹿:1983年饲养鹿1520只,其中马鹿111只,分布饲养在七星、859、胜利、勤得利、红卫、青龙山6个农场9个生产队。
  鹿的来源多来自绥棱、二龙山农场,以后都是自群繁殖起来的。马鹿多数是自然捕捉繁殖扩大的。
  (六)鸡:多是农家品种,少数是白来亨鸡。1979年以前大群养鸡都属公养鸡,都是白来亨种用鸡,由于饲养管理水平不一,生产能力各异。
  二、饲养管理
  (一)畜 舍
  1975年前,畜舍多是因陋就简的泥土房,质量差、透风、漏雨、保证不了母猪正常分娩与幼仔成活。如:1973年,产房有保证的连队182个,产房无保证的连队99个,无房的 62个连队。全年死亡仔猪20653头,2月龄以上猪死亡29835头,总死亡数占产全年饲养量的58%。
  黄牛除少数使役牛外,长年宿在露天栏圈,狼害、冻死严重,全年自然死亡 (不包括淘汰牛)与兽害487头,死亡头数占全年黄牛繁殖成活数的69%。
  1975年以后,各农场逐渐建起一批砖瓦结构猪舍,使产仔保活得到了很大提高。从1971—1974年,年产平均窝活5.67头;1975—1978年,年产平均窝活6.37头,提高了0.7头。



  1979—1983年,由于粮食调价,畜群下降,养畜承包到户,畜舍空闲失修较多,致使一部分畜舍报废。这个时期,红卫、七星、青龙山、勤得利各建一座大型畜舍,起到了养猪保基础作用。
  (二)饲 养
  1、饲料搭配:由于务农场青、粗饲料的数量,种类和质量不一。 搭配比例各式各样,有的只有精料,没有粗料;有的只有大豆、半豆类饲料,没有玉米等其它饲料,有的青、粗、精比较齐全,但合理搭配不够,有的三种饲料搭配合理,但饲喂期短,不能保持长年供应。1980年后,红卫、七星农场先后进行了配合饲料生产。促使本地区饲料配合有了新的起步。
  2、饲养方式:舍饲与放牧两种方式。 养猪主要是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春、秋抢放茬地,夏放耕地边角及未垦草甸。随着农业丰欠年景与否,饲料是否充足,决定放牧时间长短和饲料充足程度。如1973年夏季有不少养猪单位,母猪日给料 0.5公斤,肥猪给料0.25公斤,其余全是饲喂水稗草、加野外放牧,结果使育肥猪群 7.5个月,平均体重60公斤左右,最大的猪才75公斤。
  羊、牛长期以放牧为主。到了冬天,白雪复盖大地,放牧很难吃饱的情况,牧后进行外饲,饲草储备不足的常常是放牧人员,身带二齿钩子扒雪放牧。每到冬季牛羊膘情极度下降,饲养比较粗放。1979—1983年牲畜减少,散牛群规模也不大,加之大牲畜与中小家畜又都承包到户或转卖个人,现饲养基本属于舍饲。
  3、饲喂方法: 1968—1972年,多数养猪单位把饲料大锅煮稀喂。1973年后利用糖化发酵饲料,实行生混料饲喂,这种方法适口性强,猪爱吃,但夏季饲料易变质,需现拌现喂。1975年后,实行生干料饮凉水的饲喂,较省劳力,但饲料浪费较大。较好的是定时饲喂,常备水。1931—1983年承包到户,各种饲喂方法都有。
  (三)管 理
  1、组群:养猪分群分圈管理。 1968—1983年前,由于圈舍少,公母猪基本做到分群,有些单位在大小猪只上分不了圈,舍群管理,强弱大小不一,互相咬斗,抢食霸槽,经常发生。但在发展养猪中后期由于条件改善,基本扭转了上述不足。
  2、畜群结构:繁殖母猪群是老中青龄搭配, 创建时期处于积极发展扩大基础群时期,更新母猪少,老龄母猪得不到及时淘汰而占的比例大些。中后期,有了很大改善,基本做到每年20%的更新。1981—1983年承包合同签订的不细,致使一些单位出现老母猪多的现象。
  牛羊繁殖母畜占畜群比例少,多由过去禁杀黄牛,又无销路所致。自1975年后建立肉牛点后,有很大改进,母牛比例提高。
  3、配种:本地区主要采用本交配种,配种与人工授精两种办法,以本交为主。 1975年前以马匹人工授精为主。1976年以后开始实行黄牛冻精输精配种。1978年搞猪的人工授精。
  猪多是集中配,集中产仔。1968—1974年属长年产仔。1975—1980年实行配产集中,冬夏产仔。1981—1983年推行常年分批分期产仔办法。
  4、其它:仔猪生后进行补料,一般是 5—7天补料,但也有个别单位超过这个时间才补料,仔猪双月断乳。牛马属自由断乳,随同母畜一同饲喂。母猪实行配后大圈管,临产前调群单圈分娩,但也有因缺乏记录常造成产在大圈里的现象。
  肥育猪群管理,在养猪过程中期,实行高密度、卧满圈、挤着睡、通栏管、定时排更、平面喂,这种管理办法,增重快,同期出栏率提高。



  三、疫病防治
  (一)兽医机构沿革
  1979年前,兽医卫生防疫由管局科研站畜牧组负责。
  1979年管局成立兽医卫生防疫站和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2人。1982年,工作人员3人。主要负责全局畜禽防疫灭病、检疫、肉品卫生检验、化验。组织疑难病症诊治,生物药品供应等。培训兽医技术人员,研究和推广先进技术。同时,负责局直地区畜禽病防治和畜产品卫生检验等。
  (二)兽药与器械
  1979—1983年生物药品都是通过合同,由黑龙江省兽药一厂供货。
  化学药品用量不大,常用的兽医药品购于局医药站、省兽药一厂和省生物制品二厂。1983年兽医站主要药疗设备有:9立方米活动冷库两台,200立升普通冰箱一台,恒温箱一台,显微镜一台、干燥箱一台、水浴锅一台、电动离心机一台、分析天平一台、大动物解剖器一套。
  (三)疫病发生与防治
  本地区家畜主要传染病有:马传贫、鼻疽、猪丹毒、猪肺疫、猪瘟、仔猪副伤寒,猪 5号病,牛羊结核、布病、鸡新城疫、禽霍乱等。
  对传染病的防治,主要采取预防注射,定期检疫,实行综合性防疫措施。
  1、马
  (1)马传贫:本地区购马所引起发病始于1971年六师25团9连。由于本病感染性强,传播快,以后相继发生。1975年发病最高,流行最广,扩展为 7个农场。当年新疫点剧增34个。1976年疫点达54个,发病达十年之久,累计捕杀207匹马。管局采取年检疫2次,实行“养、检、封、隔处”六字方针,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进行扑灭疫病的传播与漫延。1976年以前马匹役用强,虽有防治措施,但基层认识不足,疫点封的不严,采取措施不力。出现长期留用私自串换,买卖等现象,使病源得不到控制。1976年以后,管局制定临库与补检结合的检疫措施,大大提高了净化速度。1977年一年解除疫点54个。1979年控制住了马传贫,成为总局马传贫净化速度与控制传播最快最早的一个局。



  (2)马鼻疽:由于坚持年定期二次检疫, 检出病马比较及时处理,马鼻疽疫病多年比较清净。检出阳性马最高的年份是1981年,检出13匹,发病率为 0.86%。一般年份检出率为0.04—0.08%,鼻疽基本得到了控制。但受检率比较低,一般年份只检60—70%。1982—1983年有了提高,为88—98%。
  2、猪 病
  (1)猪5号病:1983年商业部门从外地疫区调冻肉所引起猪 5号病发生。先发生于七星、以后11个农场54个单位3197头猪发生 5号病,死亡1390头。管局组织各单位认真贯彻制定“早、快、严、小”的原则,实行综合性拔点灭源措施,进行疫病流行调查,查疫源,封锁疫点,全局设立消毒岗37处,执勤人员 72人,捕杀病畜358头。彻底消毒污染圈舍等场所,达到国务院提出的在3—5个月内控制住5号病的要求。黑龙江省农垦系统推广了我局迅速扑灭5号病的经验。
  (2)猪瘟、猪丹毒、肺疫是本地区威胁养猪生产严重的传染病。1976到1983年,7年时间,猪瘟发生了4年,肺疫发生了6年,猪丹毒年年发生。最严重的是1981年,三大疫病全部发生,且流行广,103个连队养猪发病,死猪 5000多头。其原因是连队猪只没有及时注疫苗或漏注疫苗,加之全省猪病暴发,雨水过大,致使疫病大流行。疫病发生后,管局业务部门会同农场分析疫情,加强饲养管理,进行消毒、隔离病、健猪、采取防疫注射,积极治疗,使疫病得到了一定控制。
  3、牛:布病与结核。在建立肉牛生产点前期, 黄牛检疫被忽视,黄牛布病与结核未被揭发。1980年以后坚持定期检疫,检出结核阳性牛 139头,检出率为11.6%,布病阳性牛211头,检出率8.4%,并采取措施,使发病率逐年减少。到1983年结核病牛检出率减少到 1.15%,布病检出率减少到3.29%,牛的布病与结核基本得到控制。
  4、羊布病:羊布病没有大的流行,最高年份布病检出率4.7%,一般是1.7—2.5%,该病基本得到控制。
  5、鸡新城疫与禽霍乱:1980年以前大群养禽都属公养禽, 每年都实行定期预防注射疫苗,同时采取综合性的防疫措施,控制了大群发病。只是广养,由于漏注或不注防疫苗常有发生,多是零星散发。1982年到1983年,养禽多属承包到户,公户双方都积极主动预防疫病发生,定期注射防疫苗和搞好消毒工作,有效地控制了两大疫病的发生。
  6、家畜的中毒:主要是野生植物毒芹和农药、饲料霉烂中毒。早在 1970年勤得利羊毒芹中毒死亡30多只。1983年七星农场22队黄牛早春放牧食入毒芹死亡28只。红卫、勤得利在1978年发生羊误饮灭草剂农药水,各死亡一部分羊。1980年七星46队喂发霉变质饲料,仔猪死亡90多头。
  四、草原、饲料
  (一)草 原
  本区有草原面积606.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32.8%,其中可利用面积 436.7万亩。主要分布在各场的低平原地区。
  三江地区由于土质粘重,渗透性较差,植被类型是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植被类型,各草场类型中的建群种和主要伴生种多为沼生、湿生和中生植物,如小叶樟、狭叶甜菜、毛果苔草、修氏苔草、芦苇、三棱草、沼柳、越吉柳……。
  全局草原植物有禾本科、豆科、莎草科、菊科、蔷薇科、唇形科、毛莨科、百合科等六十余科。主要植物有小叶樟、狭叶甜菜、苔草、野豌豆、披硷草等四百余种植物。可饲用植物占90%以上,多数是优、良牧草,植物群落平均覆盖80—90%,草层平均高度60厘米以上,平均亩产鲜草0.5万公斤以上,总产2亿公斤左右,可载畜100万个以上羊单位。
  全区草场植被生长茂盛,草层高,覆盖度高,但绝大部份草场处于天然原始草原状态,而末被利用。其主要原因:一是大部份天然草场远离场队居民点地带。二是为数不少的天然草场地势比较低,处于易涝或积水状态。三是该区养畜头数少,无大群牛羊。所以被利用的只是靠近居民点零星小块天然草场,全局累计利用毛面积34万亩,且大部份是弃荒状态。利用的常做为春、夏季放牧和秋季割草用。
  本局大面积天然草原应合理利用和加以改良,以大力发展畜牧业。
  (二)饲 料
  1、饲料的种类
  豆类占饲料的绝大部分,其中碎瓣豆、豆饼、小麦、麦麸子供应充足。玉米与其它精饲料不足。但因玉米等杂粮种植面积少,加之管理不善,从产量与数量上都满足不了畜牧生产的需要。
  粗饲料:主要是以豆秸、豆吻子、青割大豆,玉米秸、谷草、干草为主。青割大豆每年种植不足耕地面积的1%,长势好的往往做商品粮。为解决粗饲料不足,多数单位经常从商品大豆地长势不好,上不来秋收再收割做青贮。色味已变,需要的养份损失寥剩无几。
  青绿饲料:小叶樟、落豆秧、灰菜、杂草、白菜、大头菜、萝卜、南瓜、胡萝卜、浮萍等,多无保证。1974年至1975年栽种过紫草,去广东湛江南繁种子 0.2万公斤,管局九个农场栽种,当年长势繁茂,饲喂适口性强,由于本地区寒冷越冬保护难,栽种逐年减少,未推广开。1976年引过水生植物——中国绿萍,放养在勤得利农场,越冬无暖室,只生产一年。1982—1983年新引入西德细绿萍种,并在我地区大量推广繁殖,取得了一定效果,细绿萍的春繁、夏养、冬保都取得了成功,需继续摸索其生产规律,确保在三江地区繁殖生长。
  矿物质饲料:食盐、骨粉、石粉、贝粉等。
  动物性饲料:鱼粉。
  添加剂饲料:多维、微矿、抗生素等。
  2、饲料加工与利用
  马、牛饲料:组建初期,粗饲料多用铡刀人工铡短。随着生产发展逐渐改用铡草机加工。豆类加工成豆饼浸泡拌草饲用。但七十年代初期,因加工能力低,常饲喂碎半豆。玉米多经粉碎后拌草饲用。
  羊、鹿饲料:以豆秸、豆吻、树叶等整投、豆饼浸泡补饲。
  猪饲料:开始采用精、粗饲料粉碎,青饲料打碎或剁碎混合沸煮喂饲,以后逐渐采用精、粗饲料干喂或推广发酵饲料喂饲。1977年后多以青割大豆粉碎生干喂,青饲料与其它饲料混合生喂及将青绿饲料加工切碎成青贮,青绿多汁饲料打成浆液喂饲。
  饲料:小麦、玉米整喂或粉碎,豆饼切碎浸泡与麸子、碎玉米、土麦子等混合喂,青饲料切碎或整用。
  由于各类饲料数量不足,常造成日粮比例失调。
  五、畜牧经营及其成果
  (一)经营方式
  本地区畜牧生产主要以养猪为主,其次是黄牛、马、绵羊。1980年前主要采取公养为主,集体、个体仅限于养肥猪,但数量很少。养猪经营方针为:建好种猪队,搞好重点队,兼顾一般队,集中繁殖,分散育肥。使养猪业发展较快。如青龙山农场,1970到1976年,全场20个养猪队,其中养10头母猪以下的有11个队,约占 50%,7年间共生产肥猪3356头,上交商品猪349头,平均每年生产肥猪479头,上交商品猪 49头。1977—1980年共生产肥猪4219头,上交商品猪1363头,平均每年生产肥猪105头,上交商品猪340头。并出现了专业化猪队。






  (二)经营成果
  组建至1983年,总计生产肥猪328497头,其中上交国家肥猪88663头,畜牧业总产值为442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