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渔业 第四节 渔 业
一、概 况
建三江地区渔业资源丰富,素有“棒打獐子、瓢舀鱼”的北国鱼仓之称。不仅鱼的种类多、数量大,而且鱼质好。尤以黑龙江盛产三花 (鳊花、鳌花、
花),五罗 (法罗、铜罗、雅罗、哲罗、胡罗)、十八子 (黄姑子、嘎牙子、白漂子、葫芦子,船丁子等)及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挠力河的背高、体厚、肚宽、脂肪含量多的红肚囊大鲫鱼,闻名全省。但长期以来,主要以自给性,自然捕捞性的生产为主。
1969年组建兵团后,渔业生产归六师后勤部商业科经营。
1976年兵团改制,成立建三江管理局,渔业生产归商业处农副科管理。
1982年管理局党委决定水产列为全局第二产业,由自给性生产转向商品性生产,由自然捕捞发展到捕养结合,大力发展池塘养鱼,逐步解决鱼种自给,实行多种经济形式,经营方式并存,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支持兴办家庭渔场。
到1983年,全局现有水面325.4万亩,可养鱼水面47.3万亩,河泛地面积279.8万亩。其中:已养水面3.36万亩,鱼种场2个,水库塘坝17处,面积3.3万亩,人工池塘33个,面积11万亩。放养鱼苗1596万尾,鱼年产量709.21吨(养殖鱼产量12.7吨)。
二、水域资源
(一)水 域
流经建三江管局辖区的主要河流有黑龙江、乌苏里江及其支流。属于管局控制的水域,大小江河19条,面积325.4万亩。
其中:黑龙江流经我局所属的勤得利农场,流经长度为62公里。本区江段我侧支流除乌苏里江外,尚有浓江河、勤得利河、卧牛河、八岔河、鸭绿河、青龙河等。本段干流水深流急,透明度大,砂砾库、浮游生物比较丰富,污染较少,是鲤科鱼类重要的越冬场,也是鲟鱼、鳇鱼栖息,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是当前我局重要的捕鱼水域。
乌苏里江流经我管局所属的八五九农场,流经长度为32公里,捕捞区长度59.5公里。干流多为平原,泥沙底,浮游动植物丰富,无污染,因此鱼类资源丰富。也是我管局重要的捕鱼水域。本区江段我侧支流主要有挠力河、别拉洪河。挠力河流经我局所属的大兴、七星、红卫、胜利、八五九农场,它的主要支流有北星河、挠力河。别拉洪河两岸为平原沼泽区,中上游无明显河床,多泡沼,水质肥沃,是鲤、鲫鱼等经济鱼类的优良育肥场所。流经我局所属的红卫、前进、洪河、八五九,胜利等场,长120公里。
(二)资 源
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的勤得利、八五九农场,有我局的主要渔场,年产鱼 100多吨和150吨。鱼类资源丰富,有驰名的大马哈鱼 (鲑鱼)、鲟、鳇、大白鱼、东北鲫、鳌花、鳊花,哲罗、甲鱼等经济鱼类。还有鳙鱼、鲢鱼、鲤、鲶、狗鱼等非经济鱼类。珍贵水产两栖皮毛动物水獭、麝鼠(水耗子)等,其皮毛畅销国外。共有13科59属82种鱼类。其它各场也有一般鱼类。
在众多鱼类中,其中鲤科49种,占59.76%,鳅科7种,占8.54%;鲑科5种,占6.10%;七鳃鳗科,鲟科、鲶科各有二种,各占2.43%。
鱼肉营养丰富,可做菜用,功能有利尿、消肿,胆可清热、去暑消炎、明日。但胆汁有毒,不可滥用。
鲟、鳇鱼其它国家少有,而在黑龙江里是比较多的一种鱼类,年产可达 5万公斤左右。其特点:体大肉肥,与一般鱼不同之点是骨(脆骨)无刺,全身无废物。雌鱼在汛期产卵几十万粒,卵呈绿色、高粮粒大小,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等多种营养物质,有 “7粒鲟、鳇鱼籽胜一个鸡蛋营养价值”之称,闻名于国内外。
大马哈鱼,古称达发哈鱼,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大型经济鱼类,属鲑科,身体呈纺锤形,体重可长 6.5公斤以上,营养极为丰富。它生于江河,长于大海,又死于江河。大马哈鱼肉呈淡红色,厚而少刺,除鲜食外,可盐溃薰制,别具风味。 它的卵更为名贵,卵呈球形,直径约5毫米左右,金红而透明,宛如珠子,含大量蛋白质、脂肪和钙、磷、铁、维生素等。鲜食有浓郁的脂香味,是宴席上的珍奇佳肴,入药有滋补、利水,健胃等功效。
三、渔具、鱼汛
(一)渔 具
渔具生产与使用,是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改进。创建初期用鱼叉、竹夹子、毛钩、钝钩、滚钩、铁丝滚钩、大拉网、宽网、亮子箔等渔具从事生产。以后发展到铃铛网、张网、扒网、滩网、挡亮箔、大拉网、挂子、作业船等网具捕鱼。到1981年,全局有三层挂网 564片,小挂网792片,张网6趟,圈网340个,拉网13趟、亮子3处,木船106只,机船 14艘,其网具造型及使用方法是;
鱼叉:用粗、细钢筋打制成三股叉(尖头带倒钩),后有木柄、绳子组成。在鱼汛期 (鱼多时)手拿木柄对准目标扎下,可得十几公斤重的大鳇子,每年可得几百公斤。
竹夹子:把竹片削成有弹力上寸长的薄竹片、弯曲、两头并拢、夹上鱼饵、鱼吃饵时,竹夹子迅速张开,鱼嘴被撑开,即被捉住(这种工具得夏季使用)。
毛钩:是用钢丝弯成,钩部顶端成锋利的钩尖,在钩尖下端 3厘米处凿一倒刺,上面套上蚯蚓作饵料,在200—300米的线绳上每隔50厘米拴一把,顺水流放入河中,放至一夜取出,可捕获1—2公斤重的鲤鱼。100把毛钩一夜可捕鱼几十公斤。
滚钩:用塑料漂,聚乙烯网组成,是一年四季均可使用的工具,一杆钩系有180—200个钩,系有小锤、浮漂(不能沉入泥沙中),一年可得鲟、鳇、怀头等大型鱼类两千公斤左右。
铁丝滚钩:滚钩用 8号铁丝烧制而成,形状为半园,专捕鲟鱼、鳇鱼、怀头鱼之用。年捕3000公斤左右。
钝钩:用在5、6月鱼群最活跃季节的河流和水库的鲤鱼生产。
大拉网:用麻绳、麻纲、木漂、泥脚等组成,是常年捕鱼的主要网具,用于江,河、大型水库作业捕捞,有时一网可捕鱼几千斤,甚至数万斤。一般长用此网捕秋季的大马哈鱼和冬季的水下层冻鱼,由于这种鱼具笨重,使用不方便,50年代后,明水鱼生产被滩网所代替,现仅限于冬季冰下层的冻鱼生产。其作业方法是:在鱼窝附近,用冰穿每隔2.5—3米处将冰层穿个洞,形成圆周或椭圆形,而后在一顶端穿一个三角形的出口,无论小圆洞和三角口;都需将冰层穿透见明水,以便用木辊(走钩)随带网具进入冰下层,使两头网纲至三角口处,将人力分成两组,同时拉网,收缩前进,三角明水口见鱼,即一边捞,一边拉网,直至将鱼捞尽,网具拉出冰上层取鱼,此法,1959年,勤得利农场一网曾捕获 4万余公斤,通常为数千公斤。70年代后,产量大减,一般300—500公斤。
宽网:这种网具与大拉网结构相似,不过比大拉网片数多些,每台用两只船在明水中横排並列在河叉或江河口汇流处使用,顺水流由上往下拉,拉至1—2华里后起网,轮番连续使用,它在春季开江半个月时间内,鱼即集中,由江中往河套游动觅食时适用,每网产量高达千斤。
其他渔具还有亮子箔铃铛网、张网、扒网、滩网、挡亮箔网。
(二)渔 汛
黑龙江、乌苏里江生产的各类鱼种都具有各自的生产习性和活动规律。根据历年捕捞经验,分为旺水和冷水期两个大季节。
旺水期 (每年4—10月)。此间鱼类较多,鲟、鳇、鲤、鳊、白、草根、青根、胖头等鱼喜欢于清水底的地方,4—10月活动频繁、活跃,而于6月10日至7月5日为繁殖期(禁捕期)。鲤鱼产卵于草沟、河叉、水泡的草上,5—7天可孵出小鱼,随游江中。鲟鳇鱼产卵于江中的大流,鳊、白、草根、青根产卵于二流,卵数可达十几万粒。每年秋季,长成熟的大马哈鱼便成群结队由浩翰的太平洋渡过鄂霍次克海经鞑靼海峡进入乌苏里江、黑龙江,为了繁衍后代,它们日夜兼程,以每昼夜30—50公里的速度逆流而上。 10月中下旬当江河水温降为摄氏2度左右时,它们找到水质澄清,水流较急而有沙石为底的河段后,雌鱼便以尾鳍拍支砂砾,借助水流造成一个直径约 1米、深约20厘米的坑穴产卵。然后雄鱼再用尾鳍扇动砂砾盖好鱼卵,以防敌害和流失。双亲轮流在周围徘徊守护,期待着仔鱼出世,直到它们耗尽最后的气力,才默默死去。鱼卵经过100一120天的孵化,直到来年春天仔鱼破膜而出,顺河而下,流入大海,在海洋中长到三、四龄,体重达到3—4公斤左右,又结群成队地返回它出生的河流中传宗接代。岁岁如故。其它鱼在10月中旬,开始寻找卧冬室(鱼窝子),进入窝子后,不爱活动,是渔民捕捞的好机会。
冷水期(每年1一4月)。此期的鱼类有狗鱼、牙巴沙、细鳞、哲罗等,这类鱼在1—4月活动,顺水边上下游动,寻找食物(小鱼)吃,比较活跃,同时也是产卵期。
四、捕 捞
船只、网具、滩地是捕捞鱼的基本条件。但要取得好的生产效益,必须根据不同季节、水位情况及各种鱼类不同时期的活动使用不同的网具。通过捕鱼小船二人使用滩网、挂网为宜。一人负责撒网、收网、捕鱼,一人负责观察地点、水的流向、划行、机器操纵,互相配合。使用张网以8一10人一组为宜,亮子以挡亮子、拉网为主。
旺水期捕捞:每年 4月20日(谷雨)左右开江,卧一冬的鱼类,被冰排(大冻块)的撞击声惊动,开始活动,一旦冰排稀少能下船时,船只迅速行动,用两只木船组合一组,以 4人为宜,每组配兜网一台,每台 4片,一个兜等渔具进行捕捞,每船可捕鱼千斤左右,5—6天渐少。淌完冰排,各船组方可进入网点。 5月下旬鱼类活动频繁,是捕鱼的好时机。以两人一组,配木板船一只,钝钩60片,扒网 5片等渔具,当水大时,鲤、鳊、白、鲫、鲇鱼等进入草沟、河叉、草泡,这时将网下到后面,退水时,把网移到河口、沟口、在一般情况下,可捕捞到鱼类的繁殖期(6月10日),每网每日可捕鱼3—4公斤,最高可达7500公斤。所捕鳇鱼最大的550公斤(1965年勤得利农场。1982年勤得利农场二队渔工史同全和牟登席,用胶丝淌网捕获一条身长 3米、体重502.5公斤的雌性大鳇鱼。有的用张网,从5月6日下网至6月10日,每张网可捕鱼 1.5万余公斤。7月15日以后,可捕鱼2万公斤,1965年曾捕过 8万公斤,到10月份每只小船可捕1000—1500公斤,最高为1750公斤,一只船一年平均可捕4000—5000公斤鱼,此期是全年收益好坏的关键,必须抓好。
冷水期捕鱼:
冬季热水鱼不太活动,而冷水鱼活动频繁,当江边封冻时,江中的冰排继续流淌,冷水鱼顺水边来回游动寻找食物。抓住这一时机及时下网(挂网、淌网),网与水深相宜,防止贴冰损失网具。有的用大拉网,每台 8—10片,一个兜,每台以20—30人组成,用于捕大马哈鱼和冬季冻期冰下层鱼生产,有的在冬天用小拉网,每隔适当距离打一冰眼(冰洞),用杆逐眼掏引线,把网下到冰下往前拉。1959年一网曾捕鱼4万公斤。
附:管局现有水面统计表(1983年)
历年鱼产量统计表
历年渔船、渔具统计
主要江河及资源统计
五、人工养殖
建三江管局人工养鱼始于1980年,主要利用水库、塘坝、养鱼池养殖。是年,从浙江省引进鱼种 38万尾,投入面积31426亩,鱼产量3000公斤。此间,出于不懂技术,只放不管,有的跑光;有的水浅冻死;有的冬季缺氧室息而死,有的水库没清底有鱼捕不上来,因而收效不佳。随着生产的发展,水利的治理,渔业生产从单一全民经济养鱼发展到国营、集体、个体经济一起上,到:1933年局已有养鱼水面3.36万亩,建设鱼种场 2处,水库塘坝17处,水面 3.3万亩,人工池投38处,面积11万亩,放养鱼苗1596万尾,养殖鱼产量12.7吨,从过去全靠省外引进苗种,粗养粗放,发展到白己繁殖黑龙江野鲤苗种,提取纯杂交优良苗种,精养合理投放,并具有加工颗粒饵料机一处,冷藏设备2处,贮藏能力150吨。
(一)水库养殖
光明水库,总库容120万立方米,可养鱼27万尾。1980年,胜利农场投放白鲢鱼苗3万尾,成活1.7万尾;1981年,投放鱼苗1.7万尾,因冬季未及时输氧,鱼苗全部死亡。1983年,胜利二分场十五队王宗振承包水库养鱼,投放鱼苗2.5万尾,当年捕捞 1150公斤。
南湖水库,总库容45万立方米,可放鱼苗 13.5万尾。1981年,胜利农场放白鲢和草鱼苗4万尾。1982年,投放白鲢苗3万尾,鲫鱼苗4万尾。1983年12月,归胜利多种经营队经管。当年冬季捕捞,共捕商品鱼2500公斤。
大板水库,位于八五九场西一公里处。1958年冬施工,1981年竣工,投资“万元,水库容量600万立方米。1932年投放鱼苗9万尾,收回鱼种二万余尾。出于养鱼尝到了甜头,1983年,该场开始挖池养鱼,投资修建鱼种场一处,面积5250亩,分三批建完,当年建成 500亩,投资78万元,投放鳊花40万尾,秋捕鱼种28万尾。同时,在大板水库下的阿布胶南岸,距农场场部东南一公里处,计投资45.7万元(其中本场自投 22.7万元,总局投资 23万元),动用几十台推土机,挖鱼池570亩,分46个大小不等的单池,最深池水深3.5米,最浅的 2米。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由浙江省引进花白鲢鱼种 40万尾,秋季成鱼 28万尾。1934年,鱼池继续扩大,年底整个鱼池已达1200亩。
(二)池塘养鱼
前进农场有鱼塘 5处,分布在公路管理站、砖瓦厂、水利队、副业队、16队。以水利队的养鱼水面为最大,共占地90亩。16队的水塘养鱼占地45亩。1980—1982年,全场共捕捞鲜鱼5600公斤,投放鱼苗有鲢、鲤、鲫、草鱼等(以鲢、鲤鱼的尾数为最多)。
1980年10月红卫农场在中学北面修建养鱼池80亩,1981年4月竣工,投资7万元。5月6日从换新天车站接回1.5万尾鱼种,9、10月又从红卫五干二支里捕捞鲤鱼种386尾、鲫鱼 10.2万尾,投放鱼池。由于鱼池修建不好,加之缺乏经验,1983年9月清池时,共捕捞鱼300多公斤。其中,最大的达1.85公斤,但数量少,仅有十多条,鲤鱼重 0.5公斤左右,也只有20多条,数量较多的鲢、鲤鱼,只长到150—200克,鲫鱼几乎没长。1983年 6月鱼池山场直大集体临时工姜林承包,除管好现有鱼池外,又在池边新修 16亩鱼种池,培育鱼种 18万尾。同时,在三队利用自然水面10亩,5月14日投放鱼种9000尾,进行浅水养殖,秋天产鱼2380公斤,盈利200多元。 1983年管局电厂建50亩鱼种池,平均亩产鱼种157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