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治理别拉洪河工程

第二节 治理别拉洪河工程



                第二节 治理别拉洪河工程
  一、准备阶段
  1973年前,兵团司令部和六师党委酝酿要治理别拉洪河,并派人去省、部汇报治理别拉洪河工程。1973年,省水利局、兵团、合江地委组成治理三江平原规划小组。兵团设计院负责同江、抚远地区规划(二区),六师李玉洁配合这项工作。
  1974年 5月钱正英部长来六师视察,看了别拉洪河。她说:“这么平,没有河道,水怎么能流出去”,师长王少伯向她汇报治理别拉洪河,她表示这项工程可以提前上马。是年冬,兵团设计院和六师部分技术骨干,联合测量别拉洪河主河道,定线,搞设计。关于规划方案,六师和没计院意见不同:六师的意见是一次分流,即从别拉洪河上游直通到乌苏里江,设计院的意见是两次分流,即上游水分流到挠力河,中游水分流到乌苏里江。兵团接受了设计院的意见。
  在选线过程中走过弯路,第一次选线基本是走老河道中心。根据当时的施工设备,走老河道难以施工,后来又把中心线移到滩地边,即现在已经完成的线路走向。
  1975年秋收后,各团开始冬季水利施工,完成土方 599.4万立方米,是六师组建以来完成土方最多的一年。同年11月,六师领导为促成别拉洪河工程早日纳入计划,决定在61团 4连别拉洪河滩地,搞冬季施工试验。参加试验的有62团、25团、61团、60团水利队的20自推土机,60余人。试验项目有:红旗 100号破冻层、60型推土机推暖土的联合作业;大冻期机械钻孔人工爆破冻层;冬季推暖土连续作业、冻土犁破冻层。试验从11月开始到第二年春结束,耗资一千万余元。
  1975年7月,设计院和六师水利技术干部联合复测主河道和35条排干的定线测量。 11月份,两方面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展别拉洪河工程初步设计。
  1976年春,建三江农管局决定在别拉洪河出口段(瓦盆窑处)继续搞试验段施工。参加施工的有局直水利大队,投入1O台推土机。八五九、胜利两场各投入5台车,两队总计70令人。5月中旬,省水利厅原厅长门金甲及水电部计划司、省水利厅及省设计院共10余人,视察了试验段,认为试验效果很好,鼓励搞下去。这项试验一直搞到1977年 7月工程正式批准为止。
  二、别拉洪河工程的兴建(1977年7月1日)
  1、别拉洪河主河道工程设计概况(见附表)



  上、中游配套排干43条,总长375.8公里,土方1216.4万立方,流量大于每秒3立米的30条,小于3立米的13条,排干桥粱39座,跌水4座,概算投资2338万元。



  全流域建筑物混凝土1662万立方米,浆砌石1.5立方米,干砌石6.14万立方米。
  2、别拉洪河主河道施工
  1977年7月1日别拉洪河主河道工程破土动工,到1979年底河道基本达到通水状态。这项工程的组织实施,由总局组织七个管理局 (红兴隆、宝泉岭、牡丹江、嫩江、绥化、北安、建三江)500多台机械,2000余人参加,总局设总指挥部。各管理局设分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工程组、政工组、后勤组。建三江农管局在主河道施工中担负的施工段是桩号421400—34200。
  1977年冬,总局研究别拉洪河施工任务时,对建三江管局的施工段李玉洁提出走中线方案,理由是:“线直、弯少、省土方、水流条件好,可减轻将来的冲淤现象”。与会的总指挥部部分成员持不同意见,认为:“走中线方案,施工困难,现有施工设备难以实现”。最后总局赞同李玉洁的意见。是年冬,勤得利、前哨、七星、创业、大兴、八五九、前进、红卫等场,相继进入中线方案施工段。经过一冬的艰苦奋战,全线完成近40万方。1978年春,水电部工作组了解工程进展情况时,在听取汇报后,决定放弃中线方案,按原设计方案施工。5月 20日前各场施工队撤出,这次方案变更造成一些经济损失。主河道开挖,七个管理局采取分段包干,主要用推土机,重沼泽和漂垡段采取冬季人力施工,或是人机结合施工。通过这次漂垡段的施工,为沼泽性河道治理积累了经验。
  3、别拉洪河工程配套施工
  1979年底,基本完成别拉洪河主河道施工。个别地段挖深不够,1980年由莲江口、江川挖泥船继续开挖,到1981年全线达到设计高程。主河道工程结束后,总指挥部继续组织配套干渠和配套建筑物施工。外管局留下的施工队有友谊、嫩江、江川、八五二等 4个施工队,由总局水利局直接指挥。1981—1982年,重点配套项目是洪河农场场区内的所有道路、排水渠系及前锋农场西涝区的27干、29干。1932年冬,建三江管局水利处组织十余名技术干部,对前进农场西涝区配套工程搞勘测没计会战。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基本完成了设计任务。1983—1984年,总局水利局的四个专业队,重点搞前进农场内别拉洪河系统的干、支渠配套及前锋农场西涝区支渠配套。1984年冬,水利处再次组织前锋东涝区勘测设计。1985年总局四个水利队撤出建三江,前锋东部涝区的配套施工由建三江局自己承担。历经一年时间东部涝区配套基本结束。前锋的31干、35干因施工难度大,由江川水利队的挖掘机帮助完成。
  1984年以前,别拉洪河干渠主要桥和洪河农场界内的桥均由总局承包给查哈阳农场桥队。主河道上的新河桥、红卫桥、民主桥、红旗桥分别由八五九、红卫、胜利、勤得利四场所建。
  主河道开挖任务完成后,建三江管局各场的水利队,均在本场内搞别拉洪流域内的干、支渠配套和其他流域的排水工程施工。别拉洪河各渠系配套完成情况详见附表。






  三、别拉洪河工程效益
  1981年,管局遭到历史罕见的水灾,使全局上下深刻地认识到治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982年始,加快水利建设,完成土方761.63万立方米。1983年完成 1113万立方米。 1984年完成1026.7万立方米。特别是从世界银行贷款的农垦项目引进50台挖掘机以后,治涝效果就更加显著。原来60型推土机不能施工的渠道,用挖掘机配合后,使渠道全通。
  现以1985年大涝为例,分析别拉洪河工程效益。垦区组建以来遭受三次大涝,1985年的涝情大于1973年,小于1981年。流域内 8月2—3日,16小时暴雨达125—176.3毫米,是本区雨量记录从未有的。雨后,涝区内到处一片汪洋,沟满壕平,耕地积水10—20厘米,但积水很快排除,如创业、洪河、前进农场暴雨停后1—2天,除一部份碟形洼地外,积水排除了,减少了损失。
  1982年一1984年别拉洪河经三年配套与未配套前的四年(1977—1980年) 农业生产情况相比:后三年中出现了两次春涝,一次秋涝,而后三年比前四年平均年播种面积增加了 28%,粮豆平均总产增加了26.2%,年平均盈利增加了75.2%。
  从1985年小麦生产情况看,别拉洪河涝区内播种小麦51.1万亩,总产0.595亿公斤 (为1981年粮豆总产0.365亿公斤的1.6倍),平均亩产116.8公斤,比非别拉洪河系统的亩产高17.4公斤。前进农场16队由于配套水平较高,暴雨后积水很快排除,机械能及时下地,加速了麦收进度,到8月15日收割基本结束,躲过了15—16日两场大风的危害,单产达179.6公斤。
  前进农场的耕地分布在别拉洪河、浓江河两大流域内。1983年—1984年别拉洪河流域内的连队,平均粮豆亩产分别为167.1公斤和108.9公斤,而未治理的浓江河流域连队,平均粮豆亩产为69公斤和85.3公斤,两者相差为48.1公斤和23.7公斤。
  大量的排水工程不仅减轻了涝灾危害,也通过排水结合修路,使场区内的交通条件大都得到了改善。观在全局已基本形成比较发达内外联结的公路网,对促进垦区各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据统计,多年来由各场水利队修建的主干道路127条,总长689.9公里,土方1851.9万立方米,田间路556条,总长1298.7公里,土方 127万立方米(不包括“二抚”路、“抚饶”路、大兴路、“胜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