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述

第六章 工业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  述 
  建三江农管局(以下简称管局)的工业,是伴随着农场的建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创建初期,大量的农业机械,缺少配件,农场工业也就从修复农机和小型农具、配件制造开始建立。同时,建三江管局及所辖农场地处祖国边疆,远离城镇,在交通不便的荒原地区,为了解决职工和家属的吃,住等生活问题,先后办起了粮油加工、砖瓦生产、制材生产等工业。即:建三江地区的工业是从自给性生产开始的,完全是为了保障和供给农场自身生产和生活而建立的。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建三江地区的经济开始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
  当时,第一个具有工业企业性质的企业是勤得利木材加工厂。1959年七星农场又建立了七星面粉厂。以后,其它农场也先后建起了粮、油加工及砖瓦建材行业的企业。到1969年建成了20个工业企业,拥有918万元的固定资产,2300余名生产工人。
  1972年,第一个具有商品生产性质的七星啤酒厂的投产(年产3000吨),开辟了建三江工业史上首次有了商品性工业生产的新纪元。
  1979年,又新建了28个工业企业,增加了2895万元的固定资产,工人发展到2920人,年产值达到2754万元。
  进入八十年代,全局自给性工业得到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工业体系。
  1983年全局已有工业企业80个,固定资产原值4148万元,有一支6659名工人队伍,年产值达到了3816.9万元,与1969年835.1万元相比,增加 5.5倍,实现工业利润393万元。属于生活必要的粮、油加工业占19.3%;属于建材方面的砖、瓦工业占52.6%,属于酿造性质的企业占14%,其它性质的企业占14.1%。全部工业企业中,具有商品性质生产的企业已有10.5%。全局工业主要集中在建三江城区。
  为了满足城区职工生产、生活的需要, 1969年又建了粮油加工,砖瓦、建材行业等企业5个。
  随着建三江城区人口的逐渐增多,工业同时也得到了发展。在粮油加工、砖、瓦建材生产达到了—定的水平时,在满足了这一地区的需要后,1972年由七星农场建立了橡胶厂、啤酒厂。以后该农场又陆续建立了印刷厂。1975年管局建立了建三江氧气厂。
  随着工业企业的不断增多,对电力的需求量同样在不断地增加,为了缓和电力的供不应求,以便满足自身的需要,在1979年建成了建局有史以来,投资最大、职工人数最多的基础工业企业——建三江发电厂(固定资产总额738万元)。
  建三江城区集中了全局24.5%的工业企业,总计14家。拥有1362万元的固定资产, 1347人的职工队伍,形成了建三江管局工业生产的一个“集中区”。
  工业生产集中区内主要为商品性生产。即除了粮、油加工,砖、瓦建材的生产外,发电、氧气、建三江啤酒、北大荒白酒及橡胶、印刷制品的生产,除内部销售外,相当一部分销出垦区外,在国内占有一定的市场。
  集中区不但集中了全局绝大部分的商品性的工业企业,而且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居全局首位。集中区内的企业管理能够围绕如何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较早地把企业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在推行“工业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之后,七星啤酒厂在企业内建立了QC小组,使得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销路日趋扩大,市场信誉越来越好。1982年的全国农垦系统啤酒评比中,荣获十一度淡色啤酒第三名。
  管局的工业企业除一个集中区外,各农场还有自给建材加工业。有管局水泥厂、胜利农场白灰厂、八五九农场白灰厂三个厂构成的建材生产点。此外,还有管局水泥厂附属的“腻子车间”。这三个单位生产的水泥、腻子、白灰,不但供全局使用,每年还有相当一部分销往抚远、饶河、同江、七台河等市县。其余的各农场工业均是从事粮油加工、砖、瓦建材生产,产品几乎全部供本农场自己消费使用。
  在工业生产中,出于技术力量与管理水平不同,其经济效益与产品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八五九面粉厂在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管理手段,从技术上提高,从质量上把关,多年来,面粉的质量一直居全局首位,在1983年的面粉行业评比中,被农场总局评为优质产品。红卫农场的红砖不但外观色好,而且各项物理指标同样符合国家标准,尤其是抗压度还高于国家标准。胜利农场的粮油加工厂在1983年农场总局评比中,他们生产的挂面首次获得了“垦优”,1984年,豆油也获得了同样的荣誉。
  管局的工业生产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从满足自身需要,为农场生产生活服务的自给性的工业生产转向商品性的工业生产,目前,管局的经营方针经过调整、改革,落实经济责任制以后,全局工业企业管理水平正在逐渐地提高。如勤得利农场的奶粉厂,七星的啤酒厂等就是以外销为主的工业企业。
  工业经营方针的逐步转变,使得全局工业生产性质与布局也正在向生产经营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