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要工业 第三节 主要工业
一、电 力
管局电力事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6年至1968年,这一阶段为国营农场的初建时期。由于生产规模小,负荷少,采用小型柴油发电机组发电,集中在各农场的场部修理厂,主要是解决了农机具的修理、粮油加工和局部生活照明,少数座机分散安装在生产队。发电不连续,供电质量不高,缺乏专业人员操作管理。到1968年,七星、勤得利、八五九、胜利四个农场共有柴油发电机组20余台,总装机容量1200千瓦左右,年发电量287.2万度。
第二阶段为兵团时期,]968年春天,七星农场场长李在人,根据七星农场对电力增长的需要,向上级请建输变电工程项目,即派场机务科副科长沈魁筹备这一工作。调集王志达、叶正坦、温俊乔、陈延波组成七星农场筹电组。初步确定由富锦县发电厂至七星农场45公里线路路径。夏季,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由兵团设计院电力组负责的该项工程设计工作。1969年春,开始线路的测量,排杆定位。 10月,100多人参加架线施工,采取现场焊接水泥电杆,暴破基坑,吊车立杆的先进技术,日进度平均两公里。
1970年夏季进行组装达拉线,秋季挂线,11月完成架线工程。与此同时富锦升压变电所和七星农场降压变电听的土建工程也相继完成。入冬,经过合江电业局试验所验收合格。
1971年 2月正式送电。富锦电流的引入,改变了七星农场的供电情况,扩大了用电范围,增加了用电容量。
1971年架设了12公里由七星变电所至七星四营的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
1973年创业农场开始架设由七星农场四营到创业农场23公里33千伏输电线路和建设了变电所。是年,红卫农场申请架设由创业至红卫场部; 5公里输电线路和变供电工程。为解决管局用电动力不足,向鸡西电业局申请供电,由于当时电网高峰负荷电力不足,大兴、七星农场动力用电必须在高峰负荷时间外,(晚峰为16—20点,早峰为5—7点),高峰电力正常定为 800千瓦。为此,向兵团呈报了雁窝岛至建三江线路及变电所的设计任务书。
1974年夏季,组织人力进行测量,10月雁——建线路正式施工,沈魁任工程总指挥。施工队伍 150余人,二三台汽车,两台拖拉机,一台电焊车协同作业。施工期间,正值冬季,施工人员克服各种困难,一直到11月末,完成了68公里的立杆任务。1975年 2月,开始组织装、挂线等工作,5月1日正式送电。8月架设了大兴农场八公里高压输入电线路。
1976年 7日大兴变电所式送电。是年,创业、红卫农场所先后投入运行。到1977年,全局已有186台柴油发电机。总装机8822千瓦 年发电1400万度。高压输电线路 487公里,配电线路520公里,低压线437公里,变电设备为234台,17703千伏安,用国网电 647.8万度了,自备电厂发电353.7万度,合计2401万度。柴油发电占总电量58.3%,国网电量占总电量 27%,国网电比重小,又无保证。高峰负荷时间用电不许超过800千瓦,出先频繁拉闸限电现象。
第三阶段,管理局时期,为适应本地区生产、生活用电,管局党委决定:兴建“建三江发电厂”。1976年4月建三江发电厂破土动工,总装机为6000千瓦,投资735万元。从全局抽调技术力量,云集建三江,主攻土建和设备安装,经过一年的奋战,到1977年7月1日正式发电。建三江发电厂的建成开创了建三江地区电力事业的新局面,标志着建三江地区电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输电线路和变电所及配电线的建设还没有相应的跟上来,出现了有电无处送的情况。1978年春,成立电管站,筹办当年工程项目和建设事宜。并对各场工程给予指导。
1979年4月23日,总局批准建设工程为:
(一)输电线路35千伏,92公里 (即勤得利电厂——勤得利农场变电所22公里,勤得利农场变电所——青龙山农场变电所43公里,胜利农场——前锋农场变电所27公里。)
(二)变电工程四处:即勤得利农场变电所143平方米1000千伏安;前锋农场变电所 4120平方米630千伏安;局直水泥厂变电所 120平方米750千伏安及青龙山变电所设备安装工程。批准新建输变电工程投资为135万元。七月胜利、八五九农场变电所及其 53公里输电线路投入运行。总降压变压器各为1000千伏安。是年管局又批准了八五九、七星、勤得利、大兴、青龙山、前进、红卫、前锋农场,合计205公里的10千伏配电线路建设计划,投资106.5万元。在建三江电厂建成后,管局第二座电厂——勤得利发电厂(装机3000千瓦)也于1978年施工,1979年建成发电,当年发电11万度。1980年3月正常发电,4月变电所建成,22公里输电线也于同年完成,当年发电 651万度。勤得利变电所至青龙山变电所的线路后来改为勤得利变电所直接到前进农场变电所。该线路于1979年冬至 1980年施工,这 51公里线路与1981年通电运行。青龙山变电所于1982年5月投入运行,胜利至前锋27公里输电线路及变电所于1980年—1982年施工,1982年6月投运。水泥厂变电所也于同年 5月投运。至此,建三江管局除前哨、洪河还用柴油机发电外,其余九个单位都用自备电厂的电力。到1933年为止全局有输电线路406公里,配电线路960公里,低压线路1250公里,35千伏以上变电容量为 10070千伏安/13台,配电变压器容量为:28930千伏安/414台。用国网电年用电量906万度。建三江发电厂经济技术指标:标准煤耗1194克/度,度成本0.12元,年发电量1853万度。勤得利电厂标准煤耗1152克/度,度成本 0.12元,年发电量1450.2万度。柴油发电机225台,年发电量374.6万度。
从这一阶段看,以自备发电厂发电为主,国网电和柴油发电为辅。两座自备发电厂的年发电量逐年增长。而柴油发电量很快的减少,到1933年为止,柴油发电量已从1977年年发电量1403万度降为374.6万度,六年时间降低1025.4万度。用鸡西国网电量也有增加,到 1983年底两农场合计年用电量为906万度。建三江管局1983年合计年发电量3677.8万度,年用电量打 4500余万度。火力电厂发电量占发输电总电量的72.05%,国网电量占发输总电量19.76%,柴油发电机发电量占发输总电量的 8.18%。火力发电占很大比重,国网电力次之,柴油机发电降为最低。自备电厂1983年合计发电3303.2万度,比以柴油发同样电量要经济得多。柴油发电每度成本0.17元计,火力发电每度成本0.12元计,每度电可节约5分钱,3300万度电可节省165万元,发电六年来,至少可节约700余万元。
二、水泥厂
建三江水泥厂的前身是二十三团水泥厂,建于1974年4月,1975年5月正式投产。机器设备是Q100×3500球磨机两台、Φ1×6土立窖及一些自制的附属设备,年产3000吨,水泥标号在400号以下。
1979年3月 5日该水泥厂正式移交给建三江管局,成为管局直属工业企业。9月水泥厂主体工程扩建完毕;9月11日对安装的主机进行了分步试运转。
1980年管局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围绕水泥厂是继续扩建,还是关停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在建三江垦区近两万平方公里内,只有建三江水泥厂一座,在布局上是合理的,在建设上也是需要的。于是在1981年继续扩建。重点是完善工艺流程;加强原料、燃料和生料的场化;改革生料制备工艺,配煤系统,成球工艺;计量检验和提高生产控制水平等。到1982年,年产万吨水泥的扩建工程站基本完工。累计总投资105万元。
1983年水泥厂正常投产,水泥标号达到425号(俗称500号)产量明显增加。为了推销水泥产品,管局工业和物资两个处联合召开有各农场参加的“自产水泥产销会”会上有 8个农场签定订货合同。年底有5个农场超过订货指标。当年水泥实际销售超过合同的18%。
为了摸清矿山的资源和提高水泥的质量,1983年特地邀请了黑龙江省地质三队工程师郭朝旭到水泥厂,对矿山地质进行勘查。查明所选用的矿石SIO2的含量确实超过 10%。认为用这类矿石作原料生产水泥,按现有的设备(主要指窑)是难以提高和保证水泥产品的质量的。会后需要对立窑进行改装。
三、砖瓦厂
红砖生产,在60年代初,四个老场都有砖厂。当时没有轮窑,都是土法上马的方形窑,以手工操作为主。1963年七星农场的砖厂规模比较大,年生产红砖500万块,有工人101人。
1969年组建六师,为适应开发建设需要,各团自己烧砖,仍以方形窑为主,红砖质量差,产量又低,满足不了建设的需要。1975年六师提出专业与群众烧砖相结合的方针,在57团 (今大兴农场)召开家属集体烧砖现场会。会后,各团连队还利用冬季取暖兼烧红砖。到 1976年全师有砖厂10座,其中有41座轮窑(24—36门),年生产能力7000万块,但还满足不了建设的需要。
1978年 8月,管局工业处在勤得利农场召开有各场砖厂参加的红砖生产现场会。推广勤得利农场第—砖厂快速烧砖的经验。当年全管局红砖生产比1977年增长29.7%。
1978年底,八五九、胜利、局直相继建成36门轮窑三座,但红砖的质量还是没有过关。
1979年 8月14—16日,管局工业处对全局各砖厂进行一次红砖质量大检查。检查结果。有11个砖厂红砖抗压高于75公斤,其中有7个砖厂超过100公斤,红砖尺寸、弯曲、完整面、杂质等项指标都好于过去。并评选出胜利农场砖厂和勤得利第一砖厂为“质量优秀企业”,而其它砖厂的红砖质量还不稳定。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红砖质量问题,管局工业处主要抓住推广多斗,挖土机和人工断面取土的办法制砖,红砖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其中勤得利第一砖厂被总局评为第一个质量优秀企业,也是我局工业企业中第一个获得质量优秀称号的企业。
1979年,局直砖厂利川电厂炉渣,生产半内燃砖获得成功,当年节煤33%,(计400吨)红砖抗压强度提高,重量减轻,耗煤减少,从而减轻劳动强度、缩短砖坯干燥周期和降低成本。这项技术在勤得利、前进、前哨等农场进行推广。
1981年勤得利第一砖厂,由于注意技术改造和重视设备的维修保养使设备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比全局平均高出 40%左右),所以红砖的质量逐年提高。管局工业处及时推厂了勤得利第一砖厂的经验,从而推动了全管局提高红砖生产的质量。
1982年,管局工业处第二次组织红砖检查评比,结果表明:全局红砖抗压指标接近 100公斤,达到规定标准,但红砖的尺寸问题仍未过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83年在全管局内对制砖机的笼器作了改进。并全部采用铁笼器制砖,使全局红砖的质量从抗压、抗折还是外形尺寸都好于往年。产量首次突破一亿块大关,全局实现了红砖生产自给。
四、橡胶厂
建三江地区的橡胶厂,仅是七星农场所属的七星橡胶厂一家。它建于1970年 2月,创建时,因陋就简,土法上马,除硫化机外,都是自制的设备,于同年 8月投入生产。开始只是轮胎翻新,故名“七星轮眙翻新厂”,年生产能力300条,当年翻新轮胎120条。
1973年初,二十五团党委提出要消灭亏损连(队),把轮胎翻新厂缩编为一个排,隶属汽车队领导。
1973年 3月,轮胎翻新厂又从汽车队分离出来,自成独立核算企业。这时,这个厂只能对900—20750,650等几种类型的轮胎进行翻新。经过近 10年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到1983年,这个轮胎翻新厂已能对10种规格的轮胎进行翻新,并能生产各种三角带和部份的橡胶配件。从1983年后,成为名符其实的橡胶工业企业——橡胶厂。
五、氧气厂
建三江氧气厂建于1975年春,同年11月15日正式投产,生产能力为每小时18立方米,投资24万元。由于质量好、纯度高,投放市场后颇受用户欢迎。除供应建三江地区外,还销往富锦、同江、饶河、抚远等市县。到1979年总产达11398瓶。
1980—1981两年,氧气厂进行重点技术革新和改造,如甘油回收,冷却水回流,综合利用液氮等,收到较好的效果。在经营上,采取服务上门,送货到家,扩大销售范围,在全局工业企业中,第一个设专职推销员。
六、印刷厂
1970年春建, 8月投产的七星印刷厂是建三江印刷业的开始。初建时,厂房简陋,设备仅有两台印刷机和一台手摇切纸机,全厂职工12人,仅能承印农场一些凭证、表格。
1972年印刷厂又增设一台印刷机。1973年扩建厂房80O平方米,印刷机增加到8台,又添置自动切纸机一台,磨刀机一台,铸字机两台,职工100人,有效的增强印刷能力.1978年后,年最高产值达26万余元。
1983年为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相设备,为本地区服务,开展筹建纸盒箱厂。
七、粮油加工厂
管局粮油加工业,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农场创建初期,在1959年秋职工口粮自给后,为保证面粉豆油自给,四个老场(胜利、八五九、七星、勤得利)的分场设有小铜磨,高梁米机和榨油机,加工面粉,玉米渣子和豆油,供应本场职工家属口粮。
1961年后, 四个老场开始建面粉加工厂,如七星农场面粉厂 (1961年建)、八五九面粉厂(1952年建东安镇),到1967年管局内有四座面粉厂。
第二阶段:兵团时期(1968—1976年)处于大面积开荒建场和战备时期,口粮加工业的布局和规模,是分散和小型加工,除四个老场面粉年生产能力各超2000吨外,其余 8个新建场的面粉加工设备都采用125,150,200型的小型磨粉机,用以保证全师10万余人的口粮供应。
当时四个老场的面粉加工设备并不配套,如麦路部份,清粮设备不全;无润麦工序,是干麦入磨,故面粉质量 (含有砂)有待提高。这一时期全师有面粉加工厂(点) 16个,年生产面粉(含粗粮)3000万公斤以上。
第三个阶段:建三江管局时期 (1977—1984年)这一时期扩大9个农场,人口骤然增加,为使职工吃到好面粉,管局领导重视面粉加工质量和扩大面粉厂的建设规模。
1978年管局首先在八五九面粉厂召开面粉生产现场会,解剖该厂加工工艺不完善,缺少润麦工艺,设备又不配套,是面粉质量上不去的关键。会后,该厂用半年的时间,自力更生进行技术改造。1979年该厂面粉出粉率提高到80%,质量达到标准粉的水平,并在 1982年获得“总局优质产品”的称号。七星、红卫面粉加工厂,也相继进行技术改造,面粉质量和出粉率也迅速提高。
1979—1982年 4月间,胜利、大兴、勤得利、青龙山、前进、创业等六个农场相继新建了面粉厂。由于注意设备配套和工艺流程完善,所以面粉的质量较好。
1983年4月5日在管局召开的粮油工业会议上,受到检查的11个面粉厂中,有八五九、胜利、勤得利、前进、创业、青龙山等六个农场生产的面粉达到标准粉;其它各场的面粉厂也达到副粉的水平。
1983年以前,面粉加工业的一个突出问题:长期经营亏损。主要原因是:一、设备利用率低,出粉率低,三、面粉优质不优价。为了扭转长期亏损,管局在1984年4月5日的面粉现场会上提出:面粉加工要加强经营管理,要完善工艺,提高粉率并要组织对外加工和深加工,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984年八五九农场面粉厂增设制醋和挂面车间,当年扭亏为盈。
豆油和面粉加工业是同时发展起来的,从建场到1978年,只有几个农场采用立式油压榨油机外,如八五九、胜利农场等,多数农场还是采用老式手压垛。如大兴、创业、红卫等农场。1979年后,七星、勤得利、红卫等农场先后淘汰旧式榨油设备,采用先进的卧式榨油机,提高了出油率又减轻劳动强度。到1982年全局有12个榨油厂,职工达 730人,每年可生产3500吨豆油,保证全管局近16万人的食油供应。
八、酿酒厂
(一)白酒生产:
建三江地区的白酒生产始于1959年,建厂初期,大都利用废弃的房屋、简陋的工具,土法上马,进行烧酒。1959年初,勤得利一分场工程队组建酿酒班 (6人),开始使用麦头子或麸子烧酒,由于酒房简陋,设备简单,加之技术不过关, 日产白酒5公斤。1960年3月,七星农场一队自办酿酒小作坊,三个工人,一间猪舍,利用两口80印大铁锅,四只二号缸,用黄曲霉作酵母,日产65°白酒50公斤,开始用土法烧酒。1962年七星农场四分场酒厂——七星农场白酒二厂,厂址水质好,酒的质量也好。在1962年合江农垦局召开白酒生产现场会后,决定该厂申请商标,生产“北大荒”牌瓶装白酒。1963年经有关单位批准,正式投放市场,成为垦区“北大荒”白酒的最早生产厂家之一,“北大荒”白酒成为垦区传统产品之一。
1969年,六师组建时,仅有二十三团、二十五团、二十七团生产白酒。共生产: 281.4吨,其中:二十五团250吨,二十三团6.4 吨,二十七团为25吨。
1975年,白酒生产发展到九家生产。有二十三团、二十四团、二十五团、二十七团、五十七团、五十九团、六十团、六十一团、反修营。全局产量为4630吨。
1983年,总局对白酒生产进行整顿,对各项技术标准作了统一规定,确定七星农场酒厂为全总局14家酒厂主一的白酒定点生产厂。全局只有八五九、七星、大兴、前进、创业等五个农场有白酒生产。年产白酒为641.7吨,其中,七星农场白酒生产为521.2吨,占全局之首,并远销垦区内外。其它各场均以供给本场自己消费为主。
(二)啤酒生产:
七星农场的啤酒厂是建三江管局唯一的啤酒生产厂,它建于1972年。1973年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500吨。
建厂初期,有职工40名,由于技术薄弱,产量低(年产40多吨)连年亏损。
1974年10月黑龙江省啤酒协会开会期间,与会专家对七星农场生产的啤酒子以评语:优点是纯正有酒花香味;缺点是杀口力差,略有酸味,属中等水平。
1980年始,这个厂狠抓经营管理和产品质量,年产啤酒612吨,盈利14.8万元。
1983年啤酒产量上升到1253吨,纯盈利8.65万元。同年 4月农牧渔业部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农垦系统首届啤酒质量评比会议”上, 七星农场生产的建三江牌啤酒被评为第三名。同年9月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办的全国农垦工商联合企业产品展销会上,七星农场生产的建三江牌啤酒成为会上的热门货(《黑龙江日报》1983年11月4日报道过) 10月全国农垦局在浙江肖山啤酒厂召开的啤酒会上,一致认为建三江牌的啤酒质量提高的幅度大,并受到大会的表扬 (会议未评名次)。今七星农场生产的啤酒,各项理化指标和感观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见附表)受到用户的好评。
建三江牌啤酒除供应管局内12个农场外,还远销河北、山西、河南、北京、伊春、饶河、同江、富锦以及东方红林业局等省、市、县。
为了发挥生产原料的优势,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1984年七星农场决定再扩建啤酒厂,使年产能力提高到三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