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商业 粮食 外贸第一节 商业 第一节 商 业
建三江管理局的商业,按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计,“自办商业,以商养商”的原则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已形成管理局、农场商业行政管理机构和多条渠道,多种成分商品流通网络。到1988年末来,全局商业网点已从1978年的208个,发展到381个,其中:国营117个、集体30个、个体234个;形成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流通体系。既繁荣市场,又方便群众生活。
一、概 况
建三江商业机构自1969年10月份建立至1983年底,体制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人员由1969年刚组建的30余人,发站到1983年底的425人。
(一)六师供应站时期(1969.10—1971.11)
1969年10月初,在富锦共建六师物资商业供应站。下设综合业务组、财务组和行政组。并从各团借调13名工作人员,在富锦转运站的南楼进行组建工作。12月初又从原东方红农场凋18名青年到供应站工作。是年底,供应站的筹建工作基本完成。
1970年 7月组建了警装连,负责货物警卫和装卸车船工作。主要是以天津“知青”为主,还有部分京、沪“知青”共130余人。9月成立了收购组和卫生所,收购组归综合业务组领导,卫生所归行政组领导。另外,站里还设立小卖部,为内部人员服务,配运输工具铁牛一台。
此间,供应站的条件差,工作地点三次搬迁,又无存放商品的库房。1970年1月5日接收了佳木斯二级站发来的第一批货,借用富锦船站和富锦二粮库的库房临时储放,致使商品的损失比较严重。
(二)六师综合批发站时期(1971.12—1977.10)
1971年底,物资和商业的业务和行政管理分开,成立综合批发站。
1972年6月,根据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72)326号命令,综合批发站正式独立为营级单位。9月3日,综合批发站从富锦搬到六师,配正教导员和正副站长,站设有业务组、财务组、行政组。原六个批发组(百货、五金交化、土产:、生资、烟酒食品,医药)改为了六个批发站。每个站设有主任或副主任,本站的业务自行管理,财务仍由综合批发站统一核算。
综合批发站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又逐步建起一些基层单位。
1、汽车队
1972年下半年,师后勤部拨给综合批发站 4台嘎斯车,又成立了汽车班。到1974年这个汽车班由原来的4台嘎斯增加到5台,又配3台上海交通,2台伤害180,共10台车。
2、装卸连
原供应站时的警装连于1971年 3月解散后,装卸工作由临时雇工或抽调各团的连队临时承担。1973年3月成立了装卸连,该连共有干部战士210余人,连部有正副连长和正副指导员,全连有3个男排,2个女排。
该连的主要任务是夏季装卸车船,冬季采石、伐木、打江沙等。装卸连的职工为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1973年9月制3台输煤机,1974年又制造了9台,以后又陆续地制造了8台投入生产,荣获师“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3、服务队
1972年综合批发站接收了原六师的小卖店将其扩建为六师商店,同时还接收了新华书店、理发店和浴池。1974年,北京市“知青办”援助北京来建三江的“知青”44台缝纫机。综合批发站用这批缝纫机组建了“北京时装厂”,厂里的一切工作人员都是北京“知青”。
4、转运站
1971年初,为了做好六师的物资转运和人员的接待工作,综合批发站接收了二十五团和六十二团的驻富锦办事处,成立了综合批发站富锦转运站。1973年又接收了二十五团驻福利屯办事处,成立了综合批发站福利屯转运站。
(三)管局综合批发站时期(1977.11—1979.2)
1977年11月,兵团体制改革,成立建三江管理局。综合批发站的领导也进行调整,教导员改称书记。
为了加强对服务行业的管理,1977年10月,成立了局直服务总站,饮食服务行业和商品零售单位从综合批发站分离出去,归局直服务总站领导。服务总站成立党总支。1978年又改称服务公司,隶属处领导。
(四)管局商业处时期(1979.3—1983.12)
1979年 3月,综合批发站改为商业处,设业务科、财务科、农副科、工商行政管理科和办公室。各批发站直属处领导,各饮食服务行业和零售单位归服务公司领导, (服务公司是商业处下设的一个科级单位)。
1980年6月成立了铁南商店,1981年成立了劳保商店(属百货公司),1981年4月处机关将办公室分为政工科、工会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各批发站晋升为科级单位,撤销了服务公司,成立了服务科、家属大队,1983年底改称劳动服务公公司。
1982年成立了蔬菜公司,将农副科改为农副水产科。
▲基层单位简介
综合批发站时期,下设百货、五金交化、土产、生资、烟酒、医药六个批发组。1972年12月,由于业务量的增大将这六个批发组扩建为六个批发站,每个站设有主任、副主任,业务自行管理,财务由综合批发站统一核算管理。1975年 3月23日,财务实行各站独立核算。各站内设财会、业务、调拨、保管等组。1931年4月,各站都改称公司。
生产资料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农药,化肥、日用杂等,1981年建立了 120平方米的门市部,主要经营日杂。
土产果品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农副土产品、果品,还收购废旧品和农副产品。
糖业烟酒公司主要经营范围:糖果、烟酒、茶叶糕点、各类罐头。
医药公司主要经营范围:中成药、中草药、西药、医疗器械等。
五金交电化工公司主要供应生产和生活资料,经营电料、电器、五金化工等,同时对各商店进行批发业务。
百货公司主要经营范围:针织、纺织、文化、大百、小百、鞋帽、劳保用品。1981年 9月成立了劳保商店。
蔬菜公司:建于1982年,内设财会、业务、调拨、保管等。有门市部一处,二百多平方米,主要经营小食品,调料、鲜菜、烟酒糖果等。因条件有限,该公司于1983年同土产果品公司合并。
局直商店:原名六师商店,建于1972年,1978年改称局直商店。主要经营布匹、鞋帽、针织、纺织、大小百货、文化、日杂、食品、五金交电等。局直商店是建三江地区最大的一所零售商店。
铁南商店:建于1980年6月,经营百货、布匹、鞋帽、针织、食品。1981年7月又增加了五金交电、日杂。
站前饭店:原名浆汁馆,建于1975年9月。当时有职工215人,主要经营各种油炸食品和溜炒。1980年火车通到建三江后,该店改称站前饭店。
局直粮店:又称供应部,1976年12月组建,1977年 1月开始营业。主要供应局机关和直属居民粮、油和猪肉,有时供应少量的粗粮。
服务公司:建于1979年3月,设有书记、经理各一名,内设财会。领导局直商店、供应部、北京服装厂,站前饭店。该公司系科级单位,于1982年 4月改为服务科,撤销财会,其所属各单位财务独立,1982年底该科撤销。
二、商业网点
管局商业网点分布:1970年从饶河县接管了二十三团、二十四团的服务社,从同江县接管了二十七团、五十九团服务社,从富锦县接管了二十五团、五十七团服务社。又在六十一团、六十二团、六十团、反修营,六十八团建起了服务社。服务社设在各团部,部分团的营设有代销点。除六师部,二十三团、二十四团、二十五团、二十七团的服务社规模较大外,其余农场的服务社都规模较小,且兼营饮食业。
到1975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商业网点已不适应群众的需要,先后把二十三团,二十四团,二十五团、五十七团,二十七团团部服务社扩建为服务总社,在营部设基层服务社,部分连队设代购代销点,其它几个团团部设服务社,部分连队设代销点,扩大了服务面。
1975年全师商业网点统计表
1980年10月25日,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全局在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开始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到1983年末,共发展大集体商业单位 30个,个体商业户260户。这些集体和个体商户,大部分从事烟酒、小百货、日杂生活用品和饮食业的经营,部分从事修理业和服务业(如理发、照像、美术等)。网点遍及全局各个生产队。仅管局地区,从七星农场场部到局医院就有国营、集体,个体商户33家,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对市场商品供应起到了积极的调节和补充作用。
1983年商业服务业单位统计表
三、商品流通
1969年前,建三江地区的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七、五十九、二十五、五十七团都设有服务部(类似商店)。服务部的人、财、物等都由所在县管理 (二十三团和二十四团属饶河县,二十七团和五十九团属于同江县,二十五团、五十七团属富锦县),商品也由所在县供应(1969年又由三师批发站供应一年)。 这种商业的管理和商品供应渠道布局极不合理,致使生产物资和生活用品远远满足不了建三江地区的需要。
随着建三江地区荒原的大面积开垦,到1969年底,六师由原来的6个团增加到 11个团,为适应这种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六师党委决定建立自己的物资商业供应系统。在富锦建立六师物资商业供应站。
1970年 1月,六师物资商业供应站接收佳木斯二级站发水的第—批货,开始向各团进行物资商品供应。由于商业经营权自主,商品流通渠道的进一步合理布局,使商品的销售额突飞猛进,由1969年的348.1万元,到1970年上升到796万元,1971年又增长到804.4万元。
此间,正值“文革”时期,大部分商品仍然是计划供应。供应站的全部货源都要依赖佳木斯市二级站。商品的供应按系统外、计划外供应(农场商业在二级站是列在计划外),无分配指标。针对这种情况,供应站利用“知情”到各城市广泛挖掘货源或利用本地产品到各省或工厂建立商品供应关系户,来填补市场上的不足。虽然如此,六师所辖市场上的商品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1971年底,商业和物资分开,成立了商业综合批发站。并从富锦县迁回六师,缩短了各团商品运输的路程,综合批发站又按商品类目进行分站管理,使商品的管理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
1972年,通过到基层商店搞商品社会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商品供应情况 (对大类商品每年至少搞两次社会调查)。 为加强本地产品的收购和外销工作,各批发站根据本专业的不同情况配备了专职人员,加强对本地产品的收购和生产指导工作,此间,批发站还利用各种关系,到经济区外采购,来补充本地区市场的商品供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搞活经济,市场开放的政策,各二级批发站打破了以前的条条块块进货方式,广开进货渠道,使商品由以前的品种单一,色样单调,供不应求的现象,变为品种广、色样多,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各批发单位除台湾、西藏、甘肃、宁夏外,在全国26个省市山治区都有进货,并建立了等同不一的业务联系。经济区外进货从 1977年只占总购进的10%,到1983年底区外进货占总购进的 40%,此种经营减少了环节,加快了资金的周转,保证了市场的供应,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加快商品流通,建立商品信息网,派专人到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掌握市场信息。
1979年后,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大型业务分析会,各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每季召开一次。同时,积极扶植集体商业和个体商户,扩大了经济区的销售面。到 1983年,全局个体商户有300余个。此外,采取对商店不封锁,召开供货会,订货会,送货上门,带账下场,让利、代销、联营等方法给基层创造条件,提供商品。
四、票 证
1959年,国家对棉布、絮棉和纱线采取计划分配,建三江商业组建以来,就执行凭票供应的政策。由于本区地处祖国东北边陲,棉布票每人每年7.2米,絮棉0.5公斤,纱线每户二支。1968年,纱线取消票证,敞开供应。絮棉、棉布及这些原料的制成品,仍然计划供应。到1983年底随着大量化纤工业品上市,国家对棉织品及其原料随着农副产品的提价而相应提高了价格,同时降低了化纤品的价格,并取消了所有棉织品的票证,全部实行敞开供应。
1971年,绵糖、香皂、肥皂、洗衣粉、奶粉、火柴等商品均凭票供应。绵糖每户每月 1公斤,为鼓励农场职工多养猪、多养鸡,曾发行过出售肉蛋奖售糖票。到1981年,白糖敞开供应。洗涤剂类每月每户两条肥皂,两块香皂折合一条肥皂,一袋洗衣粉折合两条肥皂,以上三种商品随顾客选购。到1980年6月份敞开供应。
1969年起,全局的生猪收购一直不足,每年虽从外地调入一部分,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猪肉实行凭票供应,农场农忙季节,过年过节供应猪肉,同时实行买猪肉收回肉票制度。局直每人每月0.25公斤,过年过节酌情增加,至1982年废除票制,实行敞开供应。